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流量明星“迷群”这一群体在媒介建构中起到的作用?
流量明星是近三年来娱乐圈才出现的新名词,其“迷群”人数在几年内迅速增加。
由于流量明星“迷群”的飞速发展壮大,在丰富了粉丝亚文化的同时,也引发、催生了许多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
01
流量明星是互联网时代粉丝经济的产物
由于“流量明星”一词出现时间较短,学术界并没有对其有一个明确的定义。要想进行群体研究,就必须先进行群体所属界定,因此将流量明星和已经有明确定义的明星相区分尤为重要。
追溯明星的起源,我们发现明星最早被用于电影行业,因此早期的明星主要指的是电影明星。
随着文化和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走入千家万户,明星一词的内涵领域扩大了,明星开始不仅仅指代电影明星,只要是出现在其他媒介中被受众所认识的知名人物都可以算得上是广义的明星,如歌手、运动员、明星企业家等等。
其次明星不仅是实体的人,还可以是虚拟形象,例如日本虚拟歌手 “初音未来”,迪士尼动画主人公“艾莎公主”等。这些虚拟人物和真人一样受到众多粉丝的喜爱,拓宽了明星的内涵。
由于现阶段明星的内涵多种多样,暂无明确的界定,为了防止概念混乱,我们需要对研究的“明星”做一个界定。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网站的访问量和网页的浏览量也是基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量与频率来计算的。既然拥有相同性,网络上传输的数据量和水也可以形成一种类比的关系,所以这也是流量的另一种隐喻。
虽然含义不尽相同,但依旧能够看出,流量一词表示一种程度。随着多媒体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流量一词也进入文化娱乐产业,“流量明星”“流量艺人”等词在报道中随处可见。
02
社交媒体成就流量明星
“迷群”群体的形成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通常出于具有共同目的的个人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个群体。每个群体的目标不同、特征不同,也导致群体规模的不同与变化。
到底什么是流量明星,什么明星才能算做流量明星,流量明星“迷群”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这对于梳理明星“迷群”的发展和现象对深层次剖析“迷群”有着重要意义。
我们试着分析流量明星“迷群”的媒介建构,在传播学领域,“建构”一词往往与“媒介”“媒体”“新闻”等联系在一起,“建构”多是以媒介为主体的行为,指的是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基于新闻立场、价值标准以及现实因素,对一系列事实进行选择和取舍的过程与呈现结果。
有相关学者进行了实证考察,他将某一时期社会上发生的犯罪案件和当期电视播出的节目进行对比,以探究电视播出的内容是否会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
结果表明,大众媒介提供的“象征性现实”对受众的认识和理解有着巨大影响。由 “拟态环境”引出的媒介建构相关理论,则是在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提出的如“知沟理论”“议程设置”“涵化理论”等,因此它们都属于媒介建构的范畴。
03
媒介建构近年来成为研究的新兴命题,有学者基于媒介建构的理论视角,探讨在媒介建构过程中社会权力的运作关系。
有学者认为媒介建构现实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虚拟现实、社会现实和个体感知的虚拟现实,而权力体现在媒介建构现实与社会建构现实的认知关系上。
有学者基于媒介治理的角度,探讨如何对国家形象的认同进行建构,并得出建构“真对话”空间;引入城市、经济治理路径的结论。
我们基于身份建构的角度,探讨专家与媒体的关系,最终在传播效果中实现知识分子身份的建构 。
媒介建构既包括建构的过程,也包括建构的事实。在这其中,大量学者把媒介形象看作媒介建构的内容。
媒介形象是作为流量明星“迷群”媒介建构的直观体现,基于媒介形象的角度,我们就英国大选展开电视对于政治人物形象传播的效果研究,他们发现虽然选民在短时间内并没有受到很大影响,但是依旧存在小幅度的改变。
在西方传播学界,媒介形象早期被用于研究政治领域,如上文提到的大选期间参选政治人物在广播、电视媒介中的形象分析与塑造,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经验学派,比较注重实证考察。
从批判角度来研究的则有美国学者在文献中对发生在20 世纪60年代学生争取民主运动的报道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媒体更像是一面哈哈镜,变窄加宽、延长和缩短,扭曲和忽略了早已存在的事物”。
同样一些学者从符号学领域对媒介形象进行研究,他们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了媒介形象中所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认为“各种符号被组织到各种语言中,并且正是各种普通语言的存在使我们能将我们的诸思想翻译为语词、 声音或形象,然后以一种语言的方式加以操作,用它们向别人们表达诸意义并传达诸思想”。
为媒介形象研究增加了符号学的新思路。媒介形象还被放在社会学领域进行研究,尤其是对特定人群的媒介形象研究。
学者们通过这些研究得出了不同群体形象的构建受到了不同媒介的影响,时代因素也是媒介建构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关于媒介形象的研究主要还是偏向于政治、社会学等领域,视角也主要在于社会阶级与社会冲突。
04
在我国已有的媒介形象研究中,早期的媒介形象研究比较混乱,很多研究者把企业、品牌的形象研究套入大众传播媒介的研究领域 ,把媒介形象用于为经营服务,从角度上看比较单一,并没有对媒介形象有正确的认识。
研究人员对媒介形象的本质及特性进行了阐述,为媒介形象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国内学者从界定以及定义到媒介如何进行形象构建等几个方面对媒介形象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可视作国内媒介形象研究的经典之作。
基于角色认同角度的研究综述
“认同”一词源于idem,在拉丁文中是“同著者的”“同上”的意思。认同或同一性涵盖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在研究对象上分为个体认同与群体认同。
有关认同的起源,学界普遍认为其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对自我同一性的研究。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一种自信,是因为自我的看法与他人对自我的看法产生了一致性而产生的。
个体在群体和社会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个体的角色,个体在社会中拥有了多少个位置,也就相对应的拥有多少个角色。
总的来说就是个体在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的过程中,用的不再是“自我”,而是与所处环境相符合的角色,“我”指的是一个个角色所组成的组合。
05
角色的内在动力
个体和所处环境之间互动的结果导致了角色认同。个体对于角色,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完全理解认同的,个体在最初只是通过经验对所属角色有一个初步的参考,而个体所处的环境才是角色认同的主要影响因素。
个体在互动前就已经对角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和认同,个体一旦位于某个社会位置,就会立刻获得相对应的角色。由于认同的英文为identity,国内有学者将角色认同等同于身份认同。
由于新媒介技术对文化产生的冲击,一些学者开始聚焦网络媒体影响下的身份认同,他们认为,网络的碎片化、动态化和符号化与青年成长阶段的特征相吻合,从而会导致青年网络使用者的身份认同危机。
随着迷文化在国内的研究发展,对“迷群”的身份认同研究也在群体身份认同研究中占有一定比例。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得出角色认同是两个过程,通过自我和群体、社会的互动,我们可以得出角色认同是一个社会过程;通过个体的自我感知、情感和行为的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角色认同也是一个心理过程。
网址:如何理解流量明星“迷群”这一群体在媒介建构中起到的作用? https://mxgxt.com/news/view/108494
相关内容
互联网造星时代,流量明星如何构建“人设”?新媒体高度的开放性参与,网民在明星形象建构中成为推动者
替美国人反思:主流媒体和明星党为何如此严重地脱离群众
明星粉丝互动交流群:打造追星新体验
明星社交媒体之争:传统明星VS流量明星
偶像明星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
偶像明星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蔡徐坤为例
社交媒体知识协作网络中的明星效应和经纪人效应*——来自Wikipedia社交媒体的发现
新媒体时代偶像明星粉丝的网络社群文化研究
观点|流量明星+粉丝经济的市场怪圈,是如何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