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阅读?

发布时间:2024-04-23 16:04

原标题:为什么要阅读?

文 | 王智远

今天是第29个世界读书日。

朋友发信息来问我:有没有什么书单推荐?我回答说没有。这两年看的书都比较杂,很少能有耐心读完一整本。

如果真要说持续关注的,那就是几本关于心理学和营销科学的书了。其实,我对要推荐书单这种事,挺反感。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我以前也喜欢向别人索要书单,最后发现根本不会去看那些书,根本没时间看。

第二,每个人认知水平都不同。别人推荐书单里,那些难懂的课题往往直接劝退。如果推荐的书单不够深奥,又觉得没有阅读的必要。

因此,推荐书单这件事,和买书、送书逻辑一样。

你得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知道目前想要学什么,然后,去弥补这方面的知识空白;这样,学习效率反而会更高。如果一个人根本就没兴趣,即使送他一本书,它最终也只会被放在房间的某个角落里。

01

关于阅读的方法,网上有很多种。例如:

有人会建议你,一个领域里选出十几本、二十几本畅销书,铺开来快速看一圈,决定哪些适合用作入门读物,哪些值得慢慢品味。

或者,建议先读目录、自序,了解作者想表达什么,接着多做标记,利用电子笔记和书评。最重要的是,了解作者背后的意图。

这些方法有效吗?确实有效。主要适合时间充足,愿意花时间深入研究的人。你也可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这么做过?

只有少数人这样做,毕竟,大多数人注意力都被工作占据了。即使有空闲时间,也想刷会儿短视频放松下。所以,看似正确,却有一定悖论所在。

作为一名创作者,我自誉认为有权、也有能力来谈谈阅读,主要有两个:

我输出的内容很多 我看的内容也很多

你会好奇了,输出内容多和阅读多有什么关系?输出不是指写作能力、思维能力强吗?当然不只这些。要彻底理解某件事,必须保证大量阅读。

我自称「阅读很多」,并非「阅书无数」,而是,每天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各种内容,要快速分清哪些可以为我所用,哪些是干扰的。这逼我快速阅读,快速压榨出事实、观点。

所以,输出和阅读之间的确存在一定微妙的关系。那么,我的阅读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我采用搜读法。

比如:当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我会先记录下来。有空时,打开搜索软件,输入相关关键词。这样,所有答案就会显示出来。通过查看这些答案,可以判断哪些内容值得一看。

我也用这种方法来搜索书中的内容。怎么搜索呢?

很多电子书平台,如得到、微信读书、京东阅读等,都具有透视能力,如果想了解「多巴胺」,就会在电子书的APP里搜索这个词。

一个关键词能穿透许多书籍,让所有与词的内容一目了然。看过书名、及目录后,就能判断这本书是否值得读,以及应该读哪些部分。当下没有时间,就先把它加入书架。

这个方法很考验搜索源的能力,搜之前,先想想我要的东西,在哪个货架上,不仅限于百度、头条这样的平台。

问题导向的作用,就在这里:它像一个过滤器,让大脑聚焦关注某个内容的权重变高,非关注点变低,那么,很多内容就成了背景,前者凸显出来,进入我们的思维中。

其次,只有一个法则。

黄金圈思维(Golden Circle Thinking)。西蒙·西内克(Simon Sinek)在他的著作《Start with Why》中提出的概念。乔布斯在世时每年演讲都会用到。

我之所以推荐这种思维方式,因为它可以把一个人的想法闭环化。简单来说,它涉及三个方面:做了什么(What)、怎么做的(How)以及为什么(Why)要做。

以营销为例:

当要分析一个出圈案例,不仅关注案例本身,我会习惯了解活动策略、采用哪些创新方法、技术,以及动机是什么,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洞察更深度。

大部分社交媒体上的表达,经不起推敲,有的纯观点,有的纯情绪发泄,用搜读法、黄金圈思维结合,刚好带着具体问题看透作者动机。

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高信息效率,还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个是我压箱底的阅读法,也可以用在日常工作的思维方式中,你可以试试看。

02

我怎么得出的方法?源于背后遇到的两个问题。

先讲过故事:

你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谁提出的吗?不出意外,你会想到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并且会幻想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场景。

部分人知道故事是编造的,但关键细节常常被忽视。

事实上,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前,他研究很多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理论,这些理论基于第谷·布拉赫的天文观测数据。

开普勒提出三条行星运动定律,加上牛顿自己的数学分析,才有了他《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的万有引力定律。

他自己也曾说过,在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后,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落向地面,而不是向上,或者掉到旁边去。

所以,故事是结论的简化,显得浪漫但所掩藏的复杂性是不容忽视。看似正确的内容,背后存在大量「知识的错觉」,一不小心会被表面内容干扰。

来看看我的第二个问题。

读书能赚钱吗?很多人阅读赚钱的书籍后,很沮丧,没有通过读书赚到钱,并且开始质疑阅读的价值,这种现象在某种草平台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我以前在笔记本里写过一句话:

以前不读书无法理解人生,后来意识到不了解人生,一件事没弄明白,是读的不够多;写作亦是如此,真正了解某件事,可以清楚表达它,如果不理解,怎么说都像缝合怪。

读书训练营解决读书的需求,没解决「读书赚钱」的需求,这是他赚你钱的关键。

明白这些,也就理解了,生活中大多数事遵循因果关系。你努力学习肯定能得高分,吃饱饭就觉得不饿。赚钱不直接与读多少书无关,是一个人如何满足市场需求有关。

但是,世界也不是单线程的。

一件事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的我们能控制,有的控制不了,甚至有的完全是随机发生的;特别是,往往只能看到能控制的那部分因素,就容易让我们陷入“简单归因”的错误。

如果读错书,也会让你产生错误的归因。

比如:他成功是因为运气、他失败是不够努力,我不行是没有天赋,我做不成,主要大环境不好。

这种说法过于简化复杂的真相,要么有其他目的。你发现不了,会变成被宰的羔羊,一次又一次地受损,还误认为别人做法是好的,自己却拿不到想要的结果。

因此,大量阅读却找不到想要的答案时,先停下来思考:

读的书是不是选对了,获取知识后,有没有归属到技能上,转化成应用?他为什么这么说,依据是什么?

所以,不是说读书没用,是读的不够多,才看不到根本面貌;知识存在错觉,表面上看似正确的答案,实际上,可能并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

03

那么,问题来了,书怎么读对?畅销书能读吗?

答案:当然能。

先说一个经历。在我出版《复利思维》这本书的三年前,我对思维方式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查理·芒格是谁。

但是,我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关于“刻意练习”的文章。作者提到,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再加上时间的积累,一个人就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后来,我才明白,刻意练习是一个概念。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不可自拔地学习各种思维模型。截至目前,笔记软件里已经收录了涵盖生物学、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500多种思维方式。

学习同时还为我的思考、写作、工作带来个各种各样的视角。所以,我想说的是:阅读的关键在于吸收知识点(knowledge point)。

那么,何为知识点?

更正式一点说法是:它们是学习材料中的基本构建块,能帮助学习者一步一步地建立起复杂的理解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明确知识点,老师就能更有效地传达信息。

我觉得,太复杂了。

想象一个场景:你坐在飞机上,起初,能看到机场跑道上忙碌的工作人员、车辆以及周边建筑,但随着飞机起飞,细节开始消失,取而代之的一座座城市,更广阔的地域,连绵起伏的地形。

这种局部到整体视角的变化,正是知识点。

每一个知识点像地上小点,当你逐渐升高,点与点进行串联,形成完整知识体系,就能看到它们相互作用构建出来的意义和图景。

书怎么读对?内容怎么读对?就在:知识点。

能从一本书,一篇文章中取出几个知识点,就能把视野拔高多少。知识点具备前因后果,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好的作者,会考虑到这些情况,把每个概念给你解释清楚,但没办法指望所有作者都这样。

而信息(Information),给人呈现的东西是零散化。

何为零散化?简单讲:你从飞机窗户看到地面,每个细节都具备意义和作用,但它们却是孤立的,没有形成连贯的故事或者体系,就像散落在地面的碎片,缺乏统一的视角来串联它们。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看到的内容都处在信息阶段,我们以为懂得、知道了,实际上只是认识而已。

即使一本书、一个创作者真的提供了深刻的见解、方法论,能通过它,去刻意练习,并衍生出自己东西的人,实在少之又少。

所以,信息提供事情的局部视图,知识构建最小化框架;当我们阅读书籍、文章时,正确的方法在于抓住知识点。

04

明白这些,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要阅读?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

放在初中上学时,我一定抬头挺胸大声朗读华丽辞藻。比如:阅读让我填满脑中的空白,它像一扇窗,让我看到更大的世界。阅读是一艘船,带我们穿越知识的海洋,探索未知的岸边。

现在,我会这样回答:老师,阅读有四层:

我不知道到有所启发 有所启发到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我要弄懂 弄懂了我要为我所用

这里最关键是第2、3、4层。提到有所启发,突然想到一句话:“哎呀,这个东西很简单,只要123步就能搞定”。但你有没有想过,真的那么简单吗?

被简化的东西,并非不好,它能帮你打开一扇窗,但如果要用到工作中,就坏事儿了。想想看,如果领导问你:“小王,你知道那个项目结案怎么做吗?”

你说:“太简单了,搭个框架,把数据结论塞进去就行。”但当你真正投入项目时,会发现,“哇,这比我想的难多了。”

内部还算小问题。如果放在客户眼里,他们会觉得,你总空谈理论,缺乏实际操作,不太靠谱,不信的话,你把我当成说空话的人,感觉一下。

所以,有所启发要弄懂的过程,不仅限于表面理解,而是,追求对原理的彻底掌握。这一阶段,得深入挖掘,问更深的问题,寻找更根本的答案;就像科学家不仅满足发现现象,还要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样。

而到最后一层,才是最高境界。

在我看来,知识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它能是通识、也可以成为方案,如果无法以知促行,就失去了固有价值。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话,正着反着说都有理,职场多年,一个重要感悟:

立场不同,看问题角度也会不同,慢慢学会「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对我有利的就接受;对我无用的,也没必要去反驳,你能提升很快。

这是我阅读的方法。有三点:搜读、黄金圈思维、学知识点,如某些问题有工作的需要,再深一层研究,最后指导行动。

总结而言

读,是人的原子习惯。

可以作为一种消遣娱乐,可以不用追求目标,但想实现成长,总要付出点什么。没有人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丰富的知识。

你是为什么要阅读?如何阅读的?有自己的方法吗?世界读书日,祝你找到方法论,读到符合自己的书。

责任编辑:

网址:为什么要阅读? https://mxgxt.com/news/view/1298

相关内容

为什么大体重的人一定要减肥?请看看这个吧
世界读书日|阅读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王熙凤为什么让人恨不起来?
林保怡没有拿影帝太可惜了,只要看了就知道为什么这样说…
以书为媒,阅读新业态如何创造新体验
为什么我们总是做出自私的选择?
2024当代文学颁奖盛典下周启动!与河南二度“牵手”,这是什么“神仙缘分”?
多读书读好书 成为更好的人
言承旭看起来为什么没有老人味?
第七届有声阅读大赛“亲子阅读”专场在开州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