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猴文化:从吉祥物到戏曲艺术的演变
在这几天,相信大家都被今年的吉祥物“猴赛雷”吓了一跳。仔细观察,这只猴子和它的兄弟们,嗯,确实有些让人不敢恭维。难怪网友们的吐槽漫画层出不穷。
而另一则引人注目的新闻则是关于六小龄童和央视春晚的争议。作为83版《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出色扮演者,章金莱老师所塑造的“猴哥儿”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每当人们提及猴子,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那位陪伴我们童年的美猴王。
随着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迎来了真正的猴年。在这个充满猴元素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探寻猴子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这位深受喜爱的动物形象。
1. 探寻猴子的文化内涵
随着新年的钟声渐渐远去,我们迎来了充满活力的猴年。在这个充满猴元素的季节里,我们不禁被这位深受喜爱的动物形象所吸引。那么,猴子在文化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猴子的世界,探寻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猴子,作为灵长类动物的一员,向来被视为聪慧与机敏的象征。特别是在《西游记》的广泛传播下,猴子更是被赋予了正义、勇敢和坚毅的特质。追溯历史,人类与猴子有着深厚的渊源,猴子甚至曾作为中华民族早期的图腾出现在春秋时代的文物中。此外,“猴”与“侯”谐音,使得猴子在世人眼中成为了吉祥的象征,诸如“封侯拜相”、“辈辈封侯”以及“马上封侯”等成语便是由此而来。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中尊贵的侯爵地位,也对全球贵族制度的爵位设立产生了深远影响。
2.据相关历史资料显示
十二生肖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至东汉时期已基本定型,并在唐代之后广泛流传于全国,甚至影响了东亚周边国家。随着时光流转,我们告别了未羊,迎来了申猴。那么,为何要将猴与申时相联系呢?民间对此有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因为猴子擅长伸展与攀登,具有生机勃勃的意象;另一种说法则与申时的特点有关。
(申时,即15时至17时),当日的阳光逐渐西斜,气候也变得清新爽朗。此时,猴群纷纷下山寻找食物,它们活泼好动,引人注目。于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将申时与猴子相联系,称之为“哺时”。
随着生肖文化的深入人心,猴子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生肖之一。在中国古代,耍猴作为一种民间杂耍,深受大众喜爱,其历史可追溯至唐朝,并起源于河南省新野县。古人甚至将猴子视为马的守护神,常在马厩内饲养猴子以保住马匹,同时让猴子表演猴戏作为祭祀之用。因此,猴子又被赋予了“马留”的别称,这一名称至今在粤语中仍得以保留。
3. 猴戏的演变
中国被誉为戏曲之乡,而猴文化在这里的影响源远流长。随着时间推移,猴戏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古老的汉族表演艺术。在汉代的乐舞百戏画像石中,我们就能一窥猴戏的生动形象。及至民国时期,戏曲舞台上的孙悟空戏——即“猴戏”——更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这些猴戏中的孙悟空形象,通常由武生来扮演,经过无数艺人的精心打磨,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南派,又称郑派,以郑法祥为代表人物;而北派,亦称杨派,其佼佼者是清末的杨小楼。南派风格细腻、洒脱飘逸,而北派则动作粗犷、幽默风趣。正因这些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猴戏得以发展至巅峰。
4.古典诗歌中的“猿声”
回溯文学史,我们发现“猿声”的起源可追溯至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书中描述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绵的山峦间,猿猴长啸的声音凄凉而悠扬,在空旷的山谷中回荡。东晋时期的《宜都山川记》也记载了巴东三峡的猿鸣,其声甚悲,令人泪湿衣襟。长江三峡两岸,自古便是野猿的栖息之地。夜间泛舟的文人游子,常被猿猴的凄厉叫声所触动,从而激发出无数与猿啸相关的诗篇。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戴叔伦的《夜发袁江寄李颍川刘侍御》以及杜牧的《猿》等诗篇,无不因猿的悲鸣而引发诗人对仕途坎坷、离愁别绪及世态炎凉的深沉感慨。尽管大自然中的猿与猴有所区别,但在文学作品中,两者常常被混同,甚至在中国民俗观念中,猿与猴也被视为一体。这或许是因为“猿”字更富诗意,更符合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所致。
浏览完上述内容,是否觉得那些灵动的猴子更加惹人喜爱了呢?
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网址:揭秘猴文化:从吉祥物到戏曲艺术的演变 https://mxgxt.com/news/view/867185
相关内容
属猴人虎年吉祥物猴年春晚吉祥物发布 名叫康康红黄绿结合
光头的身份卡:揭秘腾讯吉祥物的真实身份
图文:明星化身奥运吉祥物
传统文化比重加大 艺术体验主题多样 “春苗行动”带来“戏剧暑假”
全明星集结!体彩吉祥物征集活动评委阵容大揭秘
导演与作曲共创戏曲舞台艺术
猴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的寓意
王吉祥和大鹏关系,揭秘:王吉祥与大鹏的真实关系究竟是什么?
博物馆巡礼|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重温豫剧大师马金凤的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