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文学的浅薄:《素食者》值得阅读吗?一场无病呻吟的文人情怀

发布时间:2024-10-30 00:53

202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韩国作家韩江,她由此成为亚洲首位荣获此殊荣的女性作家。诺奖光环瞬间照亮了这位文坛新星,很多读书人,尤其是文学爱好者,纷纷探寻韩江的著作,渴望一睹其风采。要不要也买几本或找几本读读呢?

由于很多人不了解文学负面的部分,故而常对名家名作抱持盲目崇拜或者跟风的态度。我在网上对韩江及其作品作了简单了解,看了一下她的代表作《素食者》的内容梗概和中心思想,我看后的建议是,不要在其作品上浪费时间了。下面,就谈谈《素食者》、文学及其相关话题。

小资情调和文人情怀

《素食者》是韩江的长篇小说,2007年出版,2016年5月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韩江凭借该小说成为首位荣获该奖项的亚洲作家),2016年12月入选《纽约时报》2016年度十大好书,2024年韩江获得诺奖,可以说,《素食者》等代表作(《植物妻子》、《少年来了》、《白》)为韩江获得诺奖奠定了基础。

小说讲述了一个看似平常的家庭主妇英惠,在经历了一场噩梦后,突然开始拒绝吃肉,并逐渐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最终将自己视为一株植物。这一极端的转变引发了家庭的混乱和社会的排斥,深刻揭示了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困境以及她们为了寻求自我和反抗压迫所付出的代价。

表面上看,《素食者》似乎试图探讨个体在家庭和社会制约中的自我认同与精神自由,但从思想性、从对现实的认知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充满了无病呻吟的思想和矫揉造作的情感。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这就是一种小资情调的爆发。

例如,小说主人公英惠,把寻常生活现象——吃不吃肉上升个人情感与社会冲突的高度上,夸张得离谱,这种基于情绪和感性冲动的行为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生活和真正的苦难缺乏了解,对世界和人生的真相缺乏基本的认知,只是为了制造看似深刻的矛盾而故作姿态,这种情感表达最终流于浅薄,反映了典型的小文人情怀。

无病呻吟的反抗

《素食者》的故事围绕女主角英惠的素食行为展开,英惠的素食行为被赋予了一种反抗社会常规的象征意义。实际上,小说的这一立意与小说的思想,其联系牵强,缺乏思想上的深度,表现出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理解的浅薄。韩江企图通过小说人物的行为来传达对社会的反叛,但这一立意并不能真正深入社会问题或人性本质,最终显得空洞而无意义。

将素食与对暴力、欲望、社会规训的拒绝联系在一起,给我一种蚊子与大炮的对决,分量很不对等。素食并不高尚,吃荦也并不罪恶,这是自然规则,也是上帝的安排,吃荦吃素顺着本性即可,不必用人类微不足道的多愁善感与自然天道对抗,这实在是不知天高地厚式自寻烦恼。

夸张素食的冲突,反映出作者对真正复杂的问题缺乏理解,以至剑走偏锋。作者试图通过素食来象征对社会规训的反抗,但食物选择与社会规训没有紧密的联系,放在一起显得牵强而缺乏思想深度。韩江将英惠的素食行为赋予象征意义,是典型的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制造了情感冲突,却让写作显得空洞而无意义。

植物化的逃避与情感夸张

在《素食者》的后续部分,英惠逐渐追求一种“植物化”的状态,由放弃吃肉,到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最后甚至拒绝进食,只渴望阳光和水,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远离人类的欲望与痛苦,这种追求为展现个体在社会角色和期望中的挣扎和反叛,表达对社会压迫的反抗。

向往成为植物,如果发生在童话或儿童世界,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作者描写的却是成人世界,就太夸张了。作品虽然表达的是小说中的人物,但反映了作者本人漫无边际的幼稚。儿童幼稚或许可爱,但成年人幼稚,却往往可憎。

这种“植物化”的愿望,不仅仅是思想的肤浅和幼稚,说成是心理疾病也不为过。当然,如果是一个人的偶然幻想或者想象,这也没有什么,可是陷入得如此之深,以至为此与家庭和社会产生巨大冲突乃至丧失性命,简直离谱,不知是属于幼稚得离谱,还是病得离谱。这种现象发生在抑郁症患者身上是正常的,但发生在常人身上是不正常的。

以植物化的追求表达对生活的逃避,从小的方面来看,也映射出作者对社会问题、世事沧桑缺乏深刻认识。英惠向往植物无欲无求的状态,企图摆脱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重负,彰显了作者未能深入反映社会压迫的本质。温和一点说,这种“植物情结”透露的是一种思想上的混乱,是对现实生活中挑战和责任的逃避,体现了小资情调对现实生活的浅薄理解。这种对“纯粹”、“无欲”的追求,不是对社会问题的正确认知,而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虚幻想象,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英惠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被韩江夸大为一种被物化与孤立的状态,例如英惠在家人聚会中被强迫进食肉类,以及丈夫对她素食行为的冷漠和厌恶,这些情节将家庭矛盾极端化,显得夸张而脱离实际。人生中的孤独感和不如意本是常态,是每个人成长中的应有之义,理解并接受这一点才是成熟的标志。而作者却将这种正常的情感体验描绘为压迫与痛苦,显得幼稚和无知,这种无病呻吟不仅无法引起共鸣,反而让人觉得矫情与不真实。

文学的通病:缺乏思想,不明现实,远离真理

韩江的创作问题,实际上是文学领域中普遍存在的通病,例如村上春树在一些作品中也常以孤独和痛苦作为核心主题,但缺乏对社会和现实的深刻分析、缺乏对人生和生命的深度体验;同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某些作品也被批评为过于强调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这种现象在许多作家和作品中都有体现,形成了普遍的文学创作倾向。

许多作家思想肤浅,包括绝大多数所谓的大家也是如此,沉迷于个人的狭小情感,渲染痛苦和孤独,然而,却不知现实是什么,不知世界是什么,也不知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却常常通过盲目的反抗来追求批判的效果,但却缺乏对现实的深刻理解,缺乏对生命的真体验。这样的作品,不仅无法给读者提供对人生与社会的正面理解,反而将读者引向一种对情感的自我迷失和对现实的误读。

文学最好不应成为简单情感的肆意挥洒与自我感动的工具,而应该深入世界、趋近真理、启迪思想或发现美感。事实上,文学世界在整体上是幼稚的,对人的教益往往是有害无益,或者是害大于益,这也是我为什么建议大家不读或少读文学的原因。好的作品是极少的,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如《罪与罚》,通过对人性幽微曲折的深刻剖析,激发读者思考罪恶与救赎的意义;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则以宏大的社会背景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人性与历史的复杂性。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启迪,还让读者在面对现实生活的挑战时获得精神力量。然而,像《素食者》这样的作品,缺乏任何实质性的思想深度,未能真正探讨社会与人性的多维层面,只是通过情感的堆砌来制造一种假象的深刻,这样的文学作品终究显得苍白无力。

最后,远离无意义的文学,学会在生活中理解生活。文学多半没有意义,最好远离文学的矫情而肤浅,因为它常常会让你远离真实与现实,远离人生与生活。如果你想在文学中理解生活,不如直接追求生活本身——在生活理解生活。直接感受自我生活的意义和目的,这可能比读那些乱七八糟的书籍有意义得多。

责任编辑:

网址:远离文学的浅薄:《素食者》值得阅读吗?一场无病呻吟的文人情怀 https://mxgxt.com/news/view/67212

相关内容

李成儒痛批儿子:长得人模狗样,唱歌无病呻吟,这评价都给面子了
茅盾文学奖最值得阅读的5本书
茅盾文学奖评分最高的8本书,值得终生反复阅读
网络文学打开阅读新可能 | 新京报快评
为什么一部讲述素食主义的小说,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随翻译名家一起领悟文学翻译的真谛 |《斯蒂文森散文翻译与赏析》
“青春北京大讲坛”仲夏开讲 曹文轩:阅读是人生的基本功课
梅林文化讲坛迎世界读书日!阅读经典篇章《平凡的世界》
马伯庸接受记者专访,畅谈创作心得、分享阅读体会
江苏大学生读书文化节名家阅读分享会举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