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染青花 瓷色踏空来
王周能在修正胚体 摄影 李芳森
湖南邵阳市洞口县,雪峰山脚,烟雨笼罩下,一场“窑滚梦”在窑火里炽热。
室内,杨健仔细端详朋友送来的洞口宋瓷碎片,为其重现收集实物线索;
室外,王周能在进行茶杯的拉坯工序,轮盘上旋转的瓷泥在双手间逐渐成型。
室内室外,在两人创建的工作室里,这场兴起于唐宋的“窑滚”,在传承和尝试间相互交织、补充,重现洞口县千年前泥与火的艺术。
王周能放置好成型的茶杯 摄影 李芳森
王周能一直记得第一次与洞口宋瓷结缘的场景:当从藏家手中接过洞口宋瓷时,就被它天青色的温润外表和古朴独特的艺术造型所感染。
至此,这个从雪峰山腹地走出去的“90后”大学生,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复活”洞口宋瓷。支撑王周能这一“奇思妙想”的底气,源自他十年来持之以恒的“造窑”。
“大学时学的是工业设计,没想到上一节陶艺课,就迷上了做陶艺。”自认为“选错专业”的王周能,一毕业就一头扎进景德镇拜师学艺。两年后,王周能在景德镇开了瓷器档口,分店开到了长沙铜官窑古镇,在瓷商界有了些名气。
而一次回乡之旅,王周能在家乡洞口,结识了对洞口宋瓷颇有研究的杨健,对洞口宋瓷有着相同“执念”的两个人一拍即合,走上“复活”洞口宋瓷之路。
杨健在察看成型的茶杯 摄影 李芳森
“1986年文物普查时,文物考古人员发现洞口县有古窑址18处,该县竹市镇窑址上,有碗、碟、壶、缸、坛、钵等残件,经专家鉴定为宋代大型古窑。”
翻阅《洞口县志》,寥寥数语对洞口宋瓷的记载,便引起了杨健的关注:“长期以来,湖南陶瓷考古工作主要精力放在湘江流域,对岳州窑、长沙窑、衡州窑、衡山窑、醴陵窑等重要窑址开展了持续而全面的考古,而资水流域的陶瓷考古,只有些抢救性发掘和零星的调查,从而导致洞口宋瓷‘养在深闺人未识’。”
阅古籍、访窑址、观残片,洞口宋瓷的身姿从时光里逆流而上,逐渐清晰。“洞口宋窑的繁荣与北宋时期的‘开梅山’有关。”杨健介绍,雪峰山古称“梅山”,绵延350余公里,“梅山峒蛮”曾据雪峰之险,趁唐末藩镇割据、彼此攻伐之机,对外扩张。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宋神宗觉得用武力征服不了梅山,便决定改用怀柔政策。
人口的南迁,使得江西工匠把当时先进的制瓷技术带到了洞口,南北工艺的交融下,让洞口窑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你看这个斗笠碗,已经达到官窑水准。”杨健拿出收藏的洞口宋瓷珍品,繁复的印花依然“鲜艳”。
王周能在欣赏完成的作品 摄影 李芳森
洞口宋瓷的技艺镌刻在出土的一件件实物里,种类丰富的瓷土,也为王周能和杨健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于是两人便正式着手生火制瓷。
在一个烟雨朦胧的日子里,随着窑火的冷却,瓷器露出真容:王周能用草木灰制作釉料,烧制出天青色的陶瓷,质感已接近元青花。
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洞口宋瓷工艺的重现,犹如青花瓷传说般浪漫和写意。
瓷器,是泥与火的艺术,也是时间与耐力的艺术,王周能唯一的选择便是继续。
近年来,为了让洞口宋窑产品更适应现代社会,杨健带领团队对宋瓷工艺创新进行了大胆地思考与尝试。
“如何让这个文物‘活’起来?是我们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杨健从事文创产业多年,觉得洞口宋窑一定要有更多年轻化的表达,同时要结合洞口本土文化元素,以折扇、T恤、茶具等为载体,融入洞口的文昌塔、宗祠、蜜桔等创意元素,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将传统变成流行,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
杨健和王周能看似不同的选择,却在“复活”洞口宋瓷的过程里殊途同归。
两人更为相似的,便是在谈及洞口宋瓷的过程中,眼睛里都透出釉彩般的亮光。(文 李芳森)
责任编辑:
网址:烟雨染青花 瓷色踏空来 https://mxgxt.com/news/view/8855
相关内容
烟雨染青花 瓷色踏空来谷雨:天姿国色“谷雨花”,边赏花来边饮茶
烟花
博物志︱青花瓷之美,元代高足杯的艺术魅力
如果把陈丽君《不染》和《沧海一声笑》连起来想
瓷
理论随笔|宋婉榕:浅谈钧瓷“窑变”之美
岁时乐事 | 小满:长是江南逢此日,满林烟雨熟枇杷
湖南洞口:传承千年宋瓷技艺 激发创新活力
诗词丨60首“一字一境”的叠字诗,妙不可言!每一首都值得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