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钛被冻结18.06亿股权 董明珠的豪赌为何拖累格力?

发布时间:2025-07-30 16:42

18亿股权冻结背后:董明珠的豪赌为何拖累格力?

2025年6月12日,一则股权冻结信息将格力钛新能源推上风口浪尖。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格力钛持有的珠海广通汽车18.06亿元股权被冻结,执行法院为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格力钛的生存危机,更让格力电器和董明珠的“第二曲线”战略再遭质疑——谁在新能源的赌局中吃了大亏?

一、格力钛的“冰与火”:从明星项目到烫手山芋

格力钛的前身是珠海银隆新能源,2016年董明珠力排众议,以个人名义投入超23亿元拿下其17.46%股权,并推动格力电器于2021年斥资18.28亿元控股。彼时,董明珠宣称钛酸锂电池技术“将改写新能源行业格局”,并计划将格力钛打造为“第二个格力”。

然而,现实却与愿景背道而驰。

技术争议:钛酸锂电池虽以安全性和长寿命著称,但能量密度仅为磷酸铁锂电池的一半,成本却高出2-3倍。这一“长板不敌短板”的特性,使其难以在乘用车市场立足,只能局限于公交、储能等小众领域。

财务黑洞:截至2024年中报,格力钛总负债达247.86亿元,净亏损19.05亿元,净资产仅剩0.65亿元,濒临资不抵债。

法律缠身:天眼查显示,格力钛近一年涉及17起诉讼,其中15起为买卖合同纠纷。此次股权冻结或与一起即将开庭的买卖合同纠纷案直接相关。

董明珠曾坚信“2024年能扭亏为盈”,但格力钛的困境反而愈演愈烈。这场豪赌,正从“战略布局”演变为“资本黑洞”。

二、谁在买单?三大输家浮出水面

1. 董明珠:个人信用与商业版图双杀
作为格力钛第二大股东,董明珠个人持股价值已大幅缩水。更棘手的是,其名下1150万股格力电器股票早在2023年就因银隆投资纠纷被冻结,涉及市值超4亿元。此次格力钛股权冻结,进一步暴露其投资决策的激进风险——以个人声誉捆绑企业战略,一旦失败,代价远超财务损失。

2. 格力电器:多元化战略遭遇重创
格力电器收购格力钛时估值60亿元,如今其负债规模已是收购价的4倍。尽管格力电器账面现金充裕(2024年底现金占比达60%),但持续输血格力钛已拖累整体业绩:2024年格力营收同比下降7.26%,而新能源业务却未能贡献增量。市场更担忧的是,格力钛若破产清算,格力电器或将面临巨额商誉减值(收购时产生6.13亿元商誉)和债务连带责任。

3. 中小股东:被裹挟的“沉默多数”
格力钛的股权冻结,本质是中小股东权益被忽视的缩影。2016年格力电器收购银隆案遭股东大会否决后,董明珠绕过股东会,通过董事会决议强行收购。如今,格力钛的烂摊子却要全体股东共担。数据显示,格力电器2024年每股分红3元,股息率高达6.6%,但高分红背后,是否在掩盖新能源业务的失血?投资者不得不打上问号。

三、深层拷问:新能源转型的“理想陷阱”

格力钛的困局绝非个案,它折射出传统企业跨界新能源的三大通病:

技术迷信:盲目追捧“黑科技”,忽视商业化可行性。钛酸锂电池的实验室性能不等于市场竞争力,董明珠的执念让格力钛错失转向主流技术的窗口期。

治理缺失:格力钛前身银隆曾曝出创始人魏银仓侵占资金12亿元、骗取国家补贴等丑闻,而格力入主后仍未解决内控漏洞,导致诉讼缠身。

战略急躁:为追求“第二曲线”,忽视风险边际。格力电器2021年收购格力钛时,其净资产仅25亿元,却背负224亿元负债,这笔“带病收购”早已埋下隐患。

董明珠曾放言:“格力钛要做新能源领域的华为。”但华为的成功源于数十年技术深耕,而非资本催熟。当行业风口退去,裸泳者的代价注定惨痛。

18亿股权冻结,冻结的是资产,更是市场对格力新能源战略的信心。这场危机给所有跨界者敲响警钟:没有扎实的技术沉淀和风险管控,再宏大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


您认为传统企业跨界新能源如何才能避免“踩坑”?格力钛还有翻盘机会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观点!

网址:格力钛被冻结18.06亿股权 董明珠的豪赌为何拖累格力? https://mxgxt.com/news/view/1624822

相关内容

​股价重挫,董明珠4亿元股份被冻结,格力到底怎么了?
董明珠“造车”复燃?格力大动作
格力电器股价跌至年内低谷 增持格力钛引发信任危机
董明珠:近几年格力员工数减少是正常的,格力钛“填坑”需要一定时间
格力电器400亿股权“招婿”,董明珠和她的管理层何去何从?
热搜上的董明珠,热锅上的格力电器
格力电器股东大会热度高 董明珠回应多个热门话题
董明珠=格力?
创业大咖——董明珠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未来的企业|格力电器董明珠:成为格力接班人需具备三方面能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