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庸》第五章 不行8: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发布时间:2024-12-08 12:57

第五章 不行8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庸》第三章 鲜能13: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止在于生存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孔子说:“这个中庸之道大概不能实行了吧。”

(1)其:是一个语气助词,表示推测。没有具体的含义。

(2)夫:这是一个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矣夫:感叹语,意犹未尽的意思。

孔子说:“中庸之道恐怕不能在天下实行了啊。”这段文字摘自《论语·子路篇》,其中流露出孔子对于道理未被践行的深深无奈与感叹。孔子心中的“道”,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概念,它融汇了义理、名分、人伦、伦理以及仁爱等多重意义,构建了他心目中理想社会的蓝图。然而,面对自己的理念未能被社会广泛接纳并付诸实践的现实,孔子心中的失落与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定地宣扬着自己的理念,希望人们能够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些道理,共同致力于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前面一章说了中庸无法弘扬的原因,就像日常的吃饭喝水一样,很多人不能理解其中的滋味和道理。在此基础上,孔子又深深感叹中庸无法实行了。孔子很难过、很伤心,我们不难想象千年前的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神情,而对于他内心的悲哀,即使人们当时还不能理解,等年长一些后,也肯定会有感触。在这段文字中,孔子巧妙地运用了“其”与“夫”两个语气词,使得他的情感态度得以更深刻地传达。其中,“其”作为语气助词,虽不承载具体意义,但却为孔子的言辞增添了一抹委婉而富有感情色彩的韵味,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情绪波动。而“夫”字则是一声感叹的抒发,它凝聚了孔子对于道理难以贯彻的深沉慨叹。这种感叹不仅仅是对现实状况的无奈与不满,更是对心中理想社会图景的深切向往和执着追求。

孔子善于用感叹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他独特的教育和传播手法。他深知,强制的命令和指令难以激发人们的自我改变,唯有那些充满感叹、触动人心的话语,才能真正打动人们的内心,使他们从心底里接受并践行他的思想。这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方式,展现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智慧和魅力。

在语言艺术方面,孔子展现了其卓越的修辞才华。他运用简洁而富有力度的辞藻,结合深邃的感叹,使得这句话语意蕴悠长,饱含哲学智慧,让人反复品味,仍觉意犹未尽。尽管时光荏苒,孔子的这句话依然对我们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它在理解人际交往、洞察社会问题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引导我们在当下社会中更加明智地生活与思考。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感慨01道其不行天下。如果有一种高深的学问和智慧,人们却认识不到它的存在,不去学习它、信奉它,我们不免会为之感到遗憾。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人生的最高智慧,它的遭遇就是这样的。所以,孔子才不由自主地发出了深深的感叹:“道其不行矣夫。”

孔子在《中庸》中表达了他对中庸之道难以在世间实行的深深感慨。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它关乎人生的最高智慧,对人们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世以及思想修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孔子发现,尽管他一生致力于推广中庸之道,但这种智慧并没有得到广泛的理解和接受。他在各个诸侯国献计献策,希望国家的政策法令能够符合中庸的大道,但他的建议很少被当时的国君采纳,这让他感到非常失望和无奈。

中庸之道的困境。孔子指出,中庸之道之所以难以实行,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是一种高深的学问,不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就像人们每天都在吃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其中的滋味和道理一样,许多人虽然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缺乏自觉性,往往做得过头或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另一方面,孔子认为,中庸之道不仅要求天性上的契合,更需要后天的不懈努力,而这使得达到中庸之道变得极其困难。

孔子的悲哀与期望。孔子的感慨中充满了悲伤和无奈。他为中庸之道在当代面临的悲剧命运而伤心,也为这种高深智慧不能续传而感到痛惜。尽管如此,孔子并没有放弃对中庸之道的传播。他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希望通过教育让更多的人能够领悟到中庸之道的高深与奥妙,并将其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法则和修身养性的思想指南。

综上所述,孔子的“道其不行矣夫”不仅是对他个人遭遇的感慨,更是对中庸之道在当时社会难以实行的深刻洞察。孔子的悲哀与期望激励着我们去学习和实践中庸之道,让它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我们也许或多或少对孔子的生平和思想都有所了解。他一生秉持中庸之道,去各个诸侯国献计献策,想使当时各个国家的政策法令的实施都符合这种中庸的大道,然而,他所持的大道很少被当时的国君采纳,他周游列国不料却处处碰壁,所以不由地发出了大道不行于天下的感慨。为了使他心中的大道能够流传下来,他又投身于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教化世间的普通大众,让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符合中庸之道,不去做那些“逾矩”的行为,从而使得民心淳朴,天下太平。人们只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在这样的国度下,才能安居乐业,生活才会美满幸福。

然而,世间的百姓其智力水平和思想见解都很普通,能达到中庸这种思想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况且中庸之道不光有天性方面的要求,而且也要有后天的不懈努力,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这就使得想要达到中庸之道几乎是“难于上青天”。所以面对大道不行于天下的社会现实,孔子也感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感慨中充满了悲伤和无奈。

的确,世间的每个人都未必有孔子那样的人生智慧,也没有他那样高的思想境界,所以,能够领悟到中庸之道的高深与奥妙所在的人并不多,而能够“悟道”之后,把中庸之道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法则和修身养性的思想指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这的确是中庸之道面临的难以续传的悲剧,也难怪孔子看到这种现象那么痛心。他在为这种高深智慧在当代面临的悲剧命运而伤心,也是为中庸思想不能续传而伤心,更是为世人不知道去学习体会、去信仰奉行这种人生的最高哲学思想而感受到万分痛惜。

学习中庸之道的意义。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我们人之所以为人,是万物的灵长,是世间的精灵,是最具有思想和智慧的动物,并且因为有这些区别于其他低等动物的本质特性,才显现出我们人类的光辉与伟大。然而我们之所以高出其他动物一等,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懂得思考,而且善于学习,我们有一种勇于求知的热情与渴望,有一种爱好追求人生真谛和世间真理的心性和本能。所以,我们也许并不用像孔子那么悲观,既然中庸之道是人生的最高哲学智慧和思想境界,既然它对我们的一生,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在思想修为上都至关重要,那么,我们一定会凭借自己的勇气和求知的欲望,尽可能地去领悟和把握这种人生至道。当我们对这种大道有所体悟有所认知的时候,相信我们的思想境界一定会有所提升,我们的人生智慧也会更加深刻和富有见识。

如果问人生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回答是:第一无所畏惧:第二无所畏惧;第三,还是无所畏惧。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拥有好运虽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则更令人赞叹。真正可怕的,并不是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一念之差,而是那种深入习俗、盘踞于内心深处的谬误与偏见。幸福中并非没有忧虑和烦恼,而逆境中也不乏慰藉与希望。孔子的感慨提醒我们,作为智慧之士,我们应当去学习和领悟中庸之道,让它成为照亮我们心灵之路和人生之路的一盏永不灭的明灯。朱熹在这句话中说出了中庸之道不行于世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中一个就是这种大道是高深的,不是很容易就可以理解的,它不会明明白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不去思考,不去领会,就能够理解它深藏的智慧和哲理所在。相反,它孕育于一切事物之中却不见其端倪,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不容易为我们所察觉,只有拥有一双无比敏锐的眼睛,一颗充满智慧的心的贤达之士,才能够捕捉到它的存在,体悟到它的大智慧所在。

无论我们学习哪种思想,去体悟哪种智慧,都应该学以致用,不能仅仅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中庸之道作为人生中的最高学问和思想境界,我们学习和领悟了它之后,应该用它来提高我们的道德品行,人格修为,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一言一行,作为我们为人世处所必须坚守的法则。德国伟大的大文学家和思想家歌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论永远是灰色的,生活之树长青。”所以,无论我们学习哪种思想,去体悟哪种智慧,哪怕它再高深再玄妙,我们一定要学有所用,不能为学习而学习。中庸之道作为人生中的最高学问和思想境界,我们学习和领悟了它之后,绝对不要把它束之高阁,而应该用它来提高我们的道德品行,人格修为。用它来指导我们的一言一行,作为我们为人世处所必须坚守的法则,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其实,一旦真正领悟到了这种人生的大修为和大智慧,它就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你的思想境界,也会自然而然地在你的一言一行中流露出来。中庸之道作为一种人生最高思想和智慧的源泉,如果不让其行于天下,真是一件让人痛惜的事。作为一个智慧之士,我们应该去学习它、领悟它,让它成为照亮我们心灵之路和人生之路的一盏永不灭的明灯。

孔子对中庸之道的感慨02由不明,故不行。每当一件事情发生之后,按照正常的逻辑推理,我们接着可能就会去探究其原因了。中庸之道不行于天下,孔子对此深感忧虑,感慨万分。对待大道不行的这种现象,宋代的朱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他认为中庸之道在世间慢慢无人去学习和奉行的原因在于“不明”,也即是他所说的“由不明,故不行”。中庸之道由于其自身是高层次的思想智慧,所以它的存在是隐形的,是不明的,是不容易为我们所觉察的,而另一方面,世间大多数人的思想境界和智力水平都是有限的,对这种人生大道是无知的,他们是不明白和理解其深刻智慧和哲理所在的,由于道之不明与人之不明,才使得大道不能行于世,才有了孔子的无奈感叹。

那么,这位儒学的集大成者为什么要给出这样的解释,他到底想表达什么观点呢?古代有句话叫作“诗无达诂”,即是说对于一首诗,或者宽泛来说,对于一切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没有什么固定的标准,其答案不是唯一的。所以,也许对朱熹的话我们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这种大道之所以不“明”于世,之所以不那么容易被理解和觉察到,就是因为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思想境界和智慧源泉。我们都知道这样的道理,那就是能够轻意获取的东西可能是不值得去珍惜的东西。对于中庸之道而言,也是如此。朱熹理解孔子所说的“大道不行于世”的观点,一方面在于中庸之道的不明与隐晦,而另一方面是人的“不明”,即对中庸大道所含哲理与智慧的无知。由于世间普通之人的智力和修养水平都十分有限,他们认识不到中庸之道这种高深奥妙、蕴含无限哲理的大道的真正智慧所在。他们对这种大道的“不明”,使得他们一直处于一种低智力的半愚昧状态,所以根本不会去学习和追求这种高层次的人生哲学。中庸之道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是看不到摸不着的,甚至也感觉不到。

既然大多数世人不能明白甚至不能觉察到这种至高无上的大道的存在,那么想要他们去学习和奉行中庸之道更是不可能的事了。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有我们认识到它对于我们的价值与意义时,我们才会去努力追求,积极获取。中庸之道作为人生高层次的哲学智慧,如果把握了它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的人生事业、心性修养,都会产生莫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却未被世间一些人所认识到,这也许正是他们不去学习和奉行中庸之道的深层根源之所在。

责任编辑:

网址: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庸》第五章 不行8: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https://mxgxt.com/news/view/98011

相关内容

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庸》第四章 行明50:只有少数人能感受雨,而其他大多数人则只是被淋湿
刘先银经典点说《中庸》第三十三章尚纲,中庸,是定力,是在隐微间的智慧
刘先银经典点说:逻辑分析老子道德经版本,情,迷茫也。静,觉悟也。归根曰静
刘先银经典点说:服章之美,承千载起新潮,文化中国行,服饰创新的体现
刘先银经典点说《论语》君子儒小人儒,子张之儒,列为“儒家八派”之首
刘先银经典点说《金猴宗师》:在情感和心灵世界,金猴之理得而成功就位乎其中
刘先银经典点说:在情感和心灵世界,《金猴宗师》的成功就位乎其中
朱熹、钱穆等带你读《论语》:国人必读必背的26章 | 深度阅读(1)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丨年轻人问道“子曰”
《老子迷踪考》第五十五章:老子离世-甘肃临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