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弦歌不辍丨年轻人问道“子曰”
来源:齐鲁晚报
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尽管2500多年的光阴已逝,但他的思想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许多年轻人眼中,孔子是位“金句制造机”,许多困惑都能从“子曰”中找到答案。
Z世代群体中的“孔子热”
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力量,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正以独特的方式拥抱传统文化。他们生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自信根深蒂固。他们不喜欢被定义,有自己的想法。面对着“孔子”这个超级IP ,他们用网络语言表达,去重新解读传统文化。于是,在Z世代群体中,开始扎堆研究孔子,自然而然兴起了一波“孔子热”。
几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话题“孔子”有超23亿的播放量。此前,B站也曾做过一个调查,孔子成为B站最具增长潜力人物,一年视频播放量增速585%。孔子到底是什么样子?怀揣着对古人的好奇心,年轻人在文献中挖掘更加丰满的“孔子”。在许多人的眼中,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文雅谦和的孔圣人,而在年轻网友的眼中,孔子褪去了神圣光环,可敬、可亲、有性格、懂生活,甚至是文武双全的“六边形战士”“大力士”“德智体美劳全能选手”。
而事实如何?《论语》中说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给了我们一个模糊的形象。《孔子世家》说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而根据战国、汉代出土实物,一尺约合23.1厘米,这样孔子就有2.2米多高,和姚明相当。另外,在专家的研究中,孔子修习“六艺”,通晓射、御,善射、会驾,懂得军事,了解兵战。孔子的弟子冉有曾为季氏带兵打仗,取得胜利。当季氏问冉有关于军旅的知识从哪里来时,他说是“学之于孔子”。可见,在冉有看来,孔子其学无所不包,“文武并用兼通”。
跨越时空对话孔子
孔子曾经用“自嘲”来解压。孔子到郑国时,一次与弟子走散,站在城墙东门旁发呆,被一位郑国人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狗”。这个描述最初由子贡告诉孔子,孔子听后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他接受了这一比喻,并认为这并非贬低,而是一种现实写照。
翻阅《论语》,其中不乏类似充满哲理的小故事。孔子告诉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治学之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交往之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品德之道,还有“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念,“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洒脱。他还告诫我们,年轻人要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事要掌握分寸,“过犹不及”;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知错就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等等。25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话我们仍然在用,其中见贤思齐、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知行合一的儒家智慧,仍在为我们的人生解疑答惑。
“君子不器”,是孔子对年轻人的谆谆教诲。他告诉年轻人,君子不应该像定型的器皿那样,仅具有一种性质或功能,而应该具备多样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环境和场合中发挥作用。
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孔子小时候贫贱,但他在逆境中奋发,他的“好学”成就了他的“博学”。千年前,孔子以一种开放的、充满期许的态度来对待年轻人。如今,年轻人也走近孔子,聆听孔子的教诲,给人生以启迪。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责任编辑:
网址:何以中国·弦歌不辍丨年轻人问道“子曰” https://mxgxt.com/news/view/94907
相关内容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丨年轻人问道“子曰”蒙自:南湖诗潮涌 弦歌久不辍
弦歌不绝“传新声” 香港青年音乐人复刻百年粤韵
东方茶何以会世界友?拥抱年轻人成新命题
孔子文化节·走笔丨当孔子“遇上”Z世代
此子,乃我心中所望,名之曰子期
东西问·荐书丨韩胜宝:听世界讲述中国孙武的故事
痖弦《坤伶》:每个妇人诅咒她,在每个城里丨逝者
好评中国丨好young的青年 闪光的青春
「胡歌」在中也被询问如何维系家庭相处之道斯文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