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美妆的“去名人化”困境
正如乔布斯之于苹果的哲学:真正的品牌,应该在创始人消失后依然永生。
在美妆行业从流量与功效战争进入到品牌力战争的下半场,或许只有敢于「去名人化」的名人美妆品牌,完成将明星流量转化为品牌资产的进化,才能真正穿越周期。
01
海莉·比伯拟出售Rhode
近期,据外媒报道,美国模特、网红海莉·比伯(Hailey Bieber)正在考虑出售其个人美妆品牌Rhode,此次交易的估值将超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3.07亿元)。知情人士表示,摩根大通和Moelis正在就潜在交易进行咨询。
2022年6月,海莉·比伯创立美妆品牌Rhode,主打科学、极简和真实。品牌首推保湿精华、面霜和唇部护理三款单品,以16-29美元(约合人民币117-212元)的定价瞄准大众市场。凭借海莉·比伯的名人效应,Rhode在上市11天内销售额就突破了1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299.20万元)。
其中,多肽润唇膏更是成为明星单品,品牌仅创立一年,该唇膏便销售破百万支,贡献16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16亿元)销量。据外媒报道,2023年,Rhode以1.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76亿元)的销售额,超过Rihanna创立的Fenty Beauty品牌同期表现。
到了2024年,一款“手机壳”的横空出世,让Rhode风头正盛。
去年2月,Rhode创新推出一款能够在后盖容纳一只润唇膏的手机壳Lip Case。“唇膏壳”售价35美元(约合人民币255元),唇膏则需单独购买。上市后,该款手机壳立刻成为席卷互联网的“现象级”爆品,首批25分钟告罄。
热度持续扩散,不仅网络上流行起“手机壳卡万物”的梗,该爆款也吸引了诸如豪车保时捷、食品巨头亨氏Heinz等品牌下场联动营销,推出“车钥匙手机壳”和“番茄酱手机壳”等。
有声音指出,“唇膏手机壳”的跨品类试水,拉高了Rhode的品牌溢价,或许也让海莉意识到自身更广阔的时尚商业潜力。
要知道,在推出手机壳之前,Rhode在美妆领域的产品售价属于大众价格带,而售价高达255元人民币的手机壳,则在手机配饰领域属于高端价格带。
“一方面,这次尝试,或许启发了海莉从美妆向时尚、潮流领域的转型;另一方面,名人品牌在初期阶段主要依靠个人IP,后期长期发展则需要更专业化的资源介入,明星创始人的‘退位’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谈到。
他分析,“退位”或是创始人保留部分股份,与一个家更专业的公司一起经营;或是全身而退,实现品牌的市场资本化运作。“海莉或许想将Rhode在高估值阶段售出,为其日后的新时尚事业积累资本。”
02
名人美妆加速“变现”
近些年,在全球市场,名人美妆品牌在创立3-5年内被出售的概率正在加大,资本方倾向于在品牌仍依附名人光环时高位套现,避免后续增长乏力导致的估值缩水。
“‘玩票心态’暴露行业浮躁,多数明星、网红将品牌视为「副业」而非终身事业,缺乏长期投入决心。海莉若快速出售Rhode,将强化市场对明星、网红创业‘赚快钱’的认知,加剧资本对名人美妆品牌的信任危机。”上述业内人士谈到。
2020年5月《福布斯》杂志曾推翻了其之前的“错误估算”,将卡戴珊家族的Kylie Jenner从亿万富翁的名单中除名,同时揭发了Kylie Jenner造假资产等行为。
《福布斯》杂志称,2020年他们在统计科蒂集团的财务时,发现了Kylie Jenner创立的美妆品牌的财务报表和对外公布的相差甚远。“Kylie Jenner利用谎称的数据,让Kylie Cosmetics品牌估值达到了十亿美元,并立马套现,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存在欺诈行为的。”
随后的2020年9月,科蒂集团的部分股东提起了集体诉讼,指控其在2016年和2019年的两项收购案中没有做好正确的评估,导致收购价格虚高。其中一项就是2019年11月,科蒂以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Kylie Cosmetics 51%的股份。
不过,名人品牌在初期,明星、网红带来的注意力是强力加速器,但要真正转化为长线资产,则必须靠供应链、产品研发、团队管理与品牌定位的持续投入。科蒂的加持,确实助力到Kylie Cosmetics品牌从“流量”走向“专业”。
科蒂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2024财年全年业绩报告显示,高端化妆品净收入在2024财年以两位数增长,其中Kylie Cosmetics表现突出。Kylie Cosmetics门店在包括印度、新加坡、中东和南非等全球市场继续扩张,获得不错的反响。
“Rhode的产品线与品类目前来看尚为薄弱,较为依赖单一爆款,渠道也是以线上为主,长期增长潜力与抗风险能力还有待考察。同时,品牌成立约三年时间,品牌故事与内容的搭建尚不完善,买方可能会更希望以持有部分股份的方式介入,保留海莉对品牌的影响力与创意源,避免名人快速隐退过程中的价值蒸发风险。”上述人士分析。
03
品牌资产“空心化”困境
当前,名人美妆不得不正视一个问题——当品牌缺乏独立的内容叙事,核心资产停留在明星或网红的颜值、人设、流量红利时,想要进一步发展,则会面临“无故事可讲”的困境。
“当行业进入硬实力竞争阶段,名人美妆绝非单纯的‘流量+代工’模式,在硬件上,品牌要打造系统性能力,比如研发、供应链、用户运营等;在软件上,要通过品牌将名人IP转化为「品牌价值观载体」,构建长期可持续的独立品牌资产。”一位营销领域的人士谈到。
某种层面,名人美妆品牌们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在流量上依赖明星名气,但在品牌内核与精神上,却没有将名人的精神与灵魂注入。名人美妆的「去名人化」,意味着品牌在营销上更市场化的运作,而非一直依赖名人的流量,但在精神内核上,始终要与创始名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共鸣。
一个成功范例,就是Rihanna创立的美妆品牌Fenty Beauty,通过「包容性美妆」的价值观构建品牌内核,将Rihanna个人影响力转化为「多元肤色革命」的行业符号,进而奠定了行业地位,实现了从「明星品牌」到「文化品牌」的跨越。
流量能够快速打开市场,但名人美妆品牌的长期发展需回归品牌价值本身,实现从「明星经济学」回归「品牌经济学」的转折。
网址:名人美妆的“去名人化”困境 https://mxgxt.com/news/view/859651
相关内容
化妆包大突击 12位名人挚爱美妆品推荐明星化妆师,中国最火的10名化妆师
国内知名化妆培训学校(知名化妆培训机构)
南昌明星名人摄影化妆美甲师培训学校2022年招生简章
中国十大化妆师排名 国内著名化妆师 娱乐圈化妆师有哪些
美妆博主排名,小红书美妆博主排名
知名美妆达人
2023小红书十大美妆博主 小红书知名美妆博主 小红书美妆达人排行
成远名人化妆造型培训中心
美妆V赏2017“年度人气美妆红人”名单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