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低龄化现象舆情观察:净化“偶像产业”网络环境迫在眉睫

发布时间:2024-12-10 11:11

舆情背景

近年来,娱乐资本将“造星运动”在市场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并且,过度关注娱乐偶像,逐梦演艺圈,开始成为了青少年观众逃避现实生活的方式,中国的“饭圈”也变成了“造星运动”。这样,已经不是在娱乐,而是被娱乐给娱乐了。

与此同时,偶像低龄化,使得粉丝群体年龄也逐步呈现低龄化。2021年8月24日,昙花一现的“天府少年团”,就是偶像低龄化儿童被沦为“商品”与“展品”的现实案例。

这个平均年龄仅8岁的低龄偶像团体昙花一现的背后,净化“偶像产业”网络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舆情简述

8月20日,偶像组合“panda boys天府少年团”在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出道并发布首支单曲MV《出发》。据悉,这支“天府少年团”平均年龄仅8岁。而在正式出道发布会之前,亚洲星空娱乐就已经在网络上更新“天府少年团”训练日常及“小团综”,“偶像养成”意味十分明显。

但是,隆重的“出道发布会”并没有让这个低龄偶像团体一炮而红,却引来巨大争议,不少网友对低龄偶像的出道表示担忧。8月21日,该少年团所属经纪公司发文回应质疑,强调公司不是把孩子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在孵化具有时代意义的新一代少年榜样。

8月24日凌晨,天府少年团改名“熊猫少儿艺术团Panda Boys”,经纪公司强调:“不做饭圈文化,没有资本运作。”当天晚上,经纪公司再次发文,宣布即日起解散“天府少年团”(熊猫少儿艺术团Panda Boys),并认真妥善处理后续工作:“感谢社会各界及网友的监督批评。”

舆情观察

1、舆情波浪式前行长尾效应突出

“天府少年团”首次亮相,便因平均年龄仅8岁,迅速引爆微博等社交平台,组合成员因年龄问题受到网友的吐槽和质疑外,选秀和直播节目明星艺人逐渐低龄化也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以8月20日至8月28日为舆情监测周期,以偶像组合“天府少年团”为关键词进行舆情监测,该舆情走势出现多个高点。第一个高点在8月21日,可谓“天府少年团”出道就成为舆论热议的对象。该舆情迅速攀升,主要原因,是在网络上引起巨大的争议。微博话题“#天府少年团出道#”在8月21日其阅读量就超过400万,引起上万网民对此留言评论。

经纪公司称,“用少年们独特的视角以及特有的方式,向观众及同龄人传播中华文化瑰宝”,并不被网民认可。网民们反而认为:“畸形的造星运动,成了收割韭菜的捞金产业。原本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和娱乐需求的精神食粮,正在散发着强烈的毒性。太可怕了!”

8月23日,该舆情出现第二个高点。以央视网为代表的权威媒体发表评论,再次将舆论推高。评论认为:“造星”游戏内卷到小学生,实在荒诞。大张旗鼓打着“养成系”名号忽悠未成年人逐梦演艺圈,到底是傻还是想钱想疯了?

8月24日,该舆情出现第三个高点。“天府少年团”经纪公司先是回应“是在孵化具有时代意义的新一代少年榜样”,但并不被舆论接受。经纪公司再次回应称,不做饭圈文化,没有资本运作。但在舆论几乎“一边倒”的声讨下,24日晚间,经纪公司不得不发表声明,宣布解散“天府少年团”。短短四天时间,舆情多轮波动,其中24日的舆情信息量超过第一个和第二个高点。

舆情短时间内连续出现多个高点,使网民的情感倾向呈现胶着态势。舆情在24日逐渐下落后,网民对偶像低龄化的造星运动讨论热度不减,形成舆情的长尾效应。

以24日舆情高点为例,当日舆情信息量在全网新增超过13000篇,在渠道分布上,微博占比超过80%,其次是客户端、微信和网络媒体。网民的情感倾向分布上,正面情感占比48%,负面情感占比16%,中性情感占比36%。对这个平均年龄仅为8岁的偶像团体组合,超过57%的网友对此不理解,不支持;另有超过20%网友呼吁有关部门对“造星”运动要加强监管,认为如此小年龄的孩子应该在学校上学,学习文化知识;超过30%的网友认为,家长对此也负有一定责任,应该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

2、偶像低龄化现象值得多方反思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近年来,身心皆未成熟、年龄低幼的孩子们,却越来越被资本关注,“养成系偶像”也正在逐渐成为偶像经济中的流行趋势,资本更是期待能够在这场经济浪潮中分一杯羹,偶像养成类综艺节目也是层出不穷。

为何“养成系偶像”频频获得资本的青睐?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统计,我国未成年网民参加粉丝应援的比例达到8%,其中小学生、初中生群体是主要参与者。

2021年5月,一项面向青少年开展的追星调查显示,73.4%的受访青少年称粉丝团会道德绑架,强迫粉丝“氪金”;63%的受访青少年反感粉丝团互相谩骂、攻击;52.8%的受访青少年每月用于追星的花费在100元以上;仅24.4%的受访青少年从不在追星上花钱;另外,还有20.7%的受访青少年表示,父母对此了解并支持。可以看出,粉丝群体呈现的低龄化趋势,以偶像低龄化为代表的畸形饭圈文化,正在误导着年幼粉丝,让他们无从收获积极向上的榜样力量,成为利益“怪圈”的牺牲品。

资本看中的是偶像年龄小、出道早、个人特征明显,进步空间大,每一次的进步都会给粉丝带来莫大的满足,伴随一种类似于“带娃”的心情,满足了大众内心对偶像从小到大生活的猎奇心理,还大大提升了粉丝的参与感和成就感,由此低龄偶像的粉丝规模逐渐扩大,粉丝忠诚度逐渐夯实,市场影响力和价值与日剧增。

而一些家长,也希望孩子全面发展,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认为通过才艺获取关注,也是成功的一种方式。再加上大多数未成年人自控力薄弱,从小受到电视媒介下明星瞩目的影响,在成名虚荣心理下,“明星梦”的刺激很容易造成盲目跟风和过激的行为。为了与偶像互动来满足自己精神愉悦的需求,线上为粉丝轮博、打榜、控评等聚集流量,线下为粉丝接机、应援打call,充钱买粉,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最终让娱乐公司坐收渔翁之利。

因此,针对偶像低龄化这一现象,值得各方惊醒和反思。既要监管部门拿出果断强硬监管措施,刹住利用偶像经济无底线敛财的歪风邪气,家长也要避免拔苗助长选择理性教育方式。同时,针对未成年人学业和价值观教育上的漏洞,需要教育机构乃至社会层面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控制。

当今社会媒介文化的变化发展与社会转型升级的碰撞,为娱乐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提供了基础。在此过程中,粉丝社群和饭圈文化为媒介“养成”偶像低龄化,提供了市场便利。如何引导和传播文化的力量?大众媒介究竟应该为受众提供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到底什么样的榜样力量和审美标准是可追溯的?这些问题值得多方反思。

3、主流媒体发挥了良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天府少年团”8月20日宣布出道,消息发布之后,确实“红了”,8月24日宣布解散。以百度为例,24日在百度热搜榜最高排行第7,最高热度4354402,平均热度4354402。

从出道到解散仅仅4天时间,这个史上年龄最小男团和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男团快速解散的背后,是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的反复施压。

在“天府少年团”宣布出道之后,先后有《半月谈》《南都周刊》及央广网、光明网、东方网、荆楚网等先后发声质疑。

央广网评论认为:畸形粉丝文化背后,是资本的操控。以偶像低龄化为代表的畸形饭圈文化,误导着年幼粉丝,让他们无从收获积极向上的榜样力量,成为利益“怪圈”的牺牲品。

《半月谈》评论认为:偶像养成产业的发展,绝不能以牺牲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为代价。过分追逐低龄化的偶像养成产业,该管管了!

东方时评认为:“天府少年团”出道四天,便即解散。出道,让人惊诧。解散,让人庆幸。惊诧于赚钱的冲动,可以突破常识,不顾法规,将造星操作用到孩子身上。庆幸于人们的理智良知,网络的自净能力,没让这一操作得逞。

正是因为主流媒体对这一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进行批评,很好发挥了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广大网友也通过网络媒体对偶像低龄化产业的舆论价值导向提出了质疑,在各种舆论的反复压力下,“天府少年团”从出道到解散仅仅存在了4天时间,从中也折射出网民对养成系偶像的态度已经回归理性。

舆情短评

当下娱乐市场,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被边包装边训练边曝光,被当成“偶像”来养,他们稚嫩的脸上涂着厚厚的妆容,在舞台上表现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与老到,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漏网之鱼”。

他们究竟有哪些出众的地方让众人来追捧?

近日,平均年龄仅8岁的“男团”组合“天府少年团”被舆论聚焦,好在在舆论的压力下,这个出道仅4天的“男团”组合就被“团灭”。但是,其背后资本的力量被暴露无遗。

原来,这个平均年龄仅8岁的“男团”组合其实是被包装的“商品”。

商品的出现是为了满足消费的欲望,对于饭圈粉丝来说,偶像文化就是他们消费的引路人。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可以在每一个环节赚取利益。这些还没有“认全字”就开始“认钱”的孩子们,只会逐渐沦为资本的工具,金色的童年一旦变成金子的童年,只会将错误的价值观念传递给社会,误导三观还未发展成熟的青少年。

这样的成团出道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社会,都是一种伤害,该读书的年龄里,只有好好上学读书,才是正道。(新闻来源:央广网、人民网等)(记者马付才)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编辑:李 俊

审核:田 雄

网址:偶像低龄化现象舆情观察:净化“偶像产业”网络环境迫在眉睫 https://mxgxt.com/news/view/123102

相关内容

【观察】饭圈文化与偶像工业
高寒凝:虚拟化的亲密关系——网络时代的偶像工业与偶像粉丝文化
肖战现象:娱乐圈的喧嚣与反思——偶像文化之殇
饭圈乱象整治,不良粉丝文化乱象网络舆情传播分析
中学生应援偶像不惜一掷千金!“饭圈”粉丝群体呈低龄化趋势
新媒体时代偶像明星粉丝的网络社群文化研究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龙江职业技术学校. 浅谈偶像心理现象和偶像的力量
深度观察| 聚焦饭圈文化,看粉丝与偶像间如何相爱相伴?
偶像明星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