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饭圈文化衍生出的其他圈层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网络交往现状
近几年,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两大群体间的冲突事件时有发生。
同时,艺人粉丝涌入网游成为新玩家的现象也频频出现,不少用户同时拥有艺人粉丝与网络游戏玩家的双重身份。两大群体间的对抗和融合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
01
研究发现,网游玩家同艺人粉丝的网络互动的确存在,双方参与率都较高。二者之间存在较强联系,立场和认知并不顽固,互动空间较大。
互动类型由双方共同决定,对抗则是由双方的不恰当行为引起的,非对抗性互动离不开多方积极行动。
因此,两大群体间的互动呈现出对抗与非对抗并存的特点。
群体间互动的生成与发展,既受社交和智媒时代的传播逻辑影响,又与主体的同构性有关,还是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冲突与妥协的缩影。
在群体互动过程中,群体认同被不断建构和强化,并反作用于互动本身。
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之间会相互影响和渗透,既有对抗又有融合,二者在对抗与融合中实现共生。
互联网是“饭圈”活动的重要阵地。通过互联网进行粉丝应援成为未成年网民一种新的网上社交与休闲娱乐活动。
但背后隐藏着一定风险。“饭圈”中,成员低龄化趋势明显,青年人的价值观正在遭受不良“饭圈”文化的侵袭。
互联网也是网游玩家聚集的主要空间。网游玩家规模大,成为网络交往中的重要主体。
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同处网络空间,近几年,交往日益频繁,不少用户拥有艺人粉丝与网游玩家的双重身份。
一方面,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之间对抗频发,如2020年的“227事件”中,肖战粉丝与剑网3玩家群体发生冲突。
另一方面,随着网游产业同明星艺人的合作增多,不少艺人树立起网游玩家人设,粉丝群体也随之涌入网络游戏,成为新的网游玩家。
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的交往对网络交往秩序产生了一定影响,在“227事件”中,网游玩家的发声使艺人粉丝陷入集体沉默,在互联网中掀起一场关于举报合理性的大讨论。
02
相关部门发文称,整治“饭圈”乱象,需要多方协力。网游玩家是否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回到学术研究角度,随着网络交往的日益深化,当代网络青年表现出“圈层化”的显著特征,在互联网这个全新的互动空间中,个体间的互动也摆脱了 “熟人社会”与时空的束缚。
不同圈层之间借助互联网进行互动,不时出现“出圈”的情况。
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之间的跨圈层交往成为值得关注的新现象,但在学术研究方面,尚且缺乏对双方之间互动的相关研究。
网游玩家同艺人粉丝之间的互动频繁多样,值得关注。因此,研究人员立足网游玩家角度,聚焦同艺人粉丝之间的互动,希望探讨互动是怎样生成、发展的,背后存在哪些原因等等,在此基础上归纳两类群体间的互动机制。
具体而言,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间的互动情况如何,具有哪些表现和特点;
(2)、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间的互动是如何生成和发展的,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3)、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之间的互动结果如何,造成了什么影响?
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如今的网络交往行为不断丰富,现有的学术研究中关于网络互动的研究,多集中于某一群体内部,如关注艺人粉丝群体的极化、粉丝社群的组织等。
缺少对不同社群尤其是亚文化社群间网络互动的研究,对于网游玩家和艺人粉丝之间互动的研究更是匮乏。
对于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之间关系的审视不足。研究人员通过对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之间互动的分析,有利于理解当前媒介环境下,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间的关系。
此外,借助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之间的互动,重新审视饭圈与其他社群的关系,以此映照出不同圈层间的网络交往情况,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网络交往的现状与趋势。
从现实意义上讲,整治“饭圈”乱象势在必行,需要多方协力。值得关注的是,其他圈层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饭圈化”现象。
研究者在还原网游玩家与艺人粉丝群体间互动的同时,试图找出引发冲突的原因,明确跨圈层网络交往的痛点。
在此基础上,面对“饭圈”乱象,以及已经外溢到其他圈层的“饭圈化”现象,思考如何进行正面引导,避免出现第二个“饭圈”,实现文明的网络交往,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03
国内对于网络互动的研究起步于2000年以后。有相关学者将网络互动定义为“在网上的交往方式”。
将网络互动分为网络自我互动、网络符号互动、网络人际互动三类。
并归纳了其特征:
互动方式的间接性与符号化或文本化;互动角色的虚拟性与匿名性;互动行为的直接性与自主选择性;互动关系的平等性与自由感;互动的超时空性与开放性互动的弱规范性与弱社会性;互动动机多样化与情感性。
网络互动是对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继承与发展,打破了单向传播模式,也打破了互动双方“传播者”与“接收者”的界限。
有学者研究了网络互动的影响。从传播技术和社会互动的角度审视网络互动,指出网络互动会深刻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方向。
提出随着社交圈层结构的改变,个人的交流方式也会改变。
在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中,社交媒体基于用户关系节点的互动圈层传播模式,扩展了公共议题构建及舆论生成的时空。
交往分享机制提升了传播节点间的关系黏度。这种互动模式,不同于大众媒体的单向线性传播结构。
国外学者也注意到了网络互动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互动作为个人控制的实时直播媒体,可以随时干预信息生产和传播系统,这改变了舆论监督的框架,提高了信息流通的频率,也改变了社会交往的方式。
04
网络互动用户已经形成了一个基于关系的移动三维社交网络,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大众媒体的传播模式。
网络互动在巩固社会共识、动员社会治理和倡导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有不少学者分析了网络互动的动机。在互联网使用早期,网络互动的动机主要是信息搜集与娱乐消遣。
而在新媒体时代,参与网络互动主要是出于情感需要、社交需求和关系维护的需求。
近几年,不断有学者将目光投向网络互动中兴起的新群体和新类别,针对圈层间互动、网络亚文化圈层之间的互动开展研究。
一方面,人们进行着多途径的自我身份建构,强调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人们还在不同层面进行着群体身份建构,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
圈层间的线上互动是一种常态,因为圏层成员多数都具有“跨圈层”的特征,以此为纽带,信息在不同圈层之间进行流动便成为一种常态。
且圈层的核心价值观越被稀释和软化,它的观念越具有普世性,越能获得其他圈层的认可。
其他研究者则从网络族群的角度出发,指出具有共同情感和生活体验的网络族群,很容易在网上聚结在一起,交流和探讨他们的共同爱好和追求目标,并通过族群特征的强化取得社会的认可,以此证实族群力量的存在。
不难看出,针对网络互动的研究尽管起步晚,却成果丰硕。
随着互联网圈层的发展,学界逐渐关注到趣缘群体这类特殊的群体,着眼于圈层、族群等场域,探究网络交往行为。
对网络交往问题研究的维度、角度不断丰富,不仅试图定义和理解网络交往本身,还从多种角度分析网络交往的动因,探讨网络交往带来的影响等。
网址:以饭圈文化衍生出的其他圈层文化,也在逐渐影响着网络交往现状 https://mxgxt.com/news/view/1034708
相关内容
警惕资本裹挟下的“饭圈”文化对青年的影响斩饭圈文化“乱象”,塑网络文化新风尚
饭圈文化及其灰色地带
“饭圈”文化的引导与规约
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现状、特点及应对策略
饭圈文化名词介绍 饭圈文化是什么意思?
“饭圈”文化的 引导与规约
饭圈文化
论饭圈文化与社交媒体之间的联系.docx
什么叫饭圈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