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红利”时期的中国城市形象传播趋势报告:从“摔碗酒”到“尔滨现象”: 制造网红城市的十条原理

发布时间:2024-12-15 15:42

图片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正式开园(视觉中国/图)

移动媒介延伸人类感官的当下,任何一座城市都有一举成名的机会。城市形象传播,在短短的数年间,呈现出了多种可能路径。

回看2016年,歌手赵雷在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上一首《成都》,让成都红遍全国的大街小巷。彼时,电视媒介仍有较强的传播力。2017年以来,短视频平台兴起,只用15秒,就能捧红一个素人、一座城。西安、重庆成为“风口”下的第一批“网红城市”,类似永兴坊摔碗酒、轻轨穿楼,在网上被“疯传”。

作为专业的城市形象传播研究团队,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运用多学科理论和大数据分析方法,持续观察一座座在网络“走红”的城市。

网剧《隐秘的角落》热播,湛江进入大众视野;某摄影师不经意的一个镜头带火了丁真,也带火了理塘;北京通过讲述“故宫六百年”的故事,在大众心中种下了故宫拥有的“工匠精神”。在该年度城市传播观察中,我们认为城市形象传播呈现两大趋势——出圈与出新。相对不为人知的“小城”,借势提高“能见度”;声名显赫的“大城”,调整传播内容和创意,刷新城市形象。

2021年,我们认为,城市形象传播迈入了“演变之年”。一是社交网络继续推动小众城市的知名度,山东曹县成为了“宇宙中心”,漠河舞厅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二是历史文化名城调整城市故事内容,其中最出圈的莫过于河南卫视。其推出的《唐宫夜宴》《端午奇妙夜》《中秋奇妙游》等节目获得了口碑和流量的双重好评,也带动了龙门石窟、应天门等景点的曝光,展现出文化流量的可能性。三则是在疫情常态化时期,地方政府治理成为焦点,特殊时期城市形象备受关注。

而2023年至今,可以看到“网红城市”的进化历程加快,影响势能更加强劲,联动效应更加明显。爆火剧《狂飙》掀起“江门”热潮,现代田园剧《去有风的地方》上演大理的治愈之途,天津跳水大爷向全国人民展现了天津的快乐精神,贵州“村超”和“村BA”双开花,全国网友争先“进淄赶烤”,《繁花》重现上海黄河路的辉煌。只是没人能想到,2023年末,还能再出一个“尔滨现象”。

从2017年的“摔碗酒”到现在热度依旧的“尔滨现象”,我们期待从更大的视野观察热搜榜上的城市。

据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不完全统计,自2017年以来,至少已有52座地级以上城市出现过“热搜级”传播事件,占据全国近300座城市的近20%,其中西安、重庆、洛阳、长沙、湛江等城市更是出现过反复“走红”现象;全国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仅有7个省份还未出现过“网红城市”。

可以说,每个城市都有“走红”的可能。文旅资源的比较优势,地方政府的回应,这些议题也伴随着“走红”议题出现。

如今,我们关注“网红城市”时,会越来越多思考流量对城市消费的拉动,关注地方文旅的想象空间。例如,淄博作为老工业城市,能不能接住流量并实现产业结构转型?而哈尔滨的冰雪经济,能否成为新时代振兴东北的切入口?

2023年无疑是“网红城市”全面绽放的一年。在这个节点,我们系统观察2017年以来“网红城市”诞生以及城市热点事件中城市形象的塑造特征,提出中国城市形象网络传播的十大原理。

①人人都有摄像机的时代,大城、小城都有走红的可能。

20年前,两位美国学者明确提出“We Media”,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者开始为人关注。“自媒体”这一概念随着2009年微博的上线在国内掀起风潮,此后微信、抖音、快手等“新新媒介”陆续登场。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

每个人都有摄像机,每个摄像机都是通往10.79亿人的窗口,安迪·沃霍尔的15分钟成名定律由预言变成现实。折叠的现实世界,被互联网拉平、被摄像头聚焦、被所有人看见。每个城市拥有公正而平等的机会,被10亿人观赏其景观、了解其文化、传播其形象,点亮网络世界的“高光时刻”。

需要注意的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公平性与技术算法的公平性,并不相同。后者是有争议的伦理话题,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数字鸿沟的隐形性同时存在,信息茧房、工具使用方式造成的效率差和信息差,都某种程度消解着技术本身的无差别性。但是,城市形象传播的公平性却一定程度避免了“数字鸿沟”。

一方面,随着短视频深入下沉市场,城市的景观与风俗不仅没有认知上的高门槛,反而是具有独特性的新奇存在,天然具有吸睛基因;另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人口流动,使得城市与原住民的关系松绑,散布到全国各地的游子带着回忆与热爱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与变化;与此同时,“吃瓜群众”这一看客群体带着个体的情感投射与向往,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三者共同形成的信息传播网络,加速着城市的“疯传”。

2017年以来,太多大城小镇的网红之路证明了城市传播的公

这些案例告诉我们:城市传播机会均等,无名小城也有春天。

②“走红”是偶然的,“走红”也是有规律的。

电视剧《狂飙》与《繁花》爆火时,我们已经能够预测江门和上海将迎来一波流量浪潮。从更细微处看,淄博和哈尔滨以真情实感接待旅客,也是这两座城市即将走红的征兆。

突如其来的流量难以捕捉,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寻找流量流动的规律,为流量的到来做好准备,甚至是创造流量。流量的流动有什么样的规律?

一是流量以大众情绪的“靶心”为转移。西安“摔碗酒”纯粹、热情,一股侠客气息扑面而来;潮汕英歌舞奔放、原始,节庆的欢腾热闹尽显其中;天津跳水大爷豁达乐观,蓬勃的生命气息浸染屏幕前的观众。无论是潮汕英歌舞还是天津跳水大爷,无一例外都是切中大众情绪的靶心,西安“摔碗酒”更是满足了人们长久以来对武侠世界的浪漫想象。

二是流量的螺旋在复古与新潮之间交织。时尚界有这么一句话:“流行是一个轮回”,你永远也不知道古早的时尚什么时候会成为新的流行。《隐秘的角落》《狂飙》《繁花》三部电视剧,无疑掀起的是一股怀旧的浪潮,《繁花》讲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狂飙》让人看见的是同年代江门的城市景观。复古的浪潮涌动,但是“赛博朋克之都”重庆与“科幻之都”成都,同样有着无以言表的魅力。流量是青睐复古还是青睐新潮?答案不是固定的,但只要有高质量的内容,流量便会接踵而至。

三是流量容易指数型增长,但也遵循“守恒定律”。流量爆发的时间极为短暂,而且容易指数型增长,但是可持续性不长。换句话说,流量就是人们的注意力,想要连续创造话题,禁锢流量是不可能的。因此,当获得流量时,一座城市应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特色,以吸引“灵魂契合”的拥趸。为长久计,城市管理者应该避免一直在流量的漩涡中挣扎。

图片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根据网络资料,对2017-2024年网红城市、热点事件等信息进行不完全统计整理。数据截至时间:2024年1月31日(冯庆超/图)

③城市传播既是流量的博弈,更是一场创意的革命。

爆火的机会均等,但是如何抓住机会?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要想取得城市传播的胜利,既需要在流量战争中取得胜利,也要在内容创意中拔得头筹。可以说,令人耳目一新的城市传播创意是永恒的流量密码。这就是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创意先导原理。

爆红的内容一定是“新”的,新近的人物事件、新奇的表达方式、新鲜的切入视角……无论如何,总要有一些超出人想象的内容,才能在繁杂的网络内容中脱颖而出。

无论河南卫视水下拍摄26小时的“洛神舞”再现,让人感受古典文化肃穆美的震撼;还是西安永兴坊的“摔碗酒”,让人领略豪迈摔碗为祝福的畅快,都运用创意创造了独特而新奇的体验。

在这场城市的创意革命中,两种变量不容忽视:一是在创意的表现形式中,技术的参与越来越强;二是创意的主体与技术同步下沉,从传统机构泛化为全民共创。

创意革命的“奇点”,出现在2017年年末到2018年年初,标志性事件是西安永兴坊的“摔碗酒”在短视频平台的“刷屏”:个性化推荐机制和普通人的共创共传,打开了城市创意传播的魔法宝盒。

自“摔碗酒”造就“网红西安”后,社交网络上的普通人已呈现出匹敌专业电视节目大制作的能力。自此,虽然大制作的机构媒体依然掌握流量,但流量已不再为机构媒体独享。机构媒体的“大制作”和全民的微共创,迅速成为“热搜级”创意内容的两大主题:

一方面,技术赋能了“大制作”。比如,河南卫视节目组运用5G+AR技术再现的《唐宫夜宴》。另一方面,技术的下沉解放了对使用者的限制,催生了创意主体从个别机构向全部网民的下沉与泛化,比如上述提及的西安永兴坊“摔碗酒”,短视频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机制让普通游客的“随手拍”引爆全网,又吸引更多普通游客拍摄创作,引爆更大的流量池。

城市形象传播在很长时间里由地方政府和新闻机构主导。如今短视频平台的用户下沉,多元主体共享城市形象的定义权,全民微共创渐成热潮。普通市民关注个体生活体验的创意叠加,内容供给的多样性也构建了更加场景式、立体化的城市形象。

④流行音乐、短视频、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是城市走红的主要渠道。

无论是随手拍摄的短视频,还是精心制作的音乐、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只要能击中公众情绪的靶心,都有瞬间爆火的可能,而作为公众生活载体的城市也会随之被点亮。

网友随手拍摄的短视频能带来巨大流量,音乐、影视剧、综艺和节庆节目带来的流量更是不可估量。

2020年播出的网剧《隐秘的角落》,揭开湛江老街区生活的面纱。自此,影视剧和城市互动的热潮不可遏止,《你好,李焕英》与襄阳,《奇迹·笨小孩》与深圳,《开端》与厦门,《去有风的地方》与大理,《狂飙》与江门,直到刚刚谢幕不久的《繁花》与上海,无不讲述着特定时空的城市故事。

综艺和节庆活动同样展现魅力。《丁真的自然笔记》《大湾仔的夜》《送你一个长安》,这些综艺节目承载着城市文化。在河南,自2021年《唐宫夜宴》开始,河南博物院里的“陶俑美人”变身“唐小妹”舞动全国,《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中秋奇妙游》不断续写着古典文化的流量传奇。

从流行音乐到短视频,从影视剧到综艺和节庆事件,城市形象传播以一种空前高涨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⑤城市形象富有亲和力的B面,往往比严肃的A面更受欢迎。

立足于需求和满足理论,处在互联网生态下的受众渴望着平等、共鸣和深度参与。当前的城市形象传播中,传统的严肃话语已不能完全满足需求,那些展现亲和力的内容更受青睐。

近年来,素人“出圈”赋能城市文旅的案例,正契合这一趋势。

2019年冬天,大唐不夜城的“不倒翁小姐姐”火了,也再次带火了西安。“不倒翁小姐姐”身着华丽唐装、妆容精致,她身姿轻盈,摇摆间不时伸出纤纤玉手,演绎着古典与现代的交融。她的表演,让原本在博物馆中隔着玻璃才能欣赏的文化进入现实。大唐文化变得可感、可触、可互动。

一年后的冬天,凭借10秒钟的微笑,理塘县格聂镇的20岁男孩丁真走红。随后,凭借丁真这个旅游代言人,这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世界高城”成了“网红县城”。丁真的“出圈”,一方面是因为他是藏区纯净、美好的人格化代表,另一方面他作为普通藏民,区别于高高在上的偶像,给人亲切感。

类似的故事多次上演。2023年夏天,“天津跳水大爷”就和几乎与他们同龄的狮子桥一起火了,天津这座城市随之登上热搜榜。事实上,跳水大爷既展现出了天津普通人的生活常态,又彰显了这座老工业城市的乐观底色,反映出天津作为老牌经济强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积淀。

不过,城市的亲切感营造,并非仅依赖于素人网红。如近期,随着哈尔滨爆红流行起来的“尔滨”“南方小土豆”“小砂糖橘”等一系列的称呼,通过拟人化的命名方式,赋予了这座城市区别于以往的,更加生动和亲近的形象。事实上,这种形式的宣传十分吸引年轻一代,也正是当前旅游消费主力群体。

综上所述,城市的“出圈”,离不开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城市的传播策略应深入日常生活的瞬间,让城市的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和贴近人心。

⑥很多城市“走红”依赖“网红打卡地”,不过“网红打卡地”的出现不一定能造就“网红城市”。

近年来,网红打卡式旅游、特种兵式旅游受到年轻人群体青睐。许多不为大众所知的城市和景点,因短视频传播成为“打卡点”。

新鲜感、分享欲、满足感三者同时被感知,“网红打卡式”的行为越发受到当代年轻人的追捧。上述三种情绪价值被归纳为“顾客感知价值”,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壮大旅游业的规模。

黄颖华、黄福才教授在《旅游者感知价值模型》对内地旅客赴香港游的行为进行了研究,构建了感知价值质量、感知经济成本、感知非货币成本、情感价值和社会价值五维游客感知价值模型,更精准地让“感知价值”能够被量化。

游客感知价值是游客在旅游中消费某一产品或者服务而获得的感知效用,是代表消费者态度的变量,是消费者做出消费决策的重要动因。

网红打卡地的出现可以吸引游客,但要想让这些游客成为忠实的粉丝并持续关注,城市需要有更深层次的吸引力和魅力。哈尔滨的冰雪经济、淄博的烧烤,这些相对成功的案例经验给城市管理者的启发是,要成为网红城市,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形象塑造、旅游设施建设、特色文化推广、服务水平提升等多个维度,而不能仅仅依赖于“网红打卡地”的单一因素。

良好的城市形象、底蕴文化、环境氛围会对网红效应产生积极影响,打造网红打卡地更要利用好聚合效应,注重打卡地和城市文化之间的联动。

图片

西安永兴坊,游客体验“摔碗酒”。(视觉中国/图)

⑦平台算法和共情传播,干预“网红城市”的塑造进程。

平台算法赋权推动边缘城市走向“台前”,个性化推荐内容增加城市曝光度。而和用户情感联结的共情传播,则是城市走红“扳机”。

用户对于一座陌生城市的印象,往往来自社交媒体上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城市形象的建构,比往常任何时刻都依赖于平台的建构与传播。如今,微博、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的个性化算法推荐机制,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平权”属性,传播的内容更具短平快、碎片化和社交属性。平台算法的赋权推动了原本“边缘化”、平时不太受关注的小城市走到“台前”。

此外,在网红城市的塑造中,平台会根据用户的兴趣、地理位置、搜索历史和行为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内容,从而增加这个城市的曝光度和知名度。

滚雪球式的推荐机制,启示城市需要充分挖掘当地特色以构建内容,触发游客自发性分享旅游体验。毕竟,千篇一律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大众。像西安的“走红”,起源于短视频平台的“摔碗酒”,而之后官方和平台展开战略合作,“毛笔酥”“不倒翁小姐姐”“长安十二时辰”再到“盛唐密盒”表演,源源不断的文旅内容输出跟上了网络传播的节奏,助推西安“爆发式走红”。

平台上的内容多如牛毛,想要通过内容的冷启动,到根据如点赞、完播率等评估数据加权,到加大推荐,在这些环节中,共情传播是城市营销出圈的关键点。

不要小看情绪价值的力量。数字媒介下的城市,早已不单是物理上的空间,还被重新定位为了“人类情感依附的焦点及意义的中心”。有研究分析指出,“网红城市”之所以形成,实质是游客通过网络传播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情感依赖。

影视剧《去有风的地方》让大理变得炙手可热,想要逃离快节奏城市生活的社会情绪,让用户和大理产生了情感联结。

新媒体时代,平台算法让城市都有机会走到台前,但地方能否充分挖掘文旅特色,关系到城市内容营销能否跟上平台推荐机制的节奏,而其中城市能否和用户产生情感联结,则是城市能否火爆出圈的关键点。

⑧不管好评差评,城市的“走红”往往从地方政府回应关切开始。

城市走红的前提,是城市文化和城市治理基底。

哈尔滨作为冬季文旅赛道最耀眼的存在,市民们“见义勇为”自发地抵制68元“天价”锅包肉、主动组成车队接送打不到车的“南方小金豆”、贴心在索菲亚大教堂门口分发暖身姜茶……此类种种热情、坦诚、贴心的行为正是东北市民性格的体现。

反观丁真走红事件,理塘在 2023 年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然而,随后理塘多次出现在热搜榜的相关事件,却是当地村民向自驾旅行的游客索取不合理“过路费”的“差评”。这样的事件对地方文旅的伤害不言而喻。

哈尔滨走红由一条恶评开始,却得到了和理塘截然不同的结果。

冰雪大世界由于管理与预约机制不完善,导致游客不能入场,集体高喊“退票”。事件爆出,当地政府及冰雪大世界立即回应。道歉整改仅用了一天,该差评逐渐掩埋在诸多好评之中。

哈尔滨与理塘,两个城市事件不同的发展态势,更体现城市的治理能力。

这是一种需求的回应,给予游客的是一种当地政府、当地市场主体面对需求和建议“随时在线”的体验感。这不仅是政府对市民、外地旅客需求的关注和重视,背后更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感。

以真诚的态度面对问题,精准快速寻求解决之道,才能获得各方的信任和支持。过去,城市对于恶评的反应是消极的、逃避的、畏惧的。一些城市“走红”后因害怕差评而采取了一些不当的措施,例如遮掩问题、限制游客等。

电视剧《狂飙》热播,拍摄地江门吸引诸多游客前来打卡。一位菜市场摊主遮住剧中取景的菜市场门牌,宣称只有花钱才可以取下拍照。这很快引起了执法部门的关注,当天上午即对该摊主进行了批评教育,也收获了网友们的好评。

响应效率、对城市文化的运用、卓越的城市治理能力,这是当前地方政府推动城市传播的“三大抓手”。旅游胜地和宜居之城的内在逻辑有所相通,市民满意的城市必然吸引游客,而游客满意的城市必然符合市民对居住的需求。需要地方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携手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治理水平。

⑨地方政府系统的行动,在一定情况下能放大城市传播的流量。

地方政府系统的行动,包括前期因地制宜设计“城市IP”,流量来临后的情感治理,让市民参与进来的“醋味叙事”,以及市场监督管理的托底,这些是城市传播的流量放大镜。

随着“尔滨”在网络的爆火,各地文旅部门已经坐不住了,一反往日的“严肃”形象,变得“接地气”起来。如河北文旅在2024年1月13日更新75条视频,河南则用上了“美男计”,江西文旅请来了让隔壁福建“破防”的“妈祖”扮演者刘涛。

趁着网络热度,各地能借机宣传一把是好事。只不过,能否有效果恐怕并不在于暂时的吸睛,而更在于地方的文旅底蕴,以及当地政府的长期耕耘。

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将城市当做品牌来运作,为城市传播的流量提供更多的话题和内容,如衍生产品的设计制造还能拉动文化产业发展,吸引投资和商业活动。

“城市IP”有效增加地域旅游的参与度。以形象作为依托的“城市IP”打造较为常见,日本熊本县的熊本熊IP形象是经典案例。而在国内,甘孜“丁真IP”的走红,则走出了一条人物IP的路径。

第二条路径是以民俗和节庆赛事为依托,比如贵州台江县“村BA”和榕江县“村超”。这要归功于贵州政府创新地将球赛和贵州民族文化风情融合,打造出“体育运动+民族文化+地方美食”的全民大狂欢。

而哈尔滨的冰雪旅游IP,则是以自然或人文特色景观为依托。冰雪大世界始创于1999年,长期的积累终于打造出冰雪旅游IP。

诚然,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不同,地方政府对IP的打造也需依据自身的特点。如今已经步入城市IP时代,当流量来临,这将是对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的大考。

传统的城市治理常被诟病人情味不足,缺少温度,有研究分析认为,“淄博烧烤”映射了城市治理的新风向,即情感治理。学子“报恩”也好,淄博政府的反应也罢,这种情感叙述是互联网传播的故事范本。

有意思的是,如果说淄博的爆火是游客和政府的双向奔赴,哈尔滨破圈事件中,则形成了“游客-政府-市民”的奇妙张力。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博士许丽君认为,哈尔滨的这次城市形象营销里,有高于淄博的一招——让民众们构建第三方“醋味叙事”,来讲述一个“掏空家底厚待游客,倒冷落了自己人”的故事。叙事母题即是大家所熟知的:“尔滨,你让我有点陌生了”。

此外,政府行动中还有一项虽然屡被提及,但却很难做好的事,即市场监督管理。哈尔滨“走红”之初,68元锅包肉事件也曾掀起差评。回看淄博,在落实相关监管举措方面更为反应迅速,在五一假期前便发布通知要对宾馆酒店客房价格实行涨价幅度控制措施。

建立口碑难,毁掉城市的形象却很简单。商家做错事,整个城市背锅,监管和处理不到位,负面舆情的“长尾效应”能影响当地好些年。

如今,各地文旅局卷在“台面”,但要放大城市传播的流量,突破文旅经济的可能性,还依赖于地方政府系统性的规划和行动,因地制宜打造城市IP,转变城市治理思路。在“泼天”的流量眷顾之前,还是先好好耕耘,静待花开。

⑩流量是把双刃剑,“长尾”比“长红”更有价值。

对于城市而言,流量可以带来实际收益,但热度攀登顶峰后往往难以持续。

以淄博为例,2023年3月其凭借烧烤出圈,热度不断增加。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五一”假期淄博站客运发送连创新高,假期累计发送旅客24万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55%。大量客流涌入也让淄博市酒店爆满,住宿预订量较2019年上涨865%。

线上线下双重大流量吸引了众多入局者前来淄博。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3月至2023年7月,淄博市新注册的烧烤相关企业超700家,是往年同期的两倍。其中,仅4月注册的企业就有近400家。

但流量来得快也去得快。2023年国庆后,淄博热度骤降,客流断崖式滑落。不少隐藏问题暴露出来,如由于市场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大批商家选择入局烧烤,导致烧烤市场趋于饱和,同质化现象严重,也让不少商家没能熬过这个冬天。

随着“网红效应”递减,流量必然会“过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所以,如何承接住“高流量”,放大其“长尾效应”,并变现为城市文旅产业长期发展的“高留量”,一直是讨论的焦点。

江门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借鉴。2023年爆剧《狂飙》所带来的长尾效应在这里持续许久,据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2023年1-11月,江门全市共接待游客2218.25万人次,旅游收入215.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0.28%和140.57%。

归根到底,这是江门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在挖掘、彰显自身文化独特性方面下功夫的结果,也极大地避免江门落入文旅产品同质化窠臼。江门长期以来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大批颇具年代感的碉楼、骑楼、洋楼在城中林立,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印记与文化韵味。在此基础上,江门对于文化资源的持续包装和推广也没有落下,借助电视剧《狂飙》的热度,不仅推出了一系列稿件和推文宣传,还制作了系列宣传短视频,让江门的文化特质得到激活,给游客留下深刻记忆。

文化软实力之外,天然的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是为游客服务的基础,这也将影响流量长尾效应的持续释放。

近期走红的哈尔滨和淄博两座顶流城市,关键都在成功发掘各自的特色。城市管理者通过高效治理和人性化的服务,将这些内在的城市魅力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吸引力。然而,哈尔滨连续多年深耕冰雪经济,不仅拥有丰富的冰雪旅游资源,也有着更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

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严旭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复盘了淄博文旅事业发展的不足。

“就拿哈尔滨来比,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说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作为一般的工业城市,定位的游客大多是商旅客人,所以酒店数量就跟不上,和很多省会城市、旅游城市比,这是明显的短板。”严旭进一步分析,淄博不仅缺乏核心景区,还缺乏充足的休闲度假设施和完善的城市服务街区。

也正是因为如此,课题组也预计,只要服务的“滨格”继续,即使流量都有衰退期,但哈尔滨这次热度很可能要比淄博持久,拥有更长的长尾效应。

说到底,城市需要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的竞争力,最终吸引人潮涌入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这就需要在文化底蕴、创新思维、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努力。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在流量起伏的浪潮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网红城市”课题组

◎策划:戴春晨

◎统筹:郭倩倩

◎研究团队:戴春晨、郭倩倩、石登江、李婧、李润泽子、张秋红

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

责编 李林薇

网址:“社交红利”时期的中国城市形象传播趋势报告:从“摔碗酒”到“尔滨现象”: 制造网红城市的十条原理 https://mxgxt.com/news/view/193821

相关内容

网红城市现象调查
经济日报头版聚焦:网红城市现象调查
【管理锦囊】 “网红城市”要能当“网红” 更要会“长红”
《中国城市文旅品牌发展报告2024》:城市文旅品牌传播“主力”发生变化
全国重点旅游城市文旅传播影响力报告出炉 哪些城市入选前十?
“网红”城市变“长红”需深挖内涵
网红经济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现状分析
网红经济行业市场分析 网红经济行业发展趋势2023
2024年社交媒体营销趋势观察报告.pdf
进击的“网红”城市:流量真的能带来GDP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