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内蒙古相继自曝“GDP注水” “维护地方形象”不能靠数据造假

发布时间:2024-12-14 12:12

辽宁之后,又一省区自曝“GDP注水”。近日举行的内蒙古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称:“经财政审计部门反复核算后,调减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30亿元,占总量的26.3%;经过初步认定,应核减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40%。”

"26.3%"和"40%",挤压了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泡沫。这种直面问题、自揭家丑的勇气收获大量点赞,也再次将“数据造假”顽症推到舆论聚光灯下。近些年来,“虚报”“注水”等词汇屡屡现身各地丑闻中,各部门经济数据与总体数据“掐架”乱象饱受诟病:
2013年,黑龙江黑河市虚报项目投资19亿元,按当年统计公报披露的223亿年度项目投资总额计算,“注水”比例为8.5%;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超过同年实际财政收入的127%。

2013年9月,云南陆良县28家工业企业上报2012年工业总产值63.4亿元,初步核实为28.2亿元,虚报35.2亿元。

2015年2月,湖南衡山县39家联网直报工业企业,2013年工业总产值上报数合计44亿元,而检查数合计只有5.8亿元,差错额高达38.2亿元。

……

这还仅仅只是舆论曝光的一角,冰山之下,类似操作恐怕还要更多。虽然中央三令五申,部分地方政府仍难掩数字上“超英赶美”的冲动。媒体曾披露,云南省一名副省级领导坐镇统计局授意篡改数据,原因是“全国同期GDP都是两位数,云南一位数太丢脸了”。一些地方被通报批评后,竟认为数据造假是“替公家办事”,把经济数据打扮得漂亮一些“是维护地方形象”。

这些荒谬的言论,当然是推卸责任、粉饰错误的托词,不过“注水”难解,却着实值得探究一番。

有人是“为政绩”。毕竟啃硬骨头、涉险滩不轻松,付出巨大辛劳短期内还不一定有效果,而数据上勾勾画画、“调整调整”,则要简单快速得多。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阵痛期,经济数据有时比较“难看”,通过各种手段伪造、美化一下,既能完成上级考核任务,又能为个人升迁铺路,只要任期内不出事,问题就是别人的,何乐而不为?

有人是“怕吃亏”。曾有一位领导干部透露,起初他并不想造假,但前任已经将泡沫吹得很大,自己只能接着吹,否则会因为经济数据下滑而被认为领导能力有问题。而一旦看到某些人因为“漂亮的数字”被视为能人升迁,“不作假会吃亏”的心理就会被进一步刺激,自觉不自觉地踏入了泥潭。

有人是“被逼的”。某地曾流传一副对联: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哄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面对上级脱离实际的考核指标,下级政府根本“不可能完成”,只好数据作假。也许基层政府只是稍稍注点水,但层层统计上去之后,泡沫便越来越大。

以上种种或主动或被动,归根结底莫不是扭曲政绩观下的形式主义:表面光鲜靓丽,实际空对空、虚对虚,面子上好看了,里子没人管。而且,它的危害还远甚一般的形式主义,不仅是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作风问题,更影响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成效。辽宁一位地级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就曾痛心地表示,“在经济数据上,前一任挖了一个巨大的坑。而且欠下了近万亿元的巨额债务,(我们)现在不是在平地起楼,而是在坑底爬坡。”建立在虚假数据之上的宏观举措,比如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规模、当地民生支出规模,等等,自然难以对接到实际需求,甚者会让地区错过及时治愈“病痛”的良机。

形式主义难除已是众所周知,多种因素交织的“数据注水”,自曝固然勇气可嘉,不过这还远远不够。抑制住“造假”的冲动,不能只寄望于个体自觉,而必须要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一方面,要运用好法律法规,拿出惩戒措施,让已经造假者付出沉重代价,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统计机制,及时出台预案,让想要造假者无空可钻。

双向夹击,“宁要难看的数字,不要加水的政绩”才可能成为为官者的行为准则。

来源:公道 田闻之

网址:辽宁内蒙古相继自曝“GDP注水” “维护地方形象”不能靠数据造假 https://mxgxt.com/news/view/186423

相关内容

流量明星数据造假现象频发 谁在给它们打造温床?
多位明星个人信息遭非法曝光 保护隐私数据安全不能只靠“自卫”
光明日报评明星数据造假:流量造假只会透支信誉
体育明星的娱乐形象塑造与维护
明星应像鸟儿爱惜羽毛一样维护自身形象
谈中韩娱乐圈明星诚信危机 公众形象靠什么维护
郭艾伦场均得分=赵继伟10倍!辽宁更不放人,3大王牌全没一夜崩塌
文娱业数据流量造假产业链 300元能增1万名粉丝,南通网
明星婚姻内幕大曝光:领证秘闻、育儿挑战与形象维系
众多明星人设崩塌,品牌形象该如何建立和维护?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