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4-12-10 16:16

在春节,看着各种旧民俗与新风尚的融合与冲突,从一本上世纪40年代的乡村社会调查,看更加古老也更加真实的中国。

一场西南边陲的乡村调查

《祖荫下:传统中国的亲属关系、人格和社会流动》是华裔人类学家许烺光在上世纪40年代写的一部关于中国乡村的人类学著作。

当时民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风潮比较喜欢进行乡野调查,那也是一个名师大家辈出的时代。同时很多国外的机构怀着各种各样或好奇或叵测的出发点来资助学者进行相关研究。

我们更加熟悉的一本这个阶段的作品应该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但这本许烺光先生的作品,似乎探讨得更多更广泛。而他选择的乡野调查的地方也比较特别:西南边陲的一个乡村。这里既远离中枢,受到边境文化的影响,但也存在着强大的文化惯性和向心力。

图片图源:thanhhoa tran,Pexels

现在的冲突,可能是曾经的纽带

在许多方面,传统中国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结构都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而《祖荫下:传统中国的亲属关系、人格和社会流动》这部著作就深入探讨了传统中国社会中的亲属关系、道德观念以及社会流动等诸多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中国社会的大门。

我们现在有时候提倡学习古典文化,有时候又批判所谓的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有的时候我们讲自信,有的时候又觉得是传统文化束缚了我们的思维。但是对于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传统中国的社会运作方式,其实我们是没有一个直观认知的。很多时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亲属

亲属关系是所有人都无法脱离的第一层社会关系。在书里,许烺光先生先对当地的古代文献、历史资料的研究,揭示了传统中国家庭中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以及家族关系等多种亲属关系里文化扮演的角色。

许烺光认为,这些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个人的身份地位,也决定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比如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弟弟对哥哥的敬重以及妻子对丈夫的顺从等,都是传统中国家庭中的基本伦理原则。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互相支持,也反映了家庭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

其中有的史料非常有意思。我这里记录下这些内容,不是提倡这些所谓的社会逻辑关系;而是我们需要知道,无论中国的表面情况如何变化,在传统文化的纽带里,总有一些脉络是一直没有改变的。

人格

而正是这种文化潜意识里的社会关系和运行逻辑一直在塑造和影响这个文化环境下的人格。比如在前边说的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个文化和社会逻辑里,首先提出的是一种约束和权利义务的宣称。

再比如现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的祭祖、拜神、春节过年要给家中长辈拜年。其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中关于“租荫”逻辑的延续。即前人通过努力让后人获得了更好的生活,而后人通过遵守一系列的社会和道德准则,获得继承和发扬这一家族事业的合理性。这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逻辑体系。

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实际上是完全超乎我们感知和想象的。

权威、竞争和安全阀

前边所提到的传统社会逻辑中的“服从”,其实是一种权威性的体现。在传统文化中处处体现着权威性的存在。而这也一直被现代人和一些批评者诟病。

但我看了很多,实际上很多人的批评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为如果说“权威与服从”是传统文化逻辑中的明线,那么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另一条暗线就是:“竞争”。

对,近代以来被人们认为是西方文化特质里的“竞争精神”,实际上我们的文化暗线里也有。这不是空穴来风或者瞎说,是无论在史书里还是《乡土中国》、抑或是《祖荫下》中都实实在在存在的。

比如书里第十章中“竞争与权威”里就这么写的:

父子一体模式并不反对竞争,而是鼓励竞争。因为每个个体都可以通过个人成就增添与发扬祖先权威。竞争的动力不仅存身于对财富的占有,还体现在讲究仪式、光宗耀祖、展现社会认可的美德和权力,以及通常意义上获得成功的各种方式之中。竞争不仅发生在不同宗族之间、同宗族的不同世系之间,也发生在同世系的不同家庭之间、家庭内的不同成员之间。

另外我还有个细节可以分享一下。比如存在很多家庭宗祠里的这种牌位:

图片

注意到这里边除了一些比较好理解的内容之外,还有“”和“”这两个我们不知道直接含义的表达。

其实这来自于上周的祭祀制度。在商周制度下,几乎所有的家族祭祀和重大场合,家人要分成“昭”和“穆”两组,其中爷孙为昭,子为穆。

也就是说,在传统文化里,天然地把隔代因为父子竞争关系的人放在了一组。

所以我们认为的所谓“隔代亲”除了真的隔代亲之外,是有更深层次的、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文化传承逻辑的。

而许烺光也提出了一个自己的解释“安全阀”,就是在每个文化现象的背后,总有另外一种文化制度的存在,是作为“安全阀”的存在,来防止一个倾向走到极端的。

是缩影,也是镜子。

除了上边这些内容,这本书里还记录了一些比如婚丧嫁娶、宗族事务和道德准则、社会流动性的一些讨论。

总之,许烺光先生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个一个传统社会的缩影。而这个缩影,也是镜子。

我们现在的所谓民俗、传统、发扬、摒弃,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来自于那个古老文化的延续与变迁。

如果你去到中国广大的、还没有完全城市化的农村,你就知道可能这里才是真正的中国。那个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的,古老的农业国。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之强大、影响之深入,是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清晰地感知到的,因为它从你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已经存在与你的世界里了。不是说传统文化都是好的,可是如果要摒弃批判,就需要知道它完整的样子。否则就是用一个可笑的谬误去掩盖一个错误的认知。

而这些研究里,和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之间的差异,可能恰恰才是这个文化能延续而不断绝的核心原因。

网址:读书笔记 https://mxgxt.com/news/view/128407

相关内容

体育明星的成长之路与读书笔记的启示探索
金庸译文新书首发:读懂大师的“另一支笔”
读书五问丨新华深读
《管中窥书》:弄堂里的读书岁月
要收藏先读书,首届“收藏读书节”在沪开幕
京报读书
“读书+露营+野餐+家庭读书会”,宝图年度荐读图书展精彩亮相
新野:世界读书日 共享读书乐
读书 | 如何“阅读”日本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
江南温故 | 闲读书,忙读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