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史实与乐识兼备的爵士乐通史
《爵士乐史》(精装版)
泰德·乔亚 著 李剑敏 译 李皖 校译
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
时间为经,地域为纬,人物传记为经纬间又大又沉又亮的明珠,三者相互支撑,主线与主角、抽象与形象、史实与乐识兼备,由此创造出极高的史学乐学效率。
——李皖《爵士乐史》推荐序
张文昭/文
艺术史写作的终极困顿,往往在于个体艺术家与宏观社会文化流变的张力之中。如何使历史的滚滚烟尘不遮蔽个人的技术创见与美学突破?是历史造就了艺术家,抑或艺术家书写了历史?上述种种难题无法规避,每个艺术史学家被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我看来,乔亚以一种较为经典折中的艺术史观写作了《爵士乐史》,以评论家、人类学家、史学家三种视角相互转换、调和,在爵士史之艺术性与社会性、微观与宏观间达成了精妙平衡。
01
人类学观照
全书始于一段精妙绝伦的民族志描写。19世纪,位于新奥尔良黑人社区的“刚果广场”上正载歌载舞地展开一场非洲本土仪式。圆舞,承载着黑非洲文明离散的意志、技艺与抵抗,逐渐在新世界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它是后来风靡一时的爵士乐的懵懂前身。更为精明的是,乔亚将整部爵士史置于美国种族壁垒、融合的浩渺背景下,探寻音乐艺术于文化政治建构的深远功绩。
E. W. Kemble《在刚果广场起舞》
(1886年,钢笔画)
论及第一位真正的爵士音乐巨星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乔亚写到:
阿姆斯特朗从奥利弗手中接过指挥棒的过程,标志着美国音乐史又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奥利弗代表了更为非洲化的情感,音乐家更注重声音的织体,而不是纯粹、分离的音符……为了让西方音乐同化爵士乐的感性,需要路易斯·阿姆斯特朗这样的革新者、有远见的人,不仅是声音的粉刷匠……
并随即感叹:
西方和非洲音乐之间的重要分野还是失守了,非洲遗产得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通过这些大师的影响力,允许异质风格深入美国(最终全球)音乐的内在生命,最终脱胎换骨。
阿姆斯特朗的著名“爵士乐”定义
除却一流爵士音乐家,乔亚的笔锋同样照拂爵士史上昙花一现的二流大师,及居于幕后的经纪人,收音机后、俱乐部中的爵士听众,力图发现巨星遮蔽下的暗涌与砂石。不少读者因此抱怨这部历史太为零散,人头众多,为爵士乐识薄弱的入门者设置了诸多障碍。实际上,这是乔亚出于对爵士乐从业者主体性的尊重而有意为之。
02
评论家视域
早在这部鸿篇巨著之前,乔亚已有经年撰写爵士乐评论的经历。其作为爵士钢琴家的感性直觉经验又为评论增添了专业性与可读性。书中关于爵士之美与技术的洞见,往往深思熟虑,难以驳斥。愈在细微处,愈见真章。……他耳听八方,几乎将所有的爵士唱片网罗殆尽。哪位乐手在哪张专辑中讨巧观众,抑或演奏水准下滑,悉数为他指出。后辈乐人与前代爵士乐手间的艺术承袭被他一一洞见,信手拈来。
在真正的艺术大师面前,乔亚却又不吝夸赞。他记叙了爵士传奇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大起大落的一生,分析其对于美国大众口味的拥抱与背离。在乔亚这里,艾灵顿为乐队而作,带有十六段变奏的大型作品《芳心之歌》(Mood Indigo),在艺术性上可与巴赫《哥德堡变奏曲》及贝多芬《迪亚贝利变奏曲》一较高下。他继而写道:
在爵士乐世界,论及毕生作品的广度、深度和灵感,后世没有一个作曲家比得上艾灵顿。即便我们放宽视野,在流行、学院和古典作曲家的行列中搜寻,艾灵顿仍然是屈指可数的几位大师之一,与科普兰、格什温、艾夫斯、乔普林和苏萨一起,他们的成就代表了美国音乐最完美的绽放。
艾灵顿公爵、欧文·米尔斯、巴尼·比加德创作的《芳心之歌》,图为性手枪乐队鼓手保罗·库克的改编版本
最令人惊叹的,是乔亚对各类爵士子风格的精准把握。比如掀起现代爵士地下运动的比波普,音乐形式已悄然发生剧变:日趋复杂的即兴旋律、破碎的和声暗示、错落无序的节拍……乔亚话锋一转:质朴也是比波普为人忽略的精髓;比波普乐手并非形式主义者,即兴乐器独奏才是其音乐表演之内核。他继而提醒读者,比波普反传统的社会隐喻,在于边缘小城堪萨斯对大都市(“新奥尔良、芝加哥、纽约”三城)的挑战,是一场由伴奏乐手而非明星独奏家发起的艺术革命。正因这些处于底层、技术精优的新生艺术家远离商业利益的诱惑,具备了探索新声音的纯粹之心。
03
史学统摄
人类学视角与评论视角一个温情一个冷峻,前者趋于社会文化解读,后者侧重技术分析,往往打起架来。每每这时,乔亚便以史学家的姿态从中调和。我喜欢乔亚治史的风格:他一面审慎地对待史料,一面批判地加以辨伪。
乔亚将爵士乐置于民族、流行、古典三类音乐之间,探索相互之间的纠葛影响。他尤为擅长串联爵士史演进的每一关键节点,不徐不疾地勾勒出标志事件,又力图以更为精深的眼光与笔触,去填充风格断裂的罅隙:爵士何以冲破地域文化的藩篱,成为美国流行文化的中坚力量;如何由承载非洲移民身份认同的民间音乐一跃成为先锋艺术的代表;一流大师对后世新风格的美学形塑作用;不同爵士演出场地造就的文化认同差异;技术更迭引发的音乐传播方式、听觉习惯的变更……比如,他指出,广播的普及,使得一支乐队得以服务无法计数的观众,使得爵士乐终于突破大都市俱乐部的消费范畴,落入其他地域寻常百姓家。然而,由于技术成本的降低,雇佣臃肿的大乐队成为了主流标配,摇摆乐时代就此开启。
爵士阵营间的好战本性同样引起了他的注意。在他笔下,几乎20世纪中下叶每个十年的爵士图景都撕裂为两个阵营:比波普对摇摆乐,东海岸对西海岸,自由爵士与调性爵士,融合爵士与原声爵士,进步主义者与新传统主义者。二元争执的根本张力在于“冷”与“热”美学的碰撞,亦是技术革新与回归根源间的矛盾。
踏入二十一世纪,这一张力非但未消退,反而伴随全球化进程与日俱增。乔亚并未给出直接答案;相反,抛出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问题:我们是否应当以进步主义的标尺要求所有音乐类型?在风格逐渐碎片化,当代艺术日趋“炒冷饭”的今天,我们又是否能够抛却对技术革新的期待?面对旧时期的爵士音乐遗产,我们应该与之搏斗应战,或将之送进博物馆?
我想,上述爵士史的问题亦是所有艺术美学应当思索的问题。当本书行至尾声,乔亚感叹:“爵士乐到了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爵士乐的过去威胁到了它的现在和未来。”
眼下看来,这并不是一个难以调和的难题。无论爵士如何标新立异,黑非洲的文化烙印却始终是爵士深入土壤的根系,供给源源不断的养分;而世界音乐、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与爵士不断融合,又为爵士向前生长的本能提供了新的可能。爵士依旧在路上。
对此,乔亚是乐观的。我们也应保持乐观。
节选自《爵士世界:评泰德· 乔亚<爵士乐史>》,作者张文昭,原载《人民音乐》2021年第2期;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音乐人类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讲师,系《爵士乐标准曲》三位译者之一。
爵士乐迷人手一册
《爵士乐标准曲》姊妹篇
美国知名音乐史学家泰德·乔亚代表作
畅销近30年的百科全书式爵士乐通史
《华盛顿邮报》“年度二十佳好书”
《纽约时报》“年度佳著”
中译本精装版首次问世
生动梳理爵士乐各个时期和代表风格
复活上百位爵士乐领袖和巨匠
勾画爵士乐发展和嬗变的全球地理图景
THE HISTORY OF JAZZ
PART.01
内容简介
《爵士乐史》早已被著名爵士乐评家和世界各地的乐迷誉为经典之作。身兼演奏家、研究者双重身份的泰德·乔亚,以其深厚学识、专业洞察、精湛笔力,用一种所未有的方式讲述了爵士乐的故事。他在书中详述了爵士乐历史上所有伟大巨星及重要参与者、所有重要地点与时刻,从爵士乐的根源谈起,一直说到当今爵士乐的发展。
PART.02
作译者简介
作者:泰德·乔亚(Ted Gioia)
音乐家,作家,美国音乐专家,顶尖的爵士乐评论家。他的作品还包括《爵士乐标准曲》(The Jazz Standards: A Guide to the Repertoire)《三角洲蓝调》(Delta Blues)、《西海岸爵士乐》(West Coast Jazz)、《劳动歌谣》(Work Songs)和《酷派的诞生(与死亡)》(The Birth (and Death) of the Cool)。
译者:李剑敏
毕业于厦门大学国际新闻专业,前媒体人。现为译者、出版人,有《爵士乐史》《爵士乐标准曲》《制造音乐》等多部译著出版。
校译:李 皖
作家、译者、诗人。有著译二十余种,著作《听者有心》《民谣流域》等,译著《列侬与洋子的最后谈话》《鲍勃·迪伦诗歌集》《爵士乐标准曲》等。曾任华语音乐传媒奖多届评审团主席。
责任编辑:
网址:一部史实与乐识兼备的爵士乐通史 https://mxgxt.com/news/view/8702
相关内容
2024台湖爵士音乐节火热来袭洛朗·莫尔、李晓川等音乐家登台,为2024台湖爵士音乐节启幕
全面升级,氛围更浓!中法音乐家携手启幕2024台湖爵士音乐节
台湖小镇奏响动感爵士乐,拉开“运河有戏”演出季序幕
2024静安爵士音乐节品牌升级 首届静安音乐节闪亮揭幕
2024台湖爵士音乐节五月回归,冯满天、成方圆等音乐家将登台
《康熙的红票》:许倬云荐读,一本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全球史新锐之作
意大利爵士三重奏奏响山城 开启一段音乐之旅
240602 首尔爵士音乐节 饭拍视频 沉浸式享受 cr.mallang_jh
甬剧与爵士乐对话 宁波鄞州区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