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谁还在爱着手工琴?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每每May
6月初,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际音乐产业盛会之一的美国乐器展,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纳海姆会展中心举行。展会上,来自中国制琴师的作品备受关注。
琴行经营者珍妮弗·普赖斯表示,这次计划在展会上订购更多中国制造的吉他,中国手工吉他质量上乘,音色好,性价比也很高,一直是店里的畅销货。
如今,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乐器生产国,也是全球第二大乐器市场。但在流水线化、工厂化时代,手工琴作为一个分支鲜少获得关注。此次中国手工琴亮相美国乐器展,也让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国内手工制琴师,这一仅有百人规模的群体。
和所有产品一样,“手工”二字会带来高价值感,再加上音乐人、测评师的渲染,玩家普遍认为手工琴优于工厂琴,手工琴也因此与高端、昂贵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互联网带来了大量关于手工琴的教学视频,让很多爱好者入坑,对成为一名制琴师产生了兴趣。
但现在,还是不是手工琴的黄金时代呢?
手工琴的黄金时代?手工琴一般可以分为两类:手工琴品牌,以及独立制琴师。
前者如北美四大手工琴(Bourgeois、Huss&Dalton、Santa Cruz、Collings),后者如制琴师中的制琴师Ervin Somogyi、日本吉他制作的巅峰内田光広、我国的高君、董旭、高艺等一众独立制琴师。他们都在为市场不断输出优秀的手工吉他作品。
手工琴区别于工厂琴,主要针对客制化需求,最大的特点在于制琴师会针对不同木材的特性,有策略地进行不同设计。北美四大手工琴之一的Santa Cruz表示:“与生产线的做法相反,我们不在乎数量,更在乎细节。我们的目的是制造出独一无二、精益求精的乐器,能为他的拥有者带来一生的灵感和挑战。”
在经历了众多制琴师们的付出后,今天的制琴行业,相比于上世纪制琴行业刚兴起时,各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当前一代制琴师还需要自己DIY工具时,新一代制琴师们已经可以在专门服务于制琴师的商店中选购专业工具。
美国知名制琴师Dana Bourgeois曾在文章《What a Truly Amazing Time To Build Guitars》结尾,使用一连串的“lucky”描述当下这个环境, 称“我很幸运,这是一个吉他音乐和吉他本身都受到热爱的时代”。他在文中描述早年学习制琴的“痛苦”经历:没有职业制琴师的指导,所谓的制琴书籍漏洞百出,难以获得高品质的制琴材料……
各大音乐学院也陆续开设制琴专业,为有志于从事制琴行业的人们提供更为系统的知识。国内的星海音乐学院,就设有吉他制作专业,这也是我国唯一一所开办有吉他制作专业的本科院校。
通过互联网,现在的制琴师也可以随时获得最前沿的制琴资讯,从世界范围内购买到好材料,甚至还能够运用网络直接与国际制琴大师交流,更不用说各种各样的制琴书籍、教学视频等。
好的手工琴的确价格不菲,即使使用的不是名贵木材,由于制琴工序的复杂性,制琴师们制作一支琴往往需要数月的时间投入,市面上的手工琴价格也多在3万元左右,这个价格比起工厂制作的吉他来说可谓悬殊。
但现实是,单纯依靠制作和售卖手工琴,很难生活下去。手工琴动辄6位数的昂贵价格并没有给制琴师们带来实际的效益。不少制琴师选择另谋出路,寻求保障。
制琴师的窘境在国外也同样存在。曾经制作过单只价格超过10万美金的SJ-200吉他的美国传奇制琴师任·福格斯曾坦言:“我做了很多我买不起的乐器。”
转行的制琴师们在中国,制琴这个行当仍然是一个小众的行业,据统计全国以此为严肃职业的制琴师不过百位。作为制造业的一种,制琴的各种前期投入必不可少。这使得制琴师在入行初期基本属于为爱发电,更让人难过的是,真正能熬出头的制琴师少之又少。
制琴行业门槛极高。一名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制琴师表示,制琴是一件需要身、心、眼、手相互协调的事情,并不只是简单的木工,就像学绘画不止是要能分辨颜色。要成为一位制琴师,需要有好的音感,对音色能够细查,还需要有多年的积累。因此他在选择学徒时,首先考虑的不是木工基础,而是从长远来看是否有从业的潜力,即对声音的感知力。
他建议想要进入制琴师行业的年轻人们,可以用业余时间先自学和练习,而不要盲目进入,等确定自己真正喜欢这件事再考虑以此为职业。作为中国最早一批制琴师的郭玉龙老师表示,一个好的制琴师至少要做100支琴,才能够拥有对技艺上的控制能力,偶尔做一支好声音的吉他不难,难的是每一支都好听。
制琴师的日常往往是枯燥的,磨木头、锯木头、刨木头……大量重复的工作会磨灭一个人的热情,而一项工序的失误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制琴师们的工作是在一次次小崩溃中艰难推进。许多人在不知道且无自知的状态下进入,又在实践中经历一次次崩溃,最终在还未体验到制琴乐趣时便黯然离场。
一位有经验的制琴师,从挑选面板开始就已经在头脑中开始构想,想象吉他完成后的模样和声音,并在制作过程中持续通过拍,擦,敲等获得反馈,进行调整,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木料的声学潜力,达到弹奏时的和谐。
但手工琴高昂的价格常常会使人怯步,虽然国内的乐器市场在不断扩大,不过目前我国的手工琴市场却仍然缺乏相应的鉴赏力和购买力,制琴师们时常要面对没有订单、或是琴制作好后却无人购买的尴尬处境。
一名制琴师说,他在一家吉他品牌下的手工琴副牌担任制琴师,本身十分热爱这份工作,但最终也不得不面对薪资过低、转岗的尴尬境遇。他说,即使是工厂琴,现在也不好卖,更何况高端手工琴这类本身受众就窄的产品。
更多制琴师也在另谋出路,转做调琴师、进入大型乐器品牌公司做研发、做自媒体……不少人开起培训班,教人制琴,一位学员收28000元,一期收十几个学员。仅凭一期,就已经比一年辛苦埋头制琴的收入更多,这无疑是一条变现最快速的道路。
科技冲击下的行业未来如今,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众多吉他品牌开始在颜色、外形、材质,甚至智能技术方面不断推新。吉他的发明者一定想不到,有一天会出现碳纤维吉他、智能吉他、蜂窝结构吉他等一系列被玩出花来的吉他产品。
新技术、新产品、新概念,琳琅满目的新型吉他让人眼花缭乱,吉他好像突然就变成了一个很复杂的事情。
眼下的大环境对手工琴从业者并不友好,制琴师们要以制琴为生,还有多远的路要走呢?
虽然很多从业者心中觉得,手工琴必然会受到更具科技含量的智能吉他的冲击,但他们仍旧认为手工琴行业充满无限生机。
一支养护得当的木吉他,是会在使用的过程中慢慢开声,而逐渐达到最佳的品质和最好的声音反应能力,这是新型材料吉他所不能达到的。许多乐手都会说自己和自己的琴之间是有感情的,实际上琴自身也会逐渐适应乐手的弹奏习惯,潜力得以开发,双方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互相成就。
不过,国内手工琴要想获得进一步发展,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毕竟,相比国外,国内制琴行业的土壤并不成熟。
国内的制琴师们大多是半路出家,依靠国外资料自学,由于难以获得系统训练,音乐素养和相关的木材声学知识都有待提高。制琴师谭俊松表示:“以1万美金为分水岭,中国制琴师要想进入1万美金俱乐部,所要付出的努力会是国外制琴师的2到3倍。”
2021年上海乐展两度延期,让不少制琴师们大受打击。一名制琴师遗憾地表示,自己很久没有弹到好的大师作品了。国外有手工吉他制琴师协会,国内却没有这样的组织,国内制琴行业缺乏真正的制琴大师,交流学习机会少,制琴师们大多时候是自己独自摸索着前进。
如今,做琴比的不光是手上的功夫,还有制琴师们的思想。在突破了技术难点后,手工制琴行业则要更多地往声学和美学方向进行研究创新,这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值得更多制琴师前往探索,开拓更多的可能性。
但就个人来说,要从木工师傅升级为制琴师,乃至形成个人美学,还需要从业者更多的沉淀。
“国内制琴水平和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太大,虽然这个差距在缩小,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位制琴师说,“毕竟人家手工琴已经做了那么多年,我们现在还处在跟在别人后面学习的阶段。”
这位制琴师还表示,自己做的琴,只要做出来,不愁没有买家,但眼下他最想做的还是把活做好,而不是把做琴变成纯粹赚钱的途径。他曾从事金融行业,在事业成熟期突然转换职场赛道。他坦言,如果真想发家致富,做金融比做琴容易多了,但他却认为,做琴才是他热情所在,这是一份可以做到90岁也不会想退休的职业。
-全文完-
网址:2022年,谁还在爱着手工琴? https://mxgxt.com/news/view/928168
相关内容
谁还不知道今晚@伯远 上海演唱会和@王耀庆工作室 合作了唱跳舞台《爱的钢琴手》李雪琴恋情曝光,与素人男友牵手逛街,男友还背着李雪琴满大街跑
2022过年走亲戚先去谁家
2022年,8对明星分手的故事:谁让人最心痛?
钟雪琴主持召开天全县2022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
“凤南小队”终于回归啦!2022年了还有谁在不断怀念李子维呢!
李雪琴不仅找到爱她的人还平衡了事业
苦练钢琴20年,就用3年就败光好感,钢琴大师郎朗还能走多远?
《如何在卧底的手上保护琴酒》催短景 ^第1章^ 最新更新:2022
2022年开年宣布离婚分手的八大明星,谁最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