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系造星的“饭圈”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粉丝文化的变体
“饭圈”是伴随着养成系造星模式出现的一种粉丝文化现象,是粉丝文化的变体,在国内发展传播后,形成了有特色的“饭圈文化”。
01
自2005年《超级女声》开播以来,引发了中国娱乐传媒史上空前绝后的“全民追星”热潮,“玉米”“盒饭”“凉粉”等粉丝群体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高调的行为作风进入人们视野.
打破了大众对于追星族的传统印象,因此曾有学者认为2005年不仅是“追星元年”同样也是“饭圈元年”。
自2014年以来,伴随着“归国四子”为代表的流量明星的走红,以及从2018年开始的一系列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的诞生。
粉丝经济成为了大众文化产业的重要经济支柱,饭圈粉丝也愈发获得更多人的关注,饭圈文化也渐渐成为一个显著的亚文化现象。
有研究者曾对“饭圈”下过如下定义:“饭圈是指某个偶像的粉丝们组成的共同体的圈子,饭圈是一个统称”,在网络中,以不同的偶像为中心会形成不同的饭圈,彼此之间界限清晰。
甚至时有冲突,“饭圈”这个词,也强调了每个群体的边界。如今的饭圈更多的是从群体互动、集体行动的层面出发体现出粉丝文化的发展。
“饭圈”已经发展成为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粉丝行为变得不再盲目,相反变得愈加组织化、规则化、程序化、规律化。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设备的普及,网络媒体已然晋升成为当前娱乐工业最重要的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网络空间成为了偶像艺人商业价值再生产的重要策源地。
02
这一时代,粉丝若想真正参与到偶像工业的生产机制之中,就必须要有至少一个社交网络账号,通过不断地打榜、抡博、控评、反黑进而逐步获得“粉籍”。
从目前饭圈现象来看,高调的应援、不间断的打榜,饭圈粉丝不遗余力地为偶像创造数据奇迹,帮助偶像获得奖项,已经形成了一种更热烈、更主动、更富参与性的“饭圈”文化。
这种文化具有高卷入度、高区隔性和高生产性,高卷入度是指饭圈粉丝为了提高偶像在娱乐市场的曝光率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金钱。
高区隔性则是饭圈粉丝为了与其他“非饭群体”区隔开来,则会形成一个界限分明的组织,在组织内分工明确、规则严密,行为逻辑上强调效忠偶像。
高生产性则是指饭圈粉丝成为“积极主动的消费者”,及时生产出大量偶像文本,帮助偶像出圈,增加知名度。
因此,有研究者将“饭圈粉丝”定义为“在网络时代下,以青年人为主体,他们不仅是某一特定偶像明星的崇拜者,更是偶像的养成者,行动具有组织性、纪律性、规范化的社会群体。”
其形成的文化具有高卷入度、高区隔性及高生产性的特征。由饭圈粉丝形成的“饭圈组织”更是一个界限分明,有明确目标和分工, 拥有相应资源,成为了一个在统一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社会组织。
迷、追星族及“饭圈”之概念意涵辨析
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观点,认为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提供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方式,创造了新的社会行为,同时也重构了新的时代文化。
从“迷”到“追星族”再到“饭圈粉丝”,他们以不同的媒介形式、组织形态追星,且塑造了不同特征的粉丝文化。
“迷”是指在过去传统大众媒介时期,通过传统大众媒介接收偶像信息,了解偶像动态,总体上呈现为一种“被动的接受者”的形象。
而进入到追星族阶段,虽然仍然以大众媒介接受信息为主,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粉丝开始有转向组织行动的迹象。
但由于技术尚未成熟,粉丝活动仍然受到地域空间上的限制,行动及思想上仍然具有个体性和分散性。
到了饭圈时期,在互联网技术成熟、参与式文化兴起、经济驱动等多重因素下,饭圈已然形成了意志统一、行动规范、纪律森严的社会组织。
03
总体来说,这一粉丝形态变迁过程具有以下特征:
(1)由个体自发行为往集体自觉行为方向转变
珍妮·史特格曾指出:“在每一个人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曾经是某种程度上的粉丝。”
从古至今粉丝都一直存在,早期粉丝追星往往是自发性行为,容易受到地域差异等方面的限制,组织规模较小,行为往往呈现个人化特征,粉丝之间较为松散。
但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让更多的人有勇气以一名粉丝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到粉丝文化建设中,志趣相投的粉丝所组成的粉丝团队也逐渐成为了各种有序的组织,并衍生出五花八门的粉丝团。
不同的饭圈组织也具有不同的群体边界,譬如不同地域的饭圈组织都有着不同的粉丝入会制度,这不仅能保证入会粉丝的质量、群体的边界感,更是在无形中增加了粉丝的群体认同感。
因此,加入饭圈组织后的粉丝往往会不自主地将自我认同转变为群体认同。
曾有学者指出,“饭圈”最核心的因素是认同,它控制着粉丝的情感与行动。对于粉丝来说,自己为饭圈组织做的努力,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以及与其他组织展开的“骂战”都是提升认同感的主要方式。
正因如此,饭圈组织才能拥有如此强大的号召力和行动力。
其次,随着“养成系偶像”不断占据娱乐市场,“饭圈”组织也逐渐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为了偶像在比赛中获胜亦是资源的抢夺。
这既关系到整个饭圈组织的荣辱,也关乎到粉丝的个人价值,因此处于饭圈组织中的粉丝随着饭圈组织内部群体意识的统一,粉丝行为也逐渐往集体化方向转变。
因此,在认同机制下,粉丝依托饭圈组织获得“自我实现”的快感也更加激发了粉丝对偶像与饭圈组织的情感投入。
饭圈组织为送偶像出道集资上千万的新闻案例便是粉丝行为往集体化形态转变的经典案例。
04
从“追随者”往“造星者”转变
在过去用传统的大众媒介追星时,粉丝只能通过电视、电台、DVD等渠道收听或收看偶像的最新作品,了解偶像动态,只能通过写信、面对面的演唱会、签售会等传统方式表达对偶像的热爱。
由于传统的大众媒介存在单一方向传播、渠道单一等特点,所以以往的“偶像—粉丝”模式中粉丝受到偶像主导权力地位的压迫而处于“被统治”的地位,只能被动地追求和崇拜偶像,充当被动的“追随者”。
然而,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使用新媒体追星的“饭圈粉丝”通过网络形成形式多样的应援站、粉丝站、数据站等。
在百度贴吧、新浪微博、豆瓣等社交媒体平台上随处可见他们为偶像设立的讨论版,越来越多的粉丝主动介入到偶像工业中的各个环节之中,为偶像事业添砖加瓦,成为主动的“造星者”。
在如今以数据为王的流量时代,对于饭圈粉丝来说,数据和流量已然成为衡量明星商业价值和行业地位的重要标准。
亮眼的数据表现能够为偶像带来知名的广告代言,也能带来更多曝光机会和行业资源。
粉丝们坚信自己用时间、精力、财力刷出来的流量,是偶像实力的一种证明,不仅如此,经纪公司也把一定的出道权利让渡给粉丝,让粉丝们积极参与商业文化的生产,甚至是娱乐工业的决策过程。
05
从“消费者”往“生产者”转变
在消费社会,强大的生产能力远远超过了人们的基本需求,商品正在成为一种标示生活方式、品味、社会地位等的符号、一种物质和文化的复合物,因此人们开始从消费中寻求精神满足和自我满足。
然而,对于粉丝而言,消费是表达支持偶像的最基本形式。
在过去传统的追星时代,粉丝仅局限于“消费者”角色及一些基础的消费方式,例如缴纳粉丝会的会费以及对音乐和影视剧的CD、DVD以及图书、海报、写真等偶像文本的消费。
在我国互联网技术全面普及的当下,偶像的生产模式全面激活了粉丝的生产力。不同于韩国早期的偶像及偶像团体,他们出道便是包装精良、风格统一、形象完美、技艺精湛的“完成品”。
相较之下我国的养成系偶像作为“半成品”,则需要观众的参与生产才能得以完成其出道的全部过程,这便进一步地激活了观众的热情。
饭圈粉丝不仅需要对偶像文本进行再造和二度创作,更是充当“生产者”的角色,全面介入了原始文本的生产环节,即偶像的塑造过程。
约翰·费斯克认为,粉丝对“粉都客体”充满了再造和改写的欲望,而且“粉丝生产力并不只局限于新的文本生产,它还参与到原始文本的建构当中,从而将商业化的叙事或表演转化为大众文化”。
正如《创造 101》所提出的口号:“全民制作人”,粉丝已经夺取了生产的权利,并变身成为生产者和创作者。
一方面,粉丝们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社交平台对偶像的生产提出要求和建议,同时在社群中展开与偶像相关的审美讨论。
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利用便捷的编辑制作软件生产出便于广泛传播的与偶像相关的视频、海报和表情包等。
同时,粉丝们又利用社群积极组织参与到与偶像相关的文化活动中,例如对偶像演唱会、生日会的应援。
网址:养成系造星的“饭圈”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粉丝文化的变体 https://mxgxt.com/news/view/146657
相关内容
在“养成”系偶像模式下,“饭圈”文化制度逐渐完善、职业化粉丝文化与饭圈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饭圈文化”影响下粉丝群体的网络民族志研究——以朱一龙粉丝群体为例
以“00后”为主的粉丝群体,低龄化的饭圈
粉丝文化流变:媒介变迁背景下中国粉丝的成长简史
粉丝文化何以从自娱自乐变为饭圈乱象?
私生饭:粉丝文化的畸变
饭圈是什么?粉丝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学者晏青:体育饭圈乱象不一定是饭圈本身的问题
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