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雅乐,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24-05-06 09:12

原标题:千年雅乐,生生不息

提到南音,自然而然会想到“南音绕梁”四个字。当然,“南音绕梁”由“余音绕梁”演化而来,只不过指向性更明确,都是喻指音乐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不绝一样。非遗南音名副其实就是这样一种艺术,柔婉曼妙,细腻可人,予人以无穷无尽的回味和想象。

南音,亦称“南曲”“南乐”,是中国古老乐种之一,历史悠久。它发端于唐,形成于宋元,繁荣于明清,是一个汇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精华,吸收了元曲等曲种特长,最终与闽南民间音乐融为一体的乐种,其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一千多年来,南音一直在泉州一带的闽南语系地区流传,并随着泉州人的迁移,传播到东南亚。

南音是“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文化表现形式——南音。南音的唱法,保留了唐以前传统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创作极富随意性,而南管的演奏上也保持在唐宋时期的特色。“南曲”“南乐”是就流传地域而言,“弦管”系指南管音乐以丝竹箫弦为主的演奏乐器。

南音与唐代及唐之前的音乐有关联。南音中保留了唐以前的同名曲牌,有《子夜歌》《清平乐》《后庭花》《汉宫秋》《阳关曲》等等。在宋代,随着宗室南移,泉州作为陪都,商业经济繁荣,同时文化艺术也得到了交流和发展。据记载,当时泉州乐户入册的有千余家,每家三五人不等。宋元以来,在浙江、福建流行的南戏对南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南音中保留了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琵琶记》等剧目。

南音在明代已成型。明代嘉靖,惠安崇武人郑佑晚年编纂整理了一本《南音曲集》。清代,南音进一步发展,南曲馆林立,闽南一带千家万户丝竹管弦,盛况空前。有心的文人学士对南音进行了规模整理。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丝竹相和,执拍者歌”,在室内,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居左,唱者执拍板居中。在室外,同样是唱者执拍板居中,而琵琶、三弦在左,洞箫、二弦居右。这与汉代“丝竹相和,执节者歌”的唱和表现形式一脉相承。其工尺谱记法自成体系,是古代音乐记写形制的遗存。横抱演奏的曲颈琵琶、十目九节的洞箫、二弦、三弦击拍板等,也都因袭了古乐器遗制。

不知何时开始,在福建泉州地区,民间流传着用闽南语演唱弦管曲调的音乐,并随着泉州人移居异乡,又将这种地域性强的音乐带到居住地,成为泉州籍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方式。由于影响日渐扩大,而泉州又是其发祥地,故称之为“泉州南音”。

相传,这种演唱流传源于唐僖宗光启(886年)二年八月,王潮、王审知兄弟率军进入泉州,以泉州为据点,招兵买马,统一福建。这支军队从中原带来了唐代“大曲”在民间传播,大曲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南曲”。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泉州南音”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是“横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南音,不单是一种表演形式,还是一种优雅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南音已然融入了泉州人的烟火生活中。泉州人按照南音独特的“指、曲、谱”分类撰写传习书卷,使之定腔定板,有规可循;拍板、唐横琵琶、南音洞箫等乐器的“长、幼”更是界定有序;最后,借助群唱、合奏的娱乐方式使南音落地生根。南音曲词的传播,已遍及闽南。时至今日,闽南人外乡热聚,同好小坐,吹弹清歌是常有之事,这惬意的生活情趣,传承着前世古人的情感交流方式,意味深长。

在世事流转中,南音也有沉浮,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永远不会退场。很多闽南人,都是住在“南音里面的人”,让南音成为实实在在的存在。可以说,历代南音人用生命写就的曲谱,如《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等等,彰显的,又何止是生生不息的音乐精神?

□程应峰

责任编辑:

网址:千年雅乐,生生不息 https://mxgxt.com/news/view/2993

相关内容

博雅千里和
高校师生多元表演扮靓“上海之春” 音乐+AI激发新创意
品味慢时光,就是生活的气息
少年向上 合川新华小学千余学生展现新时代青少年风采
一万次回眸一次擦肩声生不息 李斯丹妮 劲舞《HEAT》,充满活力
轻松优雅国际范!2024湾区之声青年室内乐音乐季拉开帷幕
声声不息 唱响金色时光 ——德惠市文联合唱协会
女生把列车清洁袋当“漂流瓶”,写下考研抱负,引发万千网友共鸣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千名师生共赴文化盛宴
蔡健雅首张戏剧音乐设计专辑上线即好评 直击爱情现场人性纠葛引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