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成了经济增长点!文化话语权和主导权转移了?

发布时间:2024-12-16 08:16

导读:“粉丝文化从诞生、崛起到成为主导娱乐圈的“半边天”,其意义不仅在于打破了明星和大众间不平等的权力结构。

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粉丝成为一种如此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一方面,粉丝背后代表的是不容小觑的经济增长点。

数据显示,中国的追星族超过5亿人,其中36%的人表示愿意每月为偶像花100—500元,年市场规模高达900亿元!

靠粉丝起家的直播带货也愈发风生水起,薇娅、李佳琦已经被奉为“行走的种草机”。据淘宝直播榜单显示,薇娅和李佳琦在今年“双十一”预售前一晚直播总销售额分别录得32.21亿元和33.27亿元,总额逼近70亿元,销售定金超10亿元。

真可谓“古有电视购物锅碗瓢盆一应俱全,令人眼花缭乱;今有直播带货柴米油盐包罗万象,让人啧啧称奇;横批:粉丝才是经济支柱。”

另一方面,成也粉丝,败也粉丝,在快速扩张、积累原始流量的潮起后,也不得不面对流量“反噬”的潮落。

典型如轰动一时的肖战“227事件”,肖战粉丝与同人爱好者之间“决战光明顶”。在这场粉丝发起的“大战”中,去年九月刚晋级为顶级流量的肖战被粉丝扯了后腿,成了众矢之的。黑历史频频被扒,个人形象、代言以及作品等都受到严重影响。对肖战来说,从顶级流量到全网黑,只用了三天。

可以说,讨好粉丝犹如走钢丝,稍有不慎则“粉身碎骨”。如今的粉丝圈,不仅人设崩塌引发脱粉、回踩的现象屡见不鲜,前几年流行的“流量明星+知名IP+花式宣传”内容模式也逐渐被观众排斥,甚至许多观众对粉丝剧先天反感、凭空抵触。

“爱你时捧你上天,恨你时踩你下地狱”已成粉圈的不二真理。

01

偶像与粉丝的天平转移

粉丝文化俨然已呈搅海翻江之势。究其根源,在偶像与粉丝这架天平上,重心正逐渐从偶像这端转移至粉丝那端。

偶像崇拜自古已有,譬如,杜甫是李白的真爱粉,李白则是谢灵运的忠粉,葛清又是白居易的骨灰粉……又如,左思一首《三都赋》造就洛阳纸贵,如韩娥唱一曲,锦段鲜照屋。

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星一直是一种稀缺资源,无论是颜值、演技、抑或才华,只有少数佼佼者才有机会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头顶光环、众人膜拜的偶像。

偶像、明星的稀缺决定了偶像和粉丝之间犹如云泥之别,追星也呈现出一种宗教化倾向:

法国社会学家埃德加·莫林在《电影明星们:明星崇拜的神话》一书里指出,明星宛如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粉丝是他的信徒,信徒把自己关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寄托在神身上,并追随他的一切行为。

同时,限于信息渠道和传播模式的单向性,偶像与粉丝间的横向勾连十分微弱。粉丝与偶像相隔千山万水,粉丝只能被动地接受偶像的讯息,能做的也仅限于对偶像作品的追随。

那时,车马慢信件也慢,粉丝专情且热烈,他们购买偶像的海报贴在房间里,裁剪偶像的剧照粘贴在日记本里,四处搜罗偶像的录像带和公开资料与朋友分享,真可谓“我喜欢你与你无关”,粉丝充其量只是娱乐文化的局外人。

换句话说,尽管粉丝的好恶会影响到一个明星的知名度,但更多时候,粉丝都是一种事后干预,他们处于这个行业链条的末端,对于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他们并没有多少话语权。

例如,1926年全世界的情人鲁道夫·瓦伦蒂诺在纽约病逝。当时,瓦伦蒂诺的不少影迷自杀了,他们不相信没有瓦伦蒂诺的股市还能继续开盘。他们无力改变没有瓦伦蒂诺的演艺圈的格局,无力撼动一个没有瓦伦蒂诺的世界,只好以自己的肉身献祭。

02

粉丝文化成为生意

如今,时移事易,当粉丝文化成为一门生意,偶像与粉丝的关系也随之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下量产式的偶像赤裸裸地揭示了当代偶像的本质,他们或者带有歌手、演员的部分属性,但实际上是流水线产品。

就像本雅明曾经论述过的,在一个机械复制的时代里,艺术品没有了那种闪耀着某时某地独一无二的光晕,因为一切都是仿制,无所谓原作。

明星也是如此,在娱乐工业的生产线上,已经有一整套现成的模具,而明星只需要按照经纪公司的打造,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填到那个模具里,也就是所谓的“卖人设”。

当明星从职业时代进入流量时代,其工作重心逐渐也从专注于自身业务向主动讨好观众转移,粉丝与偶像两者的权力关系发生逆转。

偶像们再也不是隔着屏幕,只贡献银幕形象和作品的“神”,他们自愿走下神坛,主动缩短与粉丝之间的距离鸿沟,实现直接平等的对话沟通。

粉丝活动也不再是一切唯明星是从,粉丝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明星的事业上,明星个人品牌甚至影视作品宣发,都越来越倚重粉丝的力量。

《偶像粉丝平等,追星“宗教改革”》一文中这样形容粉丝地位的变化:

“粉丝与明星共同组成了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族群。粉丝的各种活动不再是以偶像为中心,而是基于自身的喜好进行自由联合与协作,将社会化网络,尤其是微博的赋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权益。”

03

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

粉丝文化从诞生、崛起到如今成为主导娱乐圈的“半边天”,其意义不仅在于打破了原本横跨在明星和大众间不平等的权力结构,更是文化主体回归到个人、回归到群众的一种典型表现。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文化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更多地掌握在少部分精英手中,精英文化成为主流代表文化。

在西方的学者眼中,大众的形象往往是负面的,甚至是群氓,最著名的莫过于勒庞的《乌合之众》,以及奥尔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中对于大众政治兴起的担忧可见一斑。

美国记者沃尔特·李普曼还将公众比喻成“坐在剧场后排失聪的观众”。

显然,普通群众话语权的失落、媒体的表达限制塑造了所谓的“精英文化”,而与之相对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等只能面临着被挤压、被边缘化的局面。

而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互联网所创造的赛博空间成为新的公共领域,这种公共领域可以突破统治者的话语霸权而实现自由信息的传输与制造。

同时网络技术造就了崭新的媒体平台,门槛超低、传播速度极快、受众面达到最广。这样的媒体孕育出的文化真正成为了“大众文化”——所有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作品和言论,无需特别的技术手段也可以流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可以说,人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角色身份得到充分的延伸与拓展,既是文化的参与者,真正成为文化主体,又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

如此一来,一方面,精英文化的垄断局面被打破,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水涨船高。

“平凡叙事”、“草根叙事”模式取代了往昔文化中单一的“英雄叙事”或“辉煌叙事”模式,突出了平常事、平常心的文化意义。

在对日常现象的描述中表达对草根生活的关注,对大众情怀的关怀,这恰恰为大众抵御精英们凭借资本优势与认知优势侵蚀其真实意思表达提高了基石。

另一方面,网络打开了大众文化的释放口。

正如美国著名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曾经预言的那样:“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

偶像泛化的趋势开启,娱乐明星不再是被追逐的唯一对象,人人都可以成为他人的粉丝,也有机会拥有自己的粉丝。

正如人民网曾这样评价杨超越的走红,她的逆袭是一种被忽视的草根力量,她的背后有大量“努力却得不到关注”的普通人,他们渴望发光,相对精英阶层,日常充满了压力和焦虑,看到杨超越在节目里放声大哭,理直气壮地释放自己的害怕和不安,他们有着同感,从中获得压力的释放。

04

文化供给侧改革

文化的本质在于自由、流动与包容,而只有开放才能释放多元、灵动的文化。比如,古罗马文化的开放源自疆域扩张带来的流动,而美国文化的开放源于移民带来的思想融合和碰撞等。

当文化主体回归到人民群众,文化产业也将进行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一来,文化的多元化、创新化成为大势所趋,粉丝文化等根植于网络的亚文化丰富了社会文化产业,打破了传统的传播话语体系。

这有利于社会文化生态的多元化发展,推动社会文化的进步,对文化产业大有益处。

二则,文化的篱笆和圈层在一点点拆除,同样也是积极迹象。

当文化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它所携带的信息的能量就能够具有这样一种非常神奇的力量,可以凝聚共识,可以焕发情感,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员力量。

甚至于,粉丝们如此团结,动员能力如此之强,在互联网表达和文本创造上如此活跃,那么,粉丝有没有可能从“圈地自萌”的状态中分离出来,去关注社会议题,比如宏观经济、养老和生育率?

毕竟,在粉丝文化集结下,一些粉圈在网络性和执行力上是非常完善的,并且已经表现出一些积极的行动,比如为环保、慈善事业聚集力量,发出声响。

尤其是所谓的“饭圈女孩”在此前驰援武汉等行动中表现出的超强执行力,也令外界对粉丝文化积极性的一面及其公共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知。

更重要的是,在丰富多样的文化产生、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势必将进一步打开文化输出的大门。

正如李子柒凭着一系列古风美食视频在海外备受追捧,在Youtube上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未来这种以民间形式、个人方式来输出文化的现象或将更为普遍,而且是以网友自发传播、粉丝主动接受的方式进行,这是海外市场的自主选择。

网址:粉丝成了经济增长点!文化话语权和主导权转移了? https://mxgxt.com/news/view/213591

相关内容

粉丝经济: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互动
粉丝经济新场景:文化猫2.0如何深化粉丝互动体验
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社会学思考
文化产业“粉丝经济”的过度开发与正向价值构建
网红经济:粉丝转化购买力
粉丝文化流变:媒介变迁背景下中国粉丝的成长简史
粉丝经济市场规模有多大? 粉丝经济行业市场前瞻
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模式与营销策略研究论文
华谊该如何“玩转”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与娱乐行业产业化发展分析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