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丑闻频曝,公众不能止于恶搞

发布时间:2025-05-26 13:30

明星丑闻频曝,公众不能止于恶搞

2014年06月30日 14:07   来源:荆楚网   

  陈某某被抓,网友哗然,看起来那么老实本分的宁财神,居然也吸毒,演艺圈果然是个大染缸。有人后知后觉,“难怪他录节目时总睡觉”;有人黑色幽默,“演员黄海波进去了,歌手李代沫进去了,导演张元进去了,编剧宁财神也进去了,这是要拍《监狱风云》吗?”甚至以他们的照片拼接了一张“电影海报”。(6月27日 中国新闻网)

  最近娱乐圈的确不太平静,除了以往明星的八卦新闻被媒体炒作外,不少明星却在以身试法,或吸毒,或嫖娼,这些事件都成为娱乐圈的大事,引发了不小的社会震动。娱乐圈有点新闻猛料,公众也都可以理解,毕竟因为圈子发展需要。但对于明星违法乱纪的行为,公众还是难以接受的。

  因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和技术的发展,明星逐渐成为公众人物中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群体,对社会,尤其是自身的粉丝团体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因此,作为公众人物,就应该顾及公众形象,用于承担自身的社会责任,给社会做好表率,用正能量去影响和感染身边的人。这是公众和社会对明星人物的心里期盼和道德要求。

  但近年来,娱乐圈丑闻不断曝出,明星每每被抓都悔恨不已,希望改过自新求给机会,却仍接连不断。这直接挑战了公众的底线,你可以有爱情绯闻,可以有“胡说八道”,但不允许做违法乱纪之事。因此,在丑闻曝出后,公众和媒体高度关注,并给予批评是合情合理的。偶像做了不光彩的事,自己也很难受。

  但对于公众来说,明星犯事之后,不能止步于嘲笑、恶搞他们。 编剧宁财神被抓之后,恶搞《监狱风云》电影海报,除了搞笑、无厘头,显然意义不大。

  对于明星犯事,公众要冷静理性。明星不是神,他们也是人。甚至因为工作属性的原因,部分明星的文化素养、道德意识和法律常识难及我们普通公众,少数明星更是仗着公众人物的身份,肆意妄为。因此,明星群体内曝出丑闻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其丑闻曝出后,相关媒体和公众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报道和看待,不能虚假宣传或继续炒作,甚至牵涉其家人和朋友。在帮助其改过自新,重回正道的同时,对于其违法乱纪行为的根源,要认真分析,纠结是个人约束不强、意志薄弱,还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同时,也要自我反思,自身在这些方面是否存在问题或不良倾向。或许这比单纯地恶搞明星丑闻,要更有意义。

(责任编辑:张无)

分享到:

中经评论|  中经天天评|  网言众议|  经点热评|  理论前沿|  声音|  经济学人|  经济眼|  观察家|  专题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明星丑闻频曝,公众不能止于恶搞 https://mxgxt.com/news/view/1420713

相关内容

娱评:娱乐圈频曝丑闻 公众不再轻易让明星忽悠
明星丑闻频发:道德教育与行业监管的反思
明星丑闻曝光后,不爽的剧组、广告商只能认栽吗?
娱乐圈丑闻不断曝光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恶搞短视频研究
“人气飙升却丑闻缠身”的明星,黄晓明不算啥,却被图5恶心到了
娱乐八卦,禁止!明星绯闻,禁止!低俗恶俗,禁止!
评娱乐丑闻频出:娱乐生态需明星自律也需公众参与
关于明星的丑闻(明星的丑陋)
娱乐圈真实黑料大揭秘:某明星丑闻曝光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