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追星族”的“饭圈”——一个独特的粉丝组织

发布时间:2025-07-26 09:35

135编辑器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有了粉丝的同意词“追星族”。随着近几年选秀节目的兴起和出版界的发展,早期那个代表着不成熟、疯狂的“追星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饭圈”,并从娱乐圈发展到了文化圈,不同粉丝组织它的年龄跨度也从十几岁到几十岁不等。

从演艺明星、体育明星到文化名人,都有一群这样的粉丝对其追崇,这些人自发组成固定的团体,还自封各种有趣的昵称,如“果汁”、“玉米”、“芝麻”、“鱼丸”……

这些粉丝与之前的追星族不同,他们有组织、有纪律,在追捧明星的同时,又有着各自的正常生活,追星对于大多数的粉丝来说,不再是一种狂热的行为,而是他们的一种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

135编辑器

对偶像的崇拜,大概从古至今都有。特别是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就是所谓的才子,或许其追捧者并不比现在少。只是古时的人比较内敛,对于自己所谓的“偶像”是一种爱慕或者敬仰。现代社会里比较强调张扬个性,对于偶像的崇拜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粉丝组织这个称号最初走入人们生活大概是从前些年“超女”、“快男”等选秀活动开始的。当时选秀非常火爆,歌迷们都有自己喜爱的选手,喜欢同一位选手的歌迷组成一个团体,为突出自己群体的特色,粉丝组织还根据所支持的歌手的名字创建了独有的粉丝名称。

粉丝组织已经不是单纯的个人崇拜了,尽管一开始是自发形成的,不过后来就渐渐形成组织管理,并有统一服装、统一口号、统一行动,统一的QQ群,统一的网页……可以说,已经由个人行为完全发展为一种群体行为,并由此衍生为一种“粉丝文化”,被社会大众接受并广泛传播。

以前粉丝的力量是看不见的,我们只能小范围的跟自己的朋友、家人,跟自己熟悉的一小群人联系得上。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因为我们在网络上所有的痕迹都是被留下来的,有点击量、下载量,有评论。

135编辑器

粉丝文化,其实是现今社会的一个必然出口,在这么孤独的社会中,我们非亲非故,仅仅通过一种兴趣连接起来,我们有共同的爱、依恋、喜欢,投射在同一个人物身上,我们籍由对这样的人物的共同喜欢,形塑我们之间的关系与情感,我们觉得我们是一类人,我们可以报团取暖。

哈贝马斯曾说过,现代社会要靠三种不同的媒介来维系:一是货币或市场,二是行政管理的力量,三是共同的价值、语言、文化等来实现一体化。

那么在偶像塑造上,媒介是否应该站在大众文化层面,不再囿于资本提供的“人设”,而是遵循社会统一的价值参照体系,对偶像作为公共人物的才能、道德、参与性等多元属性进行拷问?

一旦先将偶像崇拜异化,认为他们是非理性的,那么不敢站在粉丝的对立面,就成了一个解不开的“莫比乌斯环”。

一个健康追星的人,能够在与偶像的“准社交”中汲取能量,忘却烦恼,回归现实世界时也会更加充满力量。同样,一个优秀的媒体也应该在资本和公器之间筑起“防火墙”。

135编辑器

由于追星这个事儿,每个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不同粉丝组织的文化也是不同的,我们都在为自己的偶像努力,不论是个人还是团队,我们都有着同样的向往。

追星其实追得是你自己的影子,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的世界中,而现实并不那么完美,你不可能做到如愿以偿,但是你至少可以把自己的生活,架构在虚幻的世界里!你看他,看那个目标,看那个样子,他就是我想要的样子,但最终投射到自己身上,你是希望自己未来能够像他一样优秀。

——撒贝宁

偶像就仿佛一场马拉松的领跑人,他在前面带头,后面的人在拼命追赶靠拢……

不仅仅是因为外貌而去喜欢一个偶像,更因为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去努力去追求的东西。我们在追随一个偶像的前提下,也会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过好当下的日子,把偶像当作生活中前进的动力,不断的努力想向前。

我不是因为追星而丢掉了自己的人生,而是因为我追星,我可以成为跟我的偶像,同样优秀的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热衷的事情,我们应该对热爱的一切有所坚持。不同粉丝组织,有不同粉丝文化,在求同存异中和谐发展。

图片:网 络、周怡然

文案:陈晓月

排版:张尧婷

责编:白宇平

审核:彭 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不同于“追星族”的“饭圈”——一个独特的粉丝组织 https://mxgxt.com/news/view/1612773

相关内容

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
饭圈文化:追星族的独特圈层现象
饭圈:粉丝文化的独特社群
饭圈文化:粉丝自发组织的多样化文娱社群
饭圈文化:从追星到粉丝的转变
饭圈女孩:组织力、新粉丝关系与文化翻转的力量
“饭圈”观察:组织特征与圈内外关系
组织维度当下的“饭圈”俨然已经是一个功能完备的组织群体
饭圈是什么意思?揭秘粉丝文化的独特生态
饭圈文化:一种独特的粉丝文化现象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