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音乐的破与立
新时代的音乐“新”在何处?中国音乐在世界艺术格局的塑造中如何有所作为?日前,“时代交响”——新时代音乐创作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沪举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表示:“中国音乐创作能否达到一个新的境界,留下像《梁祝》《黄河》的作品,才是我们这一代音乐人最大的追求。”
《海上生民乐》演出现场 记者 王凯 摄
创新是根脉延续
新时代的音乐创作当以时代之需为需,以人民之心为心,从宏阔的历史纵深和鲜活的社会现实中汲取灵感,将个体情感升华为民族集体记忆的表达。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指挥家俞峰认为:“当代音乐创作,应回归艺术为民理念,注入更多中国性、民族性以及文化标识性内容,写出让老百姓、指挥家、演奏家都喜欢的作品。”
从《海上生民乐》到《国乐咏中华》,从《云之上》到《零·壹丨中国色》,上海民族乐团近年来创作了一系列原创作品,在敬畏传统中寻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度挖掘中华优秀音乐文化的基因密码,激活其现代生命力,用“新表达”承载“中国价值”。团长罗小慈说:“新时代音乐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由传统根脉向上的一种发展。”
新时代的音乐创作须具备鲜明的“中国美学精神”,以独特的东方意蕴讲好中国故事,用音乐架起人类共通的情感桥梁,使中国音乐真正成为沟通心灵、凝聚共识的世界语言。曾创作《京剧幻想》等极具标识度的中国交响乐作品的90后作曲家龚天鹏坦言:“科技发展让世界零距离,各国音乐家都在带着各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美学理念续写交响乐的历史,真诚的创作远胜于技术,因为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
让世界听见中国
“时代交响”不仅是对音乐本体的描绘,更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对音乐创作的恢宏主题、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的生动表达。中国音协副主席、哈尔滨音乐学院原院长杨燕迪表示,当今中国音乐创作面临两大命题——“留下来”和“走出去”。留下来,就是留存后世,进入经典;走出去,就是让世界听见中国。
叶小钢呼吁中国音乐创作应刷新风格,“不要再是满篇全是天书一样的谱子,好看不好听”。与此同时,他也指出,“国际文化交流、交锋日益频繁,我们的音乐创作需要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更有效的文化表达。喜闻乐见、雅俗共赏,不只在教学中,也要体现在艺术实践中。”
在“走出去”的探索中,交响乐和民族音乐所面临的课题不同。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谈道:“中国民乐往外走,注重的是一个差异性;而对交响乐团来说,强调的恰恰是共振性。”莫扎特、贝多芬、柴可夫斯基,他们的作品中国各个交响乐团都在演,中国的作品也要努力进入外国交响乐团的曲库,走入他们的乐季,才是正道。
近年来,上交无论是举办国际小提琴比赛,还是受邀外出巡演,都会安排一定比例的中国作品。明年的巡演,乐团也将带上融入中国文化的交响乐作品《中国厨房》。周平说:“中国作品要真的走出去,就是要多演、反复演,让外国观众耳熟能详,让世界听见中国。”
记者 朱渊
网址:新时代中国音乐的破与立 https://mxgxt.com/news/view/1623943
相关内容
新时代中国音乐的破与立娱乐圈考古热潮中的苏醒与《破亿》:音乐与时代的对话
中国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新裤子《艾瑞巴蒂》《我们的时代》支持华语独立音乐人Via 耳帝
环球音乐与时代峰峻携手,共创音乐新篇章
中国音乐剧进入全产业链时代
后疫情时代 中国音乐剧如何发展
后疫情时代,中国音乐剧如何发展?
传统音乐产业在新时代的“音乐+”探索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