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后再无佳作,真是江郎才尽?其间隐情比想象的更扎心

发布时间:2024-09-21 15:54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源网络,侵权立删!

若要列举文学圈中备受争议的作家,余华肯定是逃不掉的一个!

自1993年长篇作品《活着》轰动文坛后,四面八方的期待被投射在沉默寡言的余华身上,斗转星移间,这些期待愈发沉重,最终包袱散落开,藏匿期间的抱怨、质疑、不满汹涌而出,已然成为余华创作路上的一份桎梏!

最近再次把余华推上热搜的,是因为他参与了一场“中高考冲刺”的高端辅导直播。

在主题演讲《中高考作文如何拿高分》中,因为分享“多背好的句子”“根据阅卷老师习惯来写”等技巧,被一些网友悲叹“文学已死”!

甚至有的网友留言:写出了《活着》的著名作家都要出来讨生活了……

事实上,这种充满人为比较的争议,也早成为余华这些年司空惯见的事情!

【余华:28年过去了,每部作品都难逃与《活着》的比较】

自《活着》轰动出世,整整28年过去了!

然而对于他身份的争议,对于他后续作品的争议,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特别是今年3月出版的新长篇《文城》,更是引发了读者对余华“江郎才尽”的独断或担心!

算起来,余华创作《活着》的那年,恰好处在他穷困潦倒的人生阶段!

1991年,结束了上段被柴米油盐打败的婚姻后,怀揣着作家梦的余华独自前往北京闯荡;在拥挤的出租屋中,他以美国民歌《老黑奴》为创作灵感,写下了福贵坎坷多难的一生!

阴差阳错,前来找余华写剧本的张艺谋,意外拿走了《活着》的手稿。

本来准备拍摄《河边的错误》的张艺谋,在深夜翻看完这部作品后,却久久无法回神,直至黎明即起。

尚未从震撼悲痛中走出来的张艺谋,做了个大胆决定:

马上停止《河边的错误》的拍摄事宜,并立刻邀余华改编《活着》。

这份决定,成全了两人1993年的辉煌!

那年,名不见经传的张艺谋,凭借电影《活着》连拿六项国际电影奖,既奠定了第五代导演的地位,也成就了中国电影的巅峰!

随着电影的爆红,作者余华也瞬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还未出版的《活着》,得到各家出版社竞价购买,首版就印发2万余册。

至今为止,电影被J,然而《活着》却畅销不衰!

我想这也是因为:《活着》是真正展示出了命运的无常与偶然,也真实演奏出了欢喜与悲凄交加的人生主旋律。

岭南大学教授许子东曾经这样概括《活着》:

一本只有厄运、没有恶行,只有美德、没有英雄的小说。

的确,这是《活着》区别于其他作品的最大特点!

徐福贵的一生是充满厄运的,他本是家境优渥的地主儿子,却在动荡年代中经历了家财散尽、至亲离世等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书中不乏温情和幸福片段,然而却被连续不断的7次死亡统统扯碎。

物是人非,留在福贵生命中的,只有一头沉默的老黄牛……

而作品展现的美德,比如家珍的包容,福贵的隐忍,凤霞的单纯,有庆的善良……却成为苦难中无法长存的温暖!

由此可见,在面对种种厄运和时代变迁时,《活着》的人物从来都是被动承受的;特别是对于福贵来讲,在没有信仰和追求的人生中,能够活着已经着实不易!

所以,作品《活着》的畅销是必然的!

因为它几乎打破了中国文学的禁忌,把最难堪的生存困境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无论是对生命的感受力或是震撼力,它都超越了以往的文学作品,而它传递的疼痛感,也太让人刻骨难忘。

即便这两个字看起来没有任何攻击性,但读来却充满了力量;这股力量来自于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更来自于我们对于命运无常的忍耐。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这是余华对于《活着》现实意义的诠释;对于真正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读者来说,这句话无疑有着切肤之痛!

对读者来讲:文学作品最大的魅力,是给人以感同身受的体验;但同时,这四个字也会间接成为对作家创作力的衡量。

这一点从余华创作路上,便不难发现!

随着长篇《活着》的畅销不断,越来越多人开始从作品转移到了余华身上!

“《活着》之后,余华还能否写出如此高度的作品?”俨然成为众人最关心的问题!

这是外界的期待,也是对余华创作的困扰!

纵观1993年《活着》出版,到今年3月份的《文城》亮相,你会发现:余华的每部长篇作品,都难逃与《活着》相比较的命运!

1995年创作的《许三观》出版后,很多人评价它“对《活着》苦难的重复,创作没有突破和巅峰”;

2008年长篇《兄弟》出版,人们再次失望:“对于写出过《活着》这样作品的余华来说,这次的小说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差?”

而2013年的充满荒诞主义的《第七天》,更是被读者连连质问:“这还是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吗?”

四面八方的期待,落地生根长出的茂盛藤蔓,最终围成囚牢,锁住了余华的创作自由!

哪怕文学作品再严肃和清高,最终走向依然是读者和市场;当作品因无法满足读者期待,而产生负面舆论,自然会削减本有的市场流通性!

所以,创作这件事,成为余华不得不面临的巨大考验!

在这种层出不穷的评价中,余华的创作速度明显变慢;我们可以看到,自2013年饱受争议的《第七天》,到今年新出版的《文城》,这中间一隔就是整整8年!

外界的阻力和施压,对余华带来的影响显而易见!

【《活着》VS《文城》:同样的艰难求生,不同的信仰选择】

今年二月初,《文城》即将出版的消息,得到了广泛关注。

而善于制造噱头的出版社,为了吊足读者胃口,再次将《文城》与28年前的《活着》进行比较。

书籍的宣传语是——那个写《活着》的余华又回来了。

我想,看到新书《文城》的这句宣传语,无论是余华的忠实读者,还是与余华暗自较量的同行,都无法抑制住自己的激动!

毕竟28年前的《活着》,已经成为了当代文学的最高形容词,也成为了无数代读者信仰的文学标杆,更是中国文坛难以逾越的传播奇迹!

所以在出版社的引导下,人们无法控制自己对《文城》的期待,比如:像《活着》一样高超,像《活着》一样动人,像《活着》一样好读……

市场宣传是好的,因为余华的这部《文城》所阐述的主题,亦是“活着”!

然而读者心思各异,不同的期待值最终导致了幻想的破灭;很多人失望而归,甚至为余华贴上了“江郎才尽”的标签。

但值得余华蛰伏8年的这部《文城》,当真那么差吗?

在评价这部作品前,先和大家分享它的故事内容!

《文城》的时代背景放在了比《活着》更加荒蛮的时代,那是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清末民初,而地理走向则延展了从北至南的广阔空间。

出身地主家庭的林祥福,与来自南方的年轻女子相遇相爱;生下孩子后,女子带着秘密离开,从此杳无音讯;执着的林祥福带着孩子一路南下,开始了寻妻之旅。

这一找,就是一生!

简单提取的这份内容简介,大概也成为读者们最初排斥《文城》的原因。

因为《活着》的影响太过深厚,以至于太多人翻开《文城》,想要找寻福贵般的诛心苦难;然而寻不可得,焦急读完后,便匆匆将它定义为一个“爱情传奇”!

可我想说:如果抛开时代背景去看,《活着》这部作品,不也仅仅是家庭悲剧吗?

对于真正的文学作品来讲,它们所展现的绝非爱与恨、生与死这样的单项命题;更多是将个人命运糅杂进时代缝隙中,看发芽的生命种子在命运的风雨中生长和摇摆!

因为特定历史时期下,剧烈变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以及特殊环境下淋漓显形的情感与欲望,都展现了令人震撼的人性张力。

所以,任何脱离时代背景和群体际遇的阅读,不过是一场网络爽文的狂欢!

清朝灭亡,民国初立,军阀混战,匪祸泛滥,民不聊生……

这是余华设定的历史时期,也是对“活着”两字意义的最佳展现。

绵延的时空下,前来寻妻的青年林祥福,祭天成碑的女子纪小美,豪爽仗义的乡绅顾益民,狡猾凶残的土匪张一斧……

这些挣扎在乱世中的人物,因为对活着的不同理解,最终构成了一幅荡气回肠的时代画卷。

他们停留在一个叫做“溪镇”江南小镇,这里有大义、仁德,但也有腐朽、麻木!

无论是乡绅,佃户、农夫,男人、女人,枭首、群匪……都在时代漩涡中被摆弄和吞噬着,因裹挟在时代风云中的世相和欲念,每个人都不得善终。

这是《文城》展现的真实而残酷的众生相!

其实最初读到这里,有些《白鹿原》的风云变幻之感;但与陈忠实的《白鹿原》不同,余华只是把人物塞进了宏大历史中,却没有进行详细的叙述和刻画,这大概也是余华的短板。

但也是这份短板,保证了余华的《文城》只能是《文城》,而非任何文学的替代品!

那么《文城》所展现的“活着”,与《活着》中所表达的“活着”,有什么不一样呢?

我想,是对生存意义的更深理解!

28年前的《活着》,以福贵的命运展现了人生巨大的苦难,那些让人痛哭的死别,塞进了福贵本就坎坷的生命中;因为苦难深重,超越了人的承受能力,所以福贵选择了被动型的隐忍和吞咽!

今天的《文城》,虽然同是充满残酷的命运和动荡不安的年代,但“活着”的内涵已然不同!

可以说:余华书写的是一个人在命运浪涛里的寻找,以及一群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

在充满厄运的命运中,这些人物更多是主动应战,活成自己的英雄!

所以你会看到:

即便妻子欺骗自己,并且杳无音讯,但林祥福却选择抛弃家产,寻找一生;

在土匪横生的年代中,林祥福明明可以认怂,却毅然选择了反抗;

在溪镇沦陷时,百姓们明明可以弃家逃离,却选择舍生取义和土匪搏斗;

他们的人生充满厄运,但他们在厄运中却选择了反抗!

如果《活着》的现实意义,是告诉我们“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那么28年后的这本《文城》,对“活着”两字则有了更深厚的诠释——有些价值总是高于活着本身的!

当然《文城》的现实意义,并非是对《活着》现实价值的颠覆,而是对时代与生存的完善!

要知道,文学作品始终与时间并行;特定时代中,对于同命题会有着不同诠释和解答。

而《文城》传递的“价值活法”,在这个思想沦为娱乐附庸的年代中,可谓是醍醐灌顶。

就如之前看到的那句评价:

“从庚子到辛丑,一百二十年前的一幕人生的悲剧烛照映衬着一百二十年后的人类大悲剧。”

作为普通读者,我们读《文城》未必要品出什么大是大非来,如果那些人物的抗争和命运,如同一股吹进领口的冷风,让你不经意间打了一个哆嗦,然后停下来环顾四周,那就足够了!

【作品能够回归真正的轨迹,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我时常在想:如果我们今天仍在期待余华,我们究竟要期待什么?

是能够与《活着》并肩比量的作品,是超越《活着》问鼎文坛的巨著,还是真正脱离《活着》的参考,能够照亮当今生存现状的价值文学……

我想大多数读者最想看到的,应该是一个作家发挥他的无限潜能,实现自我创作的超越!

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我们总是把热情的期待转换为无形的捆绑,捆住了作家的其他可能性,可让本就冷寂的当代文坛少了些可能性!

庆幸的是:自3月《文城》出版到现在,那些哄拥而上的人群,逐渐安静了下来;或许是被这个穿着“爱情传奇”外衣的故事吸引,争议不断的豆瓣评分也有了好的回转。

对于这种现象,评论家杨庆祥感叹:

“事实证明了余华依然是中国当代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之一……从第一句到最后一句,《文城》的故事牢牢抓住了我,那个让我们激动的余华又回来了。”

作品能够穿越重重障碍,回归真正的轨迹,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而身为读者的我们,更应该学着与主观的期待和解,试着理解作家在创作中的不同选择和尝试,在新的文学作品中,去找寻更有意义的东西。

所以,也推荐大家去读读余华这部有关爱情和侠匪的新长篇——《文城》,在窥看历史与小人物命运的紧密纠缠中,更加了解“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喜欢的话,直接点击链接【去看看】,就能查看作品介绍和购买。

最后,希望通过《文城》,更多人摈弃“江郎才尽”的偏见,看到这个沉默男人的迎难而上,以及他与以往巅峰告别的勇气!

责任编辑:

网址:余华《活着》后再无佳作,真是江郎才尽?其间隐情比想象的更扎心 https://mxgxt.com/news/view/37190

相关内容

“才尽”的江郎:有没有一种可能,其实我是故意的……
金庸笔下的陈近南,历史上确有其人吗?真实的他,比想象中更伟大
北宋状元时彦,只有一首词传世,却写尽男女之情,成佳作传诵至今
曲扎要寻找斯郎措
比工作更累的,是情绪劳动
“心头一热”后,青年剧作还能走得更远
余秀华携新作《后山花开》做客东方甄选直播间,畅谈诗意生活
老了才知道,兄弟姐妹间出现这些现象就是缘尽了
穿越千年繁华,再品“唐”三部曲的盛世气象
余华首次单人直播聊“三观”:读过《活着》没读过《许三观卖血记》是种遗憾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