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OP粉丝群体“泥塑”背后的社会性别观念

发布时间:2024-12-15 13:00

女性主义丨KPOP“泥塑”背后的社会性别观念_哔哩哔哩_bilibili

(废了好大的劲做的视频)

一、泥塑:以我的性别赞美你

在饭圈文化中,“泥塑粉”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今天的这期视频,主要想从性别的视角讨论一下KPOP中的“泥塑”行为背后所展示的社会性别观念。

“泥塑”是“逆苏”的谐音,而“苏”就是指“玛丽苏”。1973年《星际迷航》的一篇同人文《星际迷航传奇》发表,女主玛丽苏是所有配角故事中的主角,所有男人都爱慕她,所有女人都崇拜她。粉丝形容一个明星很“苏”,实际上是赞美这个明星身上所具备的某种性别所表现出的强大魅力和吸引力。“正苏”(整肃)指明星彰显出其生理性别的吸引力,而“逆苏”作为其反面,给予男明星女性特质,放大女明星的中性或男性特质,展现明星身上不同于其生理性别的,属于另一种性别特质的魅力。

在以女性群体为主的KPOP粉丝群体中,以男性偶像为对象的“泥塑”行为居多,因此,我们在这里主要讨论KPOP粉丝群体中针对男爱豆的“泥塑”行为。想要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女性粉丝喜欢“泥塑”男明星?她们在“泥塑”的过程中会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如何从性别视角看待这一文化现象?

二、性别气质与男性凝视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下性别研究中常见的两个概念:性别气质和男性凝视;

(一)性别气质

性别气质是稳定地存在于人们头脑中并被社会所认可的性别特征。它一般分为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它并非天生的,而是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所以也可叫做社会性别气质。

男性气质是指男性具有成就取向和关注完成任务的行动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男性气质固化和稳定的内容至少包括三个成分:地位、坚强和非女性化。地位代表功成名就和受人尊敬,是社会成就取向;坚强代表力量和自信;非女性化则是避免女性化的活动。女性特质反衬了男性特质,男性不能依赖、软弱、温柔等。

女性气质是指女性具有同情心、令人亲切、对他人关心等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女性气质固有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与家庭或关系相关的一切;温柔、爱整洁、依赖男性;与一切与男性气质相对立的特征。因此,女人味总与羞涩、腼腆、胆小、多愁善感、温柔联系在一起。

(二)男性凝视

凝视就是“长时间观看”。当个体的概念被引入,凝视就形成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双重关系。拉康将凝视定义为自我与他者之间的镜映关系,在他的理论中,主体的自我感知来自于主体本身他者性的凝视。福柯认为凝视代表着权力,他人的凝视带给主体的是一种规训和压迫。

1975年,劳拉·穆尔维在《视觉愉悦与叙事电影》中提出了“男性凝视”的概念,来批评传统好莱坞电影中男性对女性角色的“偷窥”与“拜物教”观看。在她的理论中,男性会将女性客体化成男性凝视的被动接受者,男女间社会和政治权力的不对等在观影中得到了延伸。男性凝视的本质是性别不平等。

但是,凝视的主体并不局限于某一性别,作为主体,人们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也可以将其转化为自我认知。对于泥塑粉丝而言,观看泥塑对象的反差美,不仅是对泥塑对象的审美观察,同样也是对自己的审美塑造。

三、“泥塑”背后的社会性别观念

(一)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流动的社会性别

波伏娃的《第二性》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也即女人之所以得像个“女人样”,是后天性别社会化塑造的结果,而不是先天就应该如此。在传统的社会文化建构中,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是相互对立的,女性温柔、体贴、贤惠,而男性勇猛、刚强、有力量。在之前的kpop粉丝群体中也是如此,她们更喜欢男爱豆展现出阳刚、有力的面貌,女爱豆则秀气、温柔、可爱。

按照康奈尔在《男性气质》里的说法,“男性气质事实上就是权力最赤裸的表现形式”。拥有男性气质的人同时也在男女关系中掌握着压制性的力量和权力,男性气质成为父权制度合理性的重要依据。那么,在父权制社会,男性气质作为主流仍不断被推崇,女性气质作为被压制的一方不断被弱化。所以,当女爱豆展现出某种男性气质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妥,而当男爱豆展现出某种女性气质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反对群体,认为他们过于“娘化”。

“泥塑”行为蕴含年轻一代更加多元更加包容的性别意识,体现出一种流动的社会性别的意识,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一方面,她们放大男爱豆在容貌、外形、性格等方面上所谓的女性气质,赞扬他们可爱、温柔、美丽的一面,并伴随着“老婆、妈咪、妹宝”等称呼。在这个意义上,“泥塑”活动中的性别界定不囿于生理性征,而是可变化、可被塑造的。另一方面,性别的流动性还集中体现在“男”或“女”作为形容词的使用上。粉丝使用“男”“女”时不再将其作为纯粹的性别区分词,而是作为形容词来描述男爱豆在特定时段、特定情景下呈现出的男性气质或女性气质。比如,在不同男爱豆之间比较,区分谁“更男”或“更女”,即“公公”或“嬷嬷”。

然而,当男爱豆外形呈现出肥胖、衰老特征,“泥塑粉”会逐渐流失。一些“泥塑粉”在形容那些不具有“可泥塑性”的明星时,会称对方为“姨”“婶”,甚至表现出厌恶乃至攻击。为什么在泥塑男爱豆时,泥塑粉更偏向于“姐姐”、“妹宝”这类的女性称呼和“乖巧”“性感”“热辣”等女性气质,而对“姨”“婶”嗤之以鼻?可以说,粉丝“泥塑”所偏好的女性气质仍存在传统的刻板印象,在根本上是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气质。男性始终是审美的主体,从男性视角出发形成的审美评判标准成为隐形的社会规范,而女性气质也就成为被铭刻在女性身上的一种规训。

(二)反向凝视

“凝视”蕴含着主体-权力的关系。当粉丝开始“泥塑”时,打破了传统中物化女性的“男性凝视”,而是让女性粉丝群体作为凝视的主体,男爱豆作为客体而满足其视觉快感和欲望需求。在粉丝群体的二次创作中,往往突出女性气质的表达,常出现鲜红的舌头、丰满的胸、扭动的腰、挺翘的臀、白皙的腿等身体部位;嘟嘴、眨眼、捧脸等小动作;以及爬、跪坐、仰卧等姿势。“泥塑粉”将男性置于被凝视的位置,大胆地以男爱豆为欲望宣泄的对象,男性替代女性成为被凝视的且具有被看性的他者。

这样一套“反向凝视”的程序事实上也存在着相当的矛盾性。首先,男爱豆作为被凝视的对象往往具有皮肤白皙、五官清秀、身材纤瘦等女性特征,实际上将传统社会性别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深刻内化,并在“泥塑”时再次落入男性“凝视”的视觉认同;其次,“泥塑粉”群体也正使用“男性凝视”中凸显女性特征的框架流程去建构“反向凝视”,甚至在“反向凝视”中也是通过放大男爱豆身上的女性特征和女性气质来满足其欲望。可以说,“泥塑”看似扭转了“男性凝视”的主体与客体,但实际上,女性粉丝群体在无形中将其社会心理变为男性,以男性视角去凝视女性,完成的仍是一套“男性凝视”的框架。

(三)圈地自萌与性别话语构建

圈地自萌,指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娱自乐,圈内的粉丝只吸收自己喜欢的信息,只看欣赏自己喜欢的偶像,具有较强的私密性、封闭性与自由性。泥塑粉丝群体在微博和豆瓣最为活跃,一个微博账号或一个豆瓣小组就能形成一个“圈地”,提供自由的交流空间。在这里,她们可以制定标准、建构审美、解释伦理道德。

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与审美观念,她们创造了大量具有独特群体风格的话语符号,在话语表达上呈现出典型的个性化、娱乐化、异质化等特点,产生了新的符号意义和指称关系。“老婆”、“姐姐”、“小女孩”、“女王”、“妹宝”、“公主”等对于女性的不同指称均用来指示男性“泥塑”对象。当这些指称出现在某一团体中又具有唯一性。比如,“妹宝”可以是ENHYPEN中是金善禹,可以是SEVENTEEN中的徐明浩,还可以是STRAYKIDS中的Felix。

“泥塑粉”的互动交流使小众文化话语脱离传统社会规范的话语框架,创造出新的意义和关系,形成独特的圈层话语体系。通过对主流话语秩序的突破,形成一种对于主流文化的反抗精神,而这种精神是支撑圈层认同感的力量之一。

从性别视角出发,粉丝在“泥塑”中模糊了固有的性别边界,逆转了“凝视”的主体,构建了新的性别话语体系。在以男性气质为主流的父权制社会中,这一亚文化现象在女性意识觉醒上做出了新的尝试。但是,她们复制着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的审美标准,在“反向凝视”中仍保持着“男-女”的主体客体关系,反而强化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实际上仍处于父权制体系之中。这种女性意识实际上仍处于一种“伪觉醒”的状态。

也许大部分“泥塑粉”并没有将其行为作为性别议题加以探讨,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女性的“反抗”和对传统性别观念的冲击。或许,在绵延千年的父权制社会下,我们的行为和话语很难摆脱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但尝试从性别视角去看待这种亚文化现象,会带来深刻的反思。女性意识的崛起仍然任重而道远。

网址:KPOP粉丝群体“泥塑”背后的社会性别观念 https://mxgxt.com/news/view/192687

相关内容

社交媒体粉丝群体极化现象与引导策略研究
大众媒体下的粉丝群体,应该如何塑造良好的粉丝形象?
《2024年 社交媒体时代明星粉丝群体消费行为探讨》范文
揭秘!李宇春粉丝:神秘群体背后的惊人故事与文化力量
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的女性粉丝群体探究
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微博粉丝群体的价值观培养研究(54页)
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社会学思考
以“00后”为主的粉丝群体,低龄化的饭圈
必须捍卫粉丝群体的“三观”底线
偶像崇拜泛滥:社交媒体推波助澜,粉丝疯狂追星引发社会隐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