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传》:人生多有不如意,劝君读读韩昌黎
韩愈,字退之,世称“昌黎先生”。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千百年来,韩愈备受瞩目。
苏轼大赞他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文、道、忠、勇”四字,完美地概括了韩愈的一生。
本以为,如此风云人物,必是出身显贵,时运双济。
直到看了谷曙光教授的《大唐孤勇者:韩愈传》,才骤然知晓:
原来,韩愈是这世上少有的可怜、可悲之人。
他生不逢时,命途多舛,几多坎坷,几多磨难。
一次次遭受迫害、诬陷,一次次被误解、被贬谪,又一次次跌至绝境。
但无论多么不如意,心性坚韧的韩愈,从未有过一次妥协。
用谷曙光教授的话说:“韩愈,是大唐孤勇者,于浊世中活成了一道光。”
翻开《韩愈传》,你将看到一个有血有肉,会哭会痛的韩愈。
他不再顶着唐宋八大家的光环,不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而是做回了普通人,像你我一样,于千难万难中咬牙硬挺。
如果眼下的你,也心有不甘,多有怨怼,不妨读读韩愈。
看这位发于毫末,一生孤苦的昌黎先生,如何披荆斩棘,逆天改命。
1
出身不如意,改命靠自己
在书里,作者先讲了韩愈的身世之谜。
大家之所以称其为“昌黎先生”,多因韩愈自称祖籍昌黎(今隶属河北秦皇岛市)。
昌黎,出过好几位韩姓宰相,居于此的韩氏家族,大多是名门显贵。
然而经过考证,作者发现,韩愈撒谎了。
他往昌黎上“靠”,不过是想沾沾光,蹭蹭热度。
他真实的籍贯,是河南河阳,而出身,更是卑微。
不仅是庶族,还是庶出。
也就是说,韩愈祖上并无官荫,他本人也不是嫡子。
而且三岁就没了父亲,生母不知其人,全然由长兄抚养。
但11岁那年,长兄又暴毙,韩愈只能跟着寡嫂回乡务农。
此去经年,每每想起儿时往事,韩愈不免哀叹:天祸我家,降集百殃。
更残酷的是,中晚期的唐朝,格外看重门第。
以韩愈的出身,想出人头地,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事实是,韩愈不仅闻名于当世,还留名于青史。
而逆天改命的关键,就在于他从未被出身限制住。
家里穷困,影响不了他刻苦读书,施展才华;
父兄早逝,影响不了他结交宗亲,遍访名师;
无人引荐,也不妨碍他远去京城,拜谒高人。
寒微的出身,并没有让韩愈成为卑微的人。
作者感慨:纵然人生底色悲凉,但韩愈最终成长为六边形战士。
古文运动、教育革新、中兴儒学、匡扶社稷、平定叛乱……
随便哪一项,在韩愈这里,都没有被所谓的“出身”拖累。
经常听人抱怨:家境不好,前途暗淡,父母无能,无人铺路。
可韩愈让我们分明看到:
什么出身、家境、祖宗、靠山,完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走向。扎根贫瘠山坳,也能长成参天大树;落于低洼泥淖,照样一飞冲天。
出身不如意,靠自己也完全没问题。
芸芸众生,身份寒微者十之八九。
但再烂的开局,也只是开局。
人生结局如何,不在天定,尽在人为。
2
事业不如意,也坚决不摆烂
书里讲,韩愈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也算是学霸一枚。
19岁那年,他意气风发地踏上科考之路,临行前,大笔一挥:
“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
然而等待他的,不是什么一飞冲天,而是一次次名落孙山。
从21岁开始,连着三次失利,直到第四次,韩愈才好歹中了进士。
但中了进士,他也做不得官,想做官,还得等朝廷派遣。
不想等,就得参加博学宏词科的制科考试。
但结果是,制科韩愈又考了三次,最后铩羽而归。
那几年,韩愈焦虑得不行。
实在没招了,就决定铤而走险——直接给宰相上书。
他跨级汇报,针砭时弊,也发了点怀才不遇的小牢骚。
果然,三次上书后他一夜走红,人人都知长安来了个韩昌黎。
但就一点,宰相就是不搭理他。
直到贞元十七年,韩愈才等来派官,去国子监当老师。
但这门差事,他是越干越窝囊。
国子监的学生大都是官宦子弟,一个个眼高于顶,自然看不起韩愈这种寒门。
气得他写下《师说》,以正视听,但效果甚微,他还是不受学生们待见。
在书里,作者梳理了韩愈的仕途经历,囊括成一点,就是不得志。
除了学官,韩愈后来还做过监察御史、阳山县令、袁州刺史、国子祭酒……
然而无论干什么,都烦恼重重,要么上司不重视,要么同僚不配合。
即便如此,韩愈却从未摆烂过一天,做什么都干劲十足。
书里写他“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还不遗余力地推行他“文以载道,务去陈言”的文化改革。
他在官场上没一天痛快日子,却也政绩斐然。我特别共情韩愈的这段经历。
就像有些人,找工作频频受挫,就算找到工作入了职,也干得不开心。
他们总有一种错位感,觉得入错了行,走错了路。
于是心里不服,又无可奈何,最后慢慢被磨平了性子,再没有了从前的斗志。
然而,如果像韩愈一样,换一副心态,不管怎么样都不气馁。
那人生必然会是另一番境界与高度。
熬过事业低谷,冲出迷茫困境,大有作为也未可知。
3
境遇不如意,也能于困境中见微光
书里讲,韩愈挺狂,人送外号“楚狂小子”。
他心直口快,不平则鸣,无所畏避,直言极谏。
当时的大唐,藩镇割据,朝堂昏暗,政令废弛。
相比于其他人的懦弱自保,刚直的韩愈,说实话做实事,可谓难能可贵。
然而遗憾的是,这位“大唐孤勇者”,非但无人器重,反而总被中伤。
比如,在国子监为官时,他去拜见中书侍郎郑烟。
郑烟仰慕其才华,请韩愈呈上诗作,细细拜读。
韩愈也很恭敬,当即拿来诗文,二人就此畅聊。
这本是一段佳话,谁承想,待郑烟拜相后,苗头就不对劲了。
有人造谣说,韩愈见郑烟时扬言“相国岂知我哉”,他郑烟怎么配读我韩愈的诗文。
此番搬弄,听起来离谱至极,可传来传去,竟以假乱真,给韩愈带来不小的麻烦。
一时间,讨伐之声甚嚣尘上,韩愈终究扛不住压力,逃去洛阳避谤。
之后,四五年时间,他闭关读书,修身养性,不问世事。
等再出关时,全然换了一副心态,不再与宵小之人缠斗。
一次,他听闻当年迟迟无官可做,原因是有人从中作梗。
那人嫉妒他的才华,背后使了不少阴招,这才害得他仕途不顺。
而这人,恰恰是韩愈的一位挚友。
韩愈听罢,笑着摇了摇头:都过去了,算了。
他不再纠结过去,转而以平和的心态做学问,写文章。
心一旦静了,外面再无纷扰之声,韩愈就这样躲过一次次境遇的起伏。
看书时,我很为韩愈打抱不平。
他言行端正,心如明月,何故受这些刁难、戕害?
如此不顺意的境遇里,人得多么痛苦压抑?
但韩愈让我顿悟:
境遇时顺时逆,心境一变,阴霾中也可照见微光。
碰上烂人烂事,遭受无辜之祸,在所难免。
与其耿耿于怀,不如潇洒转身,走回丰盈的精神世界。
澄澈心境,释怀心结,人生之路,终将转入明亮的坦途。
4
命运不如意,但仍能活出自我
作者在书里,专门讲了一下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这篇千古祭文,曾在时光的深处,打动过无数人。
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但年龄相仿,情谊堪比兄弟。
韩愈生来孤苦,就盼着有亲人陪伴,便格外珍惜十二郎。
但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二人刚成家立业之际,十二郎患病而亡。
韩愈心痛难耐,含泪写下这篇祭文。
他哭诉、哀叹,质问苍天,为何如此苛待于他。
这辈子,他想要的,从未得到,他所求的,从未实现。
做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为官,阻碍重重,壮志未酬。
他不是没有抗争过。
为给一家老小,他官俸低微,就放低身份去做幕僚,去接写文章的私活;
为了黎民百姓,他不惜触犯龙颜,扛起“灭佛”的大旗,夺回寺庙霸占的良田;
为了匡扶社稷,他去叛乱的军营,显扬大唐国威,以期不战而屈人之兵。
结果呢?命运回报给韩愈什么?
仍是亲人的离世、朝廷的厌弃,以及世人的冷眼旁观。
但韩愈是谁,他是作者口中的“钢铁战士”,怎会屈于命运安排。
自始至终,他愈挫愈勇,于万般不如意中,很硬朗地活出了自我。
他官至礼部尚书,称得上光耀门楣;
他刚正不阿,对得起天地良心;
他大兴文教,堪称百代文宗……
书里说:狂人韩愈,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人生启示——活着就要战斗!
人生多有不如意,老天不会那么轻易地让我们过上理想中的生活。
命运起伏间,有着太多事与愿违,求而不得。
但只要心气不散,我们照样能活得精彩。
不低头、不服软、不自弃,人就能成全自己。
▽
《韩愈传》最后,有这样一段话,读来很感动:
他四考进士、三败吏试,却终成一代文宗;
他上怼皇帝,下降叛军,在浊世中执笔如剑,既金刚怒目,又温情脉脉。
他不是天赋异禀,他只是选择了不退不让。
纵观韩愈一生,生来凄苦,前途无靠,境遇跌宕,仕途惨淡。
最绝望的时候,没有人可依靠,被欺辱迫害时,也无人撑腰。
蛮荒之地,血腥沙场,昏聩朝堂,他单枪匹马,九死一生地拼闯。
他这辈子,有多少不如意,就有多少抗争,当真是“不退不让”。
书里问: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读韩愈,还有意义吗?
作者自答说:意义就在于,不如意的人生中,我们要学会怎么活。
是被打倒?还是绝不气馁?是沮丧颓废,还是豁达率性?
我相信,读完这本《韩愈传》,你已有了答案。
人活一世,烟火一瞬,愿你我都如韩昌黎。
勇敢、坚毅、热烈又鲜活地,过完这一生。
与朋友们共勉。
网址:《韩愈传》:人生多有不如意,劝君读读韩昌黎 https://mxgxt.com/news/view/1534290
相关内容
人生若觉不幸运,劝君读读史铁生韩愈:一个硬刚皇帝,顺便创造了三百个成语的“猛人”
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勇夺三军之帅
无广告小说我和三位女明星不得不说的故事 苏明韩月黎若在线阅读
姓韩的名人
齐一民《柳浪梦寻》(14)读韩石山《老不读胡适,少不读鲁迅》
最韩流池昌旭:如果有了女朋友就会公开
郭艾伦想转会,韩德君会为辽宁队出面劝解吗?
韩愈古代文人的网红
苏志燮怎么读 他在韩国很有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