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处在人际边缘的成年人,曾经都是没有“明星感”的孩子
原创 王金现 丁丁心理
✦你有“明星感”吗?✦
壹.
“突如其来的愤怒反应 ”
假日期间,公司加班,通知所有的人要提前一天到岗。在微信群里,接到通知后,大家都纷纷表示按要求到岗。
可是小桑,恰恰在假期最后一天约了医生要去看病。
这应该不是一个难题。把情况说明,要么向公司请假,要么跟医生改约就好了。
但是小桑接到群里面通知时,瞬间产生的是暴怒、和对抗的情绪。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假期被侵犯、自己的计划被打乱。虽然公司临时有事情需要加班,但至少要提前通知才好。
于是,唯独他在微信群里面回复公司道:我只能在假期结束后上班!
之后,他又觉得全公司上下,都会盯着他,议论他,指责他。毕竟,公司其他所有人员都提前到岗了。
说不清是愤怒,委屈,还是难过,他根本没有心情去看医生了。整个人,在两天之内,都被情绪的狂风暴雨折磨得痛苦不堪。
贰.
“小桑的内心历程 ”
小桑是正在接受心理治疗的一个边缘性人格来访者。从心理咨询当中了解到,小桑拥有着非常复杂的的内心历程:
首先是他的思维——归因模式。他能找到一百个理由,来证明是管理层出了问题。比如说,侵犯员工休假权利,没有提前通知,等等。
第二是对公司管理层的愤怒。向外归因后思维模式,自然导致了他对管理人员的攻击性愤怒。以前,这样的愤怒,不经过意识就爆发了,导致他一年要换两三份以上的工作。现在他比较能够克制一下自己的愤怒了。但是在咨询的时候,他仍然感到愤愤不平,激动不已。
第三是无法正视自己的受伤感。很显然,他的愤怒,根源于自己的利益受损。比如休假权益,计划被打乱。但是他无法关注到自己受伤的这个部分。
第四是他采取的应对模式。他以暴怒,来防御自己的受伤。他的战斗和攻击,以前完全是自动化的反应。
第五是人际反馈。他的行为,当然会导致他在人际关系当中的另类感觉。他本人也觉察到公司上下会议论他,指责他。很显然,他在群里面回复的语言,很生硬,很冰冷。让公司人员感觉到很不舒服。当然,他无法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
第六是内心的痛苦。那些让他感到不公的事情,引发了他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又导致了他恶化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循环,只能一次次加重他内心的挫败感,无助感。他可能就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遍体鳞伤,又找不到出口的方向。
面对小桑内心的痛苦,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要培养他的自我觉知能力。我所采取的方法,就是用画面的方式去展示出他内心的历程,让他以旁观者去观察。
他说:这些心理特点好像是小孩子才有的呀,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个人需求为标准的。而成年人是不可以这个样子的。
(这里补充一点,在实际心理治疗当中,是不可能短期就培养出来访者这样的自我觉知能力。他陷入在情绪的波涛汹涌之中,根本不能探出头来。)
当小桑能够以旁观者的角色,审视自己的内心历程时,他可能就会有一些发现,然后做出新的选择。
他说:公司的利益也是要照顾的,由于特殊原因提前到岗,也是为了集体利益。作为公司的一个成员,当然也不能例外。
这说明,他能够从全自我为中心,进入换位思考了。
当然,在成人的人际关系当中,换位思考,彼此顾念,是基本的准则。而小桑,从以自我为中心,到换位思考,需要一个很大的跨越。
叁.
“疗愈过程中的换位思考 ”
当小桑有了成人的人际关系观念之后,我问他,该怎么处理提前上班的事情。或者说其他人会怎么处理呢?
小桑说,要表达自己的需求,说明自己无法按要求提前到岗。
虽然表达自我需求是一种进步,但他仍然局限在以自我中心的感觉之中。说明心理咨询,也没办法让他对某些事情有理解以后,就迅速做出改变。
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究竟该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呢?经过反复的提醒,他觉得自己是需要按要求到岗的,至少在看完病以后迅速到岗。
那么,在微信群以成年人的身份怎么回复呢?
小桑说,让他说说明自己的理由,然后看完病以后迅速到岗,这句话太难了。他甚至为此流出了眼泪。
普通人觉得很简单的事情,而小桑遇到则很难从对抗的情绪和反应模式之中走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对于小桑来说,讲明自己的理由,表达自己尽量服从公司安排,对他来说,都是一种讨好,屈从。他内心压抑着太多的不公平,屈辱,愤怒。而他的眼泪,就代表着他不愿意服从。
小桑从小生活在一个有精神病母亲的单亲家庭里。从他记事开始,每次回到家里,那个精神病母亲都在睡觉,或者看电视,根本不会为他做饭。而他反而还要去照料母亲。
有多少次,他疯狂地砸东西,甚至打他的母亲。很显然,这形成了他自动化愤怒发作的反应模式。
哪一个孩子不需要母亲的爱和照顾呢?但是他却不能得到。不仅不能得到,反而还需要去照顾母亲。
这在他内心留下的影响是什么?他是没有权利有自己的需求的。他只能是一个被剥夺的人。
这就是他自恋性暴怒产生及发作的根源。
母亲的失功能,在于不能给孩子应有的关注,和需求的满足。这就相当于告诉孩子,你是没有资格提出自己的要求的。那么当孩子主张自己的权利的时候,自然就会有一种屈辱感。
小桑跟医生约好去要看病,本来请假就可以了。但是,要主张自己的权利时,他会觉得所有的人都会责备他。内心预设的被指责,会让他感到很屈辱。所以他无法说出,自己不能提前到岗的原因,不能说出自己需要去看病。屈辱的情绪已经淹没了他。
从小就需要孩子来照顾自己的母亲,包括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照顾。那都会对孩子形成一种剥夺。因为这个爱的序位完全错乱了。本来是需要有母亲爱孩子的,反而是孩子来照顾母亲。这种错位,在孩子内心就会留下很大的愤怒,和委屈感。
小桑自然是这样子的。他内心既压抑着不能主张自己权益的屈辱感,又对牺牲自己照顾别人的被剥夺,而愤怒不已。
那么,在成年人的关系,他会把内心的感受投射得淋漓尽致。他当然不可能用成人的方法,进行人际互动,处理事情了。
肆.
“被看见”的渴望 ”
心理治疗中,当潜意识里压抑着的感受,被正视以后,从没有在心理咨询师面前哭泣过的小桑,难为情地抹了好多次眼泪。
“我是可以主张自己的权利的。我要拿回这个权力。”
小桑边流泪边重复了好多遍上面的话,然后说,尽量看完医生后提前到岗,没有讨好的感觉了。
一个孩子内心的愿望,一旦被看到,被重视,就不会再有屈辱的感觉了。那么他就能够从以自我为中心,而走向人际关系当中。因为他的心理能量,已经从被禁锢的状态,解放了出来。
那个从小都没有过明星感的孩子,所有的生命能量都被禁锢在自恋的需求不被满足之中。他怎么可能会有力量,做其他的事情呢?
伍.
“为“明星感”? ”
所谓的明星感,就好像自己是明星一样,处在人生舞台的中央,被众人所瞩目,所欣赏。从而满足“我是最重要的”,“我是唯一的”感觉。换句话来说,就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得到有效的自恋满足。
这种心理需求,一般小孩子,大概从6个月到1岁之间,会从功能良好的母亲那里得到充分地满足。
但是,如果一个失功能的母亲,不能有效的关注到孩子的需求并给予满足,那就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形成极大的影响。孩子成年后就处在边缘人格状态,无法有效的融入到人际关系当中。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那些功能正常的母亲,太过关注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反而对孩子的自恋需求关注不够、满足不够,也同样造成孩子人格上的影响。
当然,小桑的例子是一个极端的情形。但是有很多人,在青春期以后的成年以后,仍然无法走出自我中心。这是为什么呢?
请不要给他们贴上自私的标志。因为在“镜映”阶段,他们没有得到充分的自恋满足。
简单的讲,就是婴儿“对于有反应的环境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心理学家马勒(Mahler et al,1975)指出:“当身边围绕着心怀欣赏的、原欲镜映的、友善的成年人时,5~8个月大的婴儿似乎被这种镜映的欣赏所充电并且刺激”。这是发展出“有反应的自体客体”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对于有反应的环境的需要”没有得到过满足,就不能获得明星感,就会一直卡在这个阶段的心理需求中,如同小桑一样,成年后仍无法对请假或上班之类的事情,做出恰当反应,在人际关系中处于边缘。
小桑在咨询关系中,建立了一个“有反应的环境”,发现并重视他的镜映需要,他渐渐从婴儿的自我中心,走向换位思考和人际互动。这是心理治疗的工作。
没有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现实中很多父母,似乎更加关注自己对于孩子的要求和期待,而无法以孩子为中心去关注孩子、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这是令人感到遗憾的。如果发现了孩子的边缘化特点,那就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支持了。
以上。
作者介绍:王金现,丁丁心理签约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解决原生家庭、婚恋关系、人格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阅读原文
网址:那些处在人际边缘的成年人,曾经都是没有“明星感”的孩子 https://mxgxt.com/news/view/372019
相关内容
泰勒丝以前是边缘人?大明星也有没人要理的时候!聪明的人,用这五种方法处理人际关系,怪不得人缘那么好!
那些在明星身边工作的女孩,真的幸福吗?
那些发生在明星之间,“一眼万年”的缘分,都有哪些明星夫妇
看看明星孩子都在那儿读书 国际学校成为新选择
明星管孩子都有哪些好点子
胡彦斌不愿提前任女友,自称喜欢冷战,感叹:有些人就是有缘无分
宝玉有没有被“边缘化”过?
为导演生孩子的女星,她是大众情人,而她女儿都12岁了还没有名分!
明星经纪人赚的是谁的钱?揭秘明星身边的经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