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一首诗讽刺诸葛亮,短短二十个字入木三分,写得真有道理

发布时间:2024-08-02 11:36

看过一个报道,法国《世界报》在2000年的时候,在全世界范围内组织评选出12位,1001年-到2000年这千年间的“千年英雄”,中国只有一人入选,那就是苏轼。

苏轼他是千年难遇的旷世人物,很多人知道他是中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特别会写诗词。但他这人可不止这一项特长,他简直就是个全才,诗、词、散文、字、画皆登峰造极。

当然,除了玩艺术,苏轼别的领域也还不错,比如美食、哲学、旅行……

只是苏轼在政治场中略有些失意,他的后半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虽然苏轼屡遭贬谪,但他忧国忧民、渴望建立功业的心还是一直存在的。这点我们可以从他各个阶段的诗词中能够体会的到。

苏轼创作了的很多首咏诗题材的诗词,主要是对古今人物进行评说,达到抒发自身忧国忧民、忠君爱国的情感。

就比如他曾经针对三国蜀相诸葛亮发表过自己的评价,写了几句诗:

“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

这短短二十个字,让人读来感觉苏轼对诸葛亮有很大的意见,这是为何呢?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各方势力你争我夺,打个不停。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这乱世当中,织席贩履的刘备也怀有复兴汉室的壮志,遂带着自己的结拜的兄弟,一头钻进了这风云之中。

刘备虽是皇刘氏后裔,但到了他这一代,其实过得相当落魄了,家族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大的帮助。

刘备创业奋斗多年,彷佛一直处于挨揍的境地,连一块像样的地盘都没有。

刘备在荆州后好不容易收获一枚军师徐庶,打了一两次胜仗,事业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徐庶却因母亲被曹操捉了,又弃他而去。

公元207年,刘备听了徐庶的建议,前往隆中三顾茅庐,拜会了诸葛亮,从此他的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的更快了。

刘备和诸葛亮在茅庐中畅谈天下大势,规划未来出路。诸葛亮有感于刘备诚心,精心的为他准备了一套发展战略,制定了复兴汉室大业的计划。

诸葛亮觉得如今曹魏占据中原腹地,兵多将广,实力尤为强悍。如果刘备北上发展,必然会与之争锋,那将是以卵击石,实为不智。

倘若南下,先有长江天险,后有孙主盘踞经营多年,麾下良将谋士众多,以刘备当前的实力去那地方发展,也是肉包子打狗。

鉴于这种情况下,诸葛亮认为若想兴复汉室,刘备集团唯有向西发展,夺占易守难攻的益州之地作为根据地,养精蓄锐以待来日效仿“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站在诸葛亮和刘备那时候的角度来看,向西发展夺取益州是最高明的选择了,但问题是益州当时也是别人的地盘,并不是你去就能占领的地方。

益州当时是归属于刘璋的,刘璋是汉代皇族的后代,刘备和刘璋两人还有点“血缘关系”。

刘备心里对益州想要的不得了,但他打出的就是“仁义”的旗号,如果为了自己的发展,就去捅刘璋刀子,那自己的一世英名就毁了。

作为军师,诸葛亮可就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他只考虑利益,所以苦劝刘备不可有妇人之仁,要想办法夺下益州。

就在刘备还在瞻前顾后时,汉中张鲁进攻益州刘璋,刘璋不顾下属苦劝,主动邀请刘备入川,于是刘备率兵进入益州。

经过诸葛亮等人的苦心谋划,双方斗智斗勇,刘璋为了城中百姓考虑不战而降,刘备拿下益州,迈出了夺取天下的关键一步。

在这个过程中,单从利益方面出发无可厚非。但从道义上来说,诸葛亮的谋划,刘备向同是刘家人的刘璋出兵,难免有恃强凌弱成分,是不道义的做派。

后来苏轼也这么认为这是不义之举,因此在怀古时写了上面的诗来讽刺诸葛亮的行为。

他觉得益州刘璋虽是平庸软弱之辈,但这并不是刘备攻打他的理由。

同是刘家人,刘璋把刘备当亲人待,刘备却趁火打劫抢占益州,是大不义之举。而诸葛亮号称英雄豪杰,却提出这样陷刘备于不义的谋划,实在令人非常遗憾。

相对于刘备与诸葛亮无义的做法,刘璋却能为百姓不顾个人安危出降刘备沦为阶下囚,可谓是更加的仁义。

因此从道德人性的高度评判此事,苏轼用这诗来讽刺诸葛亮,也是可以理解的。

大家认为呢?

责任编辑:

网址:苏轼用一首诗讽刺诸葛亮,短短二十个字入木三分,写得真有道理 https://mxgxt.com/news/view/21676

相关内容

苏轼入狱,狱卒拿来一条鱼,突然崩溃大哭,写下一首诀别诗
端午节:苏轼的三首诗词,写尽了人情,悟透了人生
苏轼最受人喜爱的一首茶诗,句句皆奇,虚境清幽,被誉为千古绝唱
苏轼新婚燕尔入洞房,写下一首云雨词,不动声色将妻子赞美一番
苏东坡大笔一挥赠和尚一首诗,却用到了“一丝不挂”,究竟何意?
苏辙给哥哥寄了首诗苏轼随手一回便是千古名作,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此人与苏轼齐名,6岁时创作一首诗,最后两句引人深思
【古诗词鉴赏】宋代词人苏轼《南乡子·集句》词赏析
为何诸葛亮死前决意杀魏延?别被三国演义骗了,真相揭开就4个字
杜甫高水平的一首讽刺诗,世人经常引用,没点文化还以为是在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