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粉丝”的组织形态和组织传播行为由哪些因素影响?

发布时间:2024-12-10 17:19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粉丝”的形态和行为相应地发生变化。以 2005 年的《超级女声》为起点,粉丝群体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

01

组建粉丝应援会,积极参与偶像应援,帮助偶像获得更多的曝光率,由粉丝自发形成的粉丝社群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饭圈”组织,“饭圈”文化由此盛行。

有研究人员旨在探讨有别于传统粉丝形态的新形态——“饭圈”的组织形态及其组织传播行为。

在对己有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充分结合社会学、传播学等相关知识,通过访谈和深入观察得出现象背后存在的原因和传播机制。

研究表明“饭圈粉丝”依托于互联网对偶像明星的崇拜同传统意义上的“迷”群体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差异,研究者从形态、主动性、生产环节以及媒介形象等维度进行考量。

得出饭圈粉丝他们不仅是某一特定偶像明星的崇拜者,更具有养成偶像的共同目标,行动具有组织性、纪律性、规范化的社会组织,其形成的文化具有高卷入度、高区隔性及高生产性的特征。

由饭圈粉丝组成的饭圈组织体系也具有组织内部分工明确、运作模式自治化和等级化、组织内成员资格变动常态化等等特征。

其内部具有多元的信息传播途径,已然成为了一个结构完整,成员分类精细,分工明确,传播形式多样,功能强大,主动性强的组织。

与此同时,我们应警惕饭圈的严密组织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诸如由洗脑式传播带来的偶像符号异化现象,盲目偶像崇拜及应援、“自我的迷失”等青少年问题亟待正确引导。

02

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逐渐成为当代人类高度依赖的精神空间,在此背景下,粉丝文化逐渐在我国获得了生长的新土壤。

以2005年的《超级女声》为起点,粉丝群体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进入大众视野,组建粉丝应援会,积极参与偶像应援,帮助偶像获得更多的曝光率。

由粉丝自发形成的粉丝社群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专业化的“饭圈”组织,“饭圈”文化开始形成。

尤其伴随各类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盛行,作为粉丝形态的“饭圈”更进一步地进入大众视野,“饭圈”的社会行动力和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令人担忧的是,饭圈的严密的组织性,强大的传播动员以及行动力恐会引起未成年人价值观扭曲、娱乐宗教化等社会风险。

从最新的进展情况来看,饭圈行为已经不再简单地局限于对偶像的崇拜和应援领域,在政治领域、公益领域等诸多社会领域上也展现出积极影响力。

饭圈文化作为亚文化代表,与主流文化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凝聚力的提高。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饭圈女孩又化身为“公益女孩”。

由来自内地、港台以及海外的多家粉丝组织临时集结的“666 联盟”当某地各大医院相继发出物资救助公告时,相应物资已经在各家饭圈女孩的统筹下陆续送达前线,成为最高效的民间物资救援队之一。

虽然“666 联盟”来自不同的饭圈组织,但却在共同的公益目标下,坚持公开透明和自我管理的原则,明确分工,各自认领自己擅长的领域,无不让人对饭圈组织的执行力刮目相看。

03

鉴于饭圈日渐强大的社会影响,研究人员在传播学的框架下,以饭圈的组织构成及组织传播机制为切入点。

选取了一些饭圈粉丝为研究对象,采取深度访谈、文献梳理、网络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对饭圈组织的传播活动展开其展开现象分析与学理阐释。

研究意义

从学术角度来看,从组织视阈下对于粉丝组织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这项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该方面理论上的模糊与空白。

首先,学者将针对目前饭圈组织定义不清的问题,对粉丝形态的变迁进行梳理,重新定义粉丝组织,这将对粉丝文化的主体研究进行扩展。

其次,学者还归纳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差异性,完善了粉丝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

从实践角度来看,粉丝组织在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方面都有较大的行动力,粉丝组织不仅能自主生产有质量的内容。

而且还能为这些内容提供良好的传播渠道, 获得较高的传播效率,甚至一些粉丝组织突破自身界限,对社会其他方面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粉丝文化研究

对于粉丝文化的研究,西方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的。

粉丝文化的兴起与大众文化研究方式的转型有着密切关系,20世纪70年代,文化研究发生了 “葛兰西转向”,这个转向的结果之一,则是引起了对马克思主义,包括生产主义、阶级本质主义的反思。

随着文化研究的转型,大众文化的研究中心逐渐开始从生产转移到消费,从文本转移到受众。

粉丝文化就是在这样对消费者及其超高的消费技术的欢呼声中登场。在此转向下,粉丝研究兴盛蓬勃。

04

关于粉丝文化,学界主要存在两种经典理解理论:

第一种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与早期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的收编/抵抗理论,这一理论将受众研究的难题界定为受众成员是否通过参与媒介活动而被主导意识形态收编或对这种收编进行抵抗。

尽管粉丝社群表面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其最终仍是作为维持或对抗文化工业霸权的工具,过多重视“生产”而轻视“消费”存在的地位。

第二种理论是以霍尔、约翰·费斯克 为代表的奇观/表演理论,该理论是对受众性质以及受众经验中所出现的一些变化的回应。

这一认知则认为面对商业资本 以及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介入,粉丝不是盲目、被动接受的个体,而是对大众文化中各种力量博弈有着清醒认识、有自主理性思维能力的个体。

霍尔曾提出的“受众解读模式”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所提倡的消极受众理论,该模式突出了受众对于媒介内容所持有的抵制态度。

约翰·费斯克同样也突出了受众的主体地位,强调大众消费者的能动性。

在探寻“迷”一词的起源时,卡维奇追溯至300多年前,迷其实是“狂热的”一词的简称,在17世纪晚期用来称呼那些 狂热的棒球爱好者。

之后亨利·詹金斯在《文本盗猎者》中指出,迷是“狂热 的介入球类、商业或娱乐活动,迷恋、仰慕或崇拜影视歌星或运动明星的人。”学界对于“迷”的定义通常从其行为入手。

例如约翰·费斯克认为,“迷”是“过度的读者”,“迷”对于文本的投入是主动的、热烈的、参与式的。

麦圭尔指出,“迷”总是大量甚至过量地关注吸引他们的事物,并且还经常表现出对其他迷的强烈认同感,甚至一些“迷”还会有一些附加的行为模式,在衣着、言谈、对其他媒介的使用和消费等等方面也会有所表现。

亨利·詹金斯则在德赛都“盗猎 者”的模式上提出粉丝的独特之处并不仅在于他们作为文本盗猎者的身份,而是在于他们将“盗猎”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形式。

并指出粉丝阅读是一个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阐释经过在与其他读者的不断讨论中,文本不断被塑造和巩固,这些讨论拓展了文本的经验,并使其超越了初始的消费。

网址:“饭圈粉丝”的组织形态和组织传播行为由哪些因素影响? https://mxgxt.com/news/view/129302

相关内容

从“追星族”到“饭圈”——我国粉丝组织的“变”与“不变”
粉丝文化与饭圈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饭圈文化”影响下粉丝群体的网络民族志研究——以朱一龙粉丝群体为例
组织形象定位.PPT
粉丝俱乐部,艺人利益捍卫组织
主播粉丝“饭圈化”乱象:分工明确渐变味,行为多次引争议
饭圈文化的定义和表现有哪些
邪教组织为何频现明星“魅影”
饭圈是什么?粉丝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厘清饭圈粉丝行为的边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