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回来”的高瓴,滑铁卢后新抉择

发布时间:2025-11-21 22:08

《投资者网》蔡俊 

曾陷投资滑铁卢的高瓴,今年又“杀回来”了。 

10月和11月,高瓴收购药明康德、甘李药业的多家子公司。计入5月减持百济神州、认购恒瑞医药港股IPO,该机构频繁出手令市场瞩目。 

但本轮交易热潮,不同于上波高瓴的“广撒网”式投资。该机构仍有众多浮亏项目未退出,因此新交易的资本路径较早前截然不同。换言之,这是一次付出深刻“学费”后的新尝试,或影响产业投资风向。 

两波投资的“同”与“不同” 

高瓴以一种高姿态,重回医药上游。 

11月,甘李药业公告称,向高瓴转让全资子公司甘甘医疗的控股权。转让标的主营笔式胰岛素注射器、血糖仪、血糖试纸等配套器械,截至目前总资产、总负债分别为2.08亿元、3.26亿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对此,甘李药业表示交易有助于自身聚焦创新药主业,高瓴也利用投资生态资源和运营经验,进一步释放资产价值。 

其实,这已是高瓴两个月以来的二度投资,且标的全部为产业上游。此时,市场才发觉这家明星机构的草蛇灰线。 

10月,药明康德公告高瓴以28亿元收购旗下康德弘翼、津石医药的全部股权。两个标的主营临床CRO服务、临床试验现场管理业务,二者协同可覆盖临床研究全流程。交易设计上,28亿元对价分四期支付,最后一期尾款与标的业绩完成情况挂钩。 

密集的加码,仿佛穿越回那个投资的火热时代。2021年至2023年,高瓴有过一波上游投资动作,通过领投、连续加注等方式密集布局CDMO、mRNA上游、多肽药物中间体等赛道,覆盖金斯瑞、蓬勃生物、博腾生物、泰和伟业等企业。 

对比两波投资潮,高瓴重回医药上游的内核没变。核心逻辑的共同点在于完善医药生态圈,逐步构建从上游研发到中游临床研究的完整产业链,且均选择细分赛道头部标的。但两波投资的路径有明显差异,相比上轮偏向高风险的财务投资,本轮高瓴将直接参与标的战略和运营,角色转向产业操盘手。 

这一微妙的变化,更令市场产生好奇,其一是背后动机,其二是未来退出方式。 

第一个问题,市场共识的猜测是上波投资个别项目不及预期。比如2021年投资的澳斯康,高瓴参与融资后标的估值超80亿元,但该企业最后终止科创板上市。而且,叠加医药行业长周期的回报特征,财务投资的风险被放大。结合本轮两笔交易,高瓴选择的标的规模更小。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标的退出路径受阻的尝试性回答。依据本轮投资标的情况,IPO上市的概率或不大,因此存在一种参考方式。今年4月,金斯瑞公告收购高瓴持有的蓬勃生物股权,该标的本就是金斯瑞控股子公司,因此交易为高瓴对金斯瑞体系的减持。 

付出深刻“学费”后的抉择 

今年以来,高瓴围绕资产腾挪与资金重配的核心逻辑,按减持旧有持仓、参与龙头IPO、收购上游资产等三条路径展开。 

5月,百济神州公告高瓴减持其1600万股美股股份,持股比例从6.03%降至4.89%。以同期该企业约230美元/股计算,减持套现约35亿美元。早前,高瓴参与百济神州的8轮融资,减持的一个大背景是企业即将实现盈利的拐点。 

同期,高瓴参与恒瑞医药港股上市。作为近五年港股医药板块最大IPO,高瓴以核心基石投资者的身份,参与认购5.33亿美元的份额。 

换言之,高瓴对创新药资产的“减持兑现+龙头重仓”操作,核心直指资金的腾挪与重配。该机构左手退出成熟项目回笼资金,右手再精准投向抗风险能力更强的龙头资产。 

这种运作路径,稍有区别于早前的“广撒网”式。医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单纯的财务投资难以穿越技术迭代和市场波动的周期,高瓴也付出过深刻的“学费”。 

2018年,高瓴投资嘉和生物并成为第一大股东。两年后,该企业完成港股上市,但伴随多数管线未兑现以及业绩缺乏支撑,股价一路下行,最高跌幅超90%。2022年,高瓴尝试推动嘉和生物与重仓的艾博生物合作开发mRNA肿瘤药物,但未能改变亏损局面。 

2024年,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签署合并协议,后者将反向收购嘉和生物。截至今年10月,该合并还需等待港交所批准新上市申请、独立股东批准清洗豁免等先决条件达成。 

这笔投资,可以说是高瓴在医药领域的一次滑铁卢。若将投资赛道放宽,该机构投资的隆基绿能、格力电器等均陷入更严重的亏损。 

以隆基绿能为例,2020年高瓴以158.41亿元总价受让企业6%股份。彼时光伏行业处于扩张期,该企业市值一度突破5400亿元,高瓴的账面浮盈曾达百亿。之后,光伏行业陷入产能过剩,且企业押注的技术路线商业化不顺,造成2024年因计提资产亏损。截至今年6月,高瓴的持股市值缩水至约60亿元,浮亏明显。 

同时,高瓴还重仓过教培企业,标的包括学而思、新东方、博实乐教育、一起教育、猿辅导等。之后,因“双减”政策落地赛道彻底遇冷,其部分投资陷入困境。 

因此,今年高瓴“杀回”医药板块不同于往昔。其一,其加速构建生态圈的建设,而非单纯、被动的财务投资。上游的几个标的,可由投资的创新药上市公司进行反哺,产生真正协同。其二,在既有药企资源的基础上,后续还能探索“服务换股权”新模式,进一步绑定创新药企,构筑“研发—临床—商业化”的产业闭环。 

但这种路径变化,一方面需要时间等待具体成效的落地,另一方面也不能掩盖此前投资失利的局面。高瓴的众多持仓中,还有相当部分标的未减持。 

比如绿叶制药,高瓴以“定向增发+受让老股”组合方式投资,交易累计金额24亿港元。期间,该企业的股价持续走低,市值从一度逼近200亿港元跌落至目前130亿港元。根据港交所权益披露,高瓴近半年无增减持动作。 

据悉,高瓴医药投资团队的核心负责人仍是合伙人、联席首席投资官易诺青。此前,其主导百济神州、药明康德、甘李药业等重磅项目。眼下,伴随创新药回暖以及上游CRO分化,该机构的再次抉择,或深刻影响大健康产业的投资风向。(思维财经出品)■

网址:“杀回来”的高瓴,滑铁卢后新抉择 https://mxgxt.com/news/view/1886686

相关内容

什么叫人生滑铁卢
人生滑铁卢什么意思
千呼万唤不出来,只有视频不露面,高瓴到底怎么了?
拿破仑香水的辉煌与滑铁卢
安德烈·德朗《滑铁卢大桥》赏析
哈里王子陷两难抉择,事业遭遇滑铁卢,梅根成为他回归王室绊脚石
曹煜辰致信卢德铭,革命与背叛的生死抉择
沈腾新综艺口碑遭遇滑铁卢,看过节目的表示不能怪主持!
「妈妈的忧虑」:卢昱晓,事业与婚姻的双重抉择
女听众把王勉整emo了,男人生涯的滑铁卢,何炅也跨不过的坎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