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丘成桐、刘洋:读书带给我们什么?

发布时间:2024-04-27 09:56

原标题:杨澜、丘成桐、刘洋:读书带给我们什么?

最近,“杨澜读书”创始人、媒体人杨澜在其对话节目《听见书的声音》中,对话了数学家丘成桐与航天员刘洋,畅聊各自的人生故事,探寻书籍和阅读对于心灵的滋养。

《听见书的声音》海报

在天地间制造一些属于自己的激荡

杨澜以旅日作家库索《纵身入山海》中的一段文字开始了分享:

“人生不是遵循道理就可以一帆风顺的,它充满了挣扎,碰撞、失败。所以说,先往下跳,然后再想。我一直过着这样莽撞的人生,不是很有趣吗?……你年轻,你热爱自由,你享受快乐,你勇敢追求,你想要征服一切。你是极好的。但只要有一次,只要有一次你感受到温柔的力量,从那之后,你便只会拥抱温柔的世界,爱温柔的人,也会努力温柔待万物。”

当作者躬身走进大山、靠近大海,在山海间穿梭,审视个体与附近的联系,也向内体察自我的浩瀚,通过阅读山海,他在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探究恒久不变,库索的感受于我们心有戚戚——“迄今为止,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我都是从山和海那里学到的。”

杨澜回忆自己多年间的工作经历,就是看山海和发现自我的过程:“《正大综艺》 的‘走四方’节目让很多观众认识我,也正是在这之后,我走过了五十多个国家,数百个城市和乡村,我站在爱尔兰高达两百多米的莫赫悬崖边,感受海风的力量;也在埃及尼罗河畔卢克索神庙耸立了3500年的廊柱边,体会时间的流逝。我在大千世界中寻找新的感观刺激和人文冲击,丰富了自己的认知与感悟,但这或许只是走四方的浅层意义,在旅行中回头看见自己才是真正的收获。

向外出走,也要回头看向自我:“我在读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时,仿佛进入一片深邃的海洋,我意识到自己或许有更多可能,我所认知的自我实现,也许不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更是一种持续的、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这种超越并非外在的成就或荣誉,而是内心深处对实现真实的自我、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确认。”杨澜谈道。

因此,她创立了访谈节目《杨澜访谈录》,当然也在每一次成功的背后磕磕绊绊着,“很多年后,当我读到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中写的“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没有答案的人生。’我恍惚间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我意识到,真正让我站在高处的,是那些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而经历和阅读,是每个人都可以公平获得的。”

谈起最新的访谈节目《听见书的声音》,杨澜由她最近阅读的李敬泽的文章谈起:李敬泽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分析王维的那首《鹿柴》,他说,山上有草木、有溪流,有飞禽、有走兽,怎么能说山是空的呢?真的没有人吗?至少还有一个,就是作者王维,什么是“空”呢,人不见人,山才是空的,只剩下作者一个人在世界里空空荡荡,但接下来,因为“但闻人语响”,空山不空了,无中生出了有。

李敬泽说,这一个“响”字用得秒啊,人语响时,天地为之一亮,在无边的沉寂中,人的本能就是用你的声音寻找和确认他者的声音,一个人在寻找另一个人,不管他是谁,只要他是个人,甚至那声“响”只是来自你的回声,你也觉得山不空了,世界也不空了。

“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书,我们为什么要听见书的声音,我想,或许就是来自这个‘响。”杨澜谈道。

杨澜也以“响”字来解释自己做读书对话栏目的初衷:“我们在这里分享对书的感悟,邀请嘉宾分享他们的经历和所想,也是希望得到你的‘回响’,这一声回响,足以让我们在天地之间确认彼此,这一声‘回响’,不仅仅是我们对彼此分享内容的认同和回应,更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融和碰撞,让我们循着书中隐约的声音,在这片天地间制造出一些属于自己的激荡。”

探索数学的真与美

我们能理解小说之美、文学之美,但是可能我们中只有绝少数人能够像丘成桐一样欣赏和热爱数学之美。

1964年,15岁的丘成桐在杂志上读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数学家陈省身的文章《学算四十年》。陈省身是伯克利引领潮流的重要人物,对丘成桐有很重要的启发。时隔近60载,丘成桐仍记得年少时的兴奋,他当时已经立下要成为大数学家的志向。

四年后,在香港读完大三课程,丘成桐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破格录取,师从陈省身。在那里,他仅用两年,便取得博士学位。1976年,年仅27岁的丘成桐证明出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一举成名,开创了“几何分析”这一崭新领域。

在和杨澜的对话中,丘成桐谈道,自己第一次看到卡拉比猜想时,虽然还不知道怎么去证明它,但觉得它“非常生动”“如此漂亮”。

“很少有人像丘这样,在数学上拥有如此深刻、广博的洞察力。他是个极其强悍又雄心勃勃的解题能手,能从独特的角度理解数学问题。”美国布兰迪斯大学教授连文豪曾与丘成桐合作研究,是其相识30多年的老友。他在访谈中认为,丘成桐身上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其“卓绝的毅力”。“对于认定要做、且相信能做成的事,不达目标决不罢休,我很喜欢他的这一面。”

丘成桐27岁证明出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开创了“几何分析”这一数学的崭新领域。33岁时他获得了“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对于普通人来说,数学代表着理性、真理,但丘成桐认为数学和文学一样具有美感。

在父亲的熏陶下,丘成桐从小就阅读古籍,并喜欢上了传统文化,多年来阅读《孔子》《孟子》等古文,更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了儒家文化。在《听见书的声音》中,他也分享了传统文化如何与数学融合,读书是如何帮助他解读生命的奥义的。

丘成桐回忆,年少时读《红楼梦》,感慨曹雪芹把无数个极为细微的小细节堆砌起来,最终解释了当年贾府是怎么破落的,“我就想,数学上有很多分离支散的定理,有很多定理好像表面上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要想办法将它合起来成为一个大型的著作,让孤立的定理汇集成更有解释力的大流。所以当年在70年代的时候,我找了很多朋友一同合作,后来我们将这个学问叫做几何分析。”

珍·古道尔在《大地的窗口》中说:人生有许多供我们透视世界、寻找意义的窗口,科学即是其中一扇。有许多绝顶聪明、洞见犀利的科学家,前赴后继地擦亮了窗上的玻璃——透过这些窗户,我们对于人类过去未知的领域可以看得更远、更清楚。

杨澜谈道,丘成桐的一段话让自己记忆深刻,他说:我们看到的宇宙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从物理产生的很多方法和结果并不严格,需要数学帮助其证明,而在证明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数学的方法和结果提升升华,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竟然通过宇宙的奥秘联系在了一起。

“丘成桐也通过他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数学不仅仅是公式与符号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对真与美的不懈追求。在数学的世界里,真与美交织成一幅绚丽的画卷,引导我们不断探索、发现。他像是探索宇宙奥秘的勇士,用数学这一独特的语言诠释着世界的真谛。”杨澜谈道。

刘洋、丘成桐

进入太空,只有幸运不会成功

面对浩瀚的宇宙,丘成桐凭借思维驰骋,而刘洋则是亲自下场。

刘洋是首位两度进入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居里夫人说:“我从未幸运过,也不渴望幸运。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面对任何困难毫不退缩。”这是刘洋的女儿看了《居里夫人》这本书后从书中摘抄的一段话。刘洋对此产生了深深地共鸣,尽管她常说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可只有幸运不足以成功,因为:“太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就受到优待。”

对话中,刘洋谈起很多人对于航天员都有误解,比如认为他们不是普通人,有远超过常人的身体素质等等。刘洋认为,其实航天员只是从普通人中选拔的比较适合的人而已。

关于自己,刘洋谈道:“183天的太空飞行,这个时间真的不算短,但是对于航天员整个职业生涯来说真的不算长。比如我的师兄们坚持奋斗了十四年甚至二十多年才换来一次飞行的机会,所以大家在飞行当中都有特别强烈的我要把这次任务完成好的这种信念,这种信念也会去让你的情绪更加稳定。”

在和刘洋的对谈中,最令杨澜触动的是她提到身处太空时那种“深不见底的黑”,心理学上有个很少见的名词叫“全景效应”,简言之就是人类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到达地球之外,并且第一次回望整个地球的时候,心理上产生的巨大陌生感和疏离感。

太空中的每一次飞翔,都是对人生广度的挑战和拓展。刘洋也提到,太空经历其实与读书之间也存在某种奇妙的联系,它们都是对未知的追求,都是对知识的渴望,梦想和好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亮了人类心中的探索之火,将人生的广袤无限放大。

责任编辑:

网址:杨澜、丘成桐、刘洋:读书带给我们什么? https://mxgxt.com/news/view/2031

相关内容

百读不厌 百炼成钢——小书迷读《我们的语文》有感
为什么我们完美的伴侣到头来伤我们最深?
为什么要阅读?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出自私的选择?
杨庆祥《另一个世界的入口》新书分享会举行,畅聊文学给予人的滋养
《父母爱情》:同样是嫁给军官,为什么只有安杰活成了人生赢家?
多读书读好书 成为更好的人
修心,岁月便无波澜
茅盾文学奖得主带民众文化走读 沉浸体会书中杭州
领读时代,“工”享未来,《领读者》世界读书日总展示活动圆满结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