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病房里的一场特殊生日会

发布时间:2025-04-25 03:20

新浪财经

转自:十堰发布

“祝您生日快乐……”4月的一个清晨,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重症监护室(以下简称ICU)里传来欢快的歌声,打破了往日的紧张氛围。这场生日会的主角,是75岁的患者王阿姨。

医护人员围绕在王阿姨床旁,用歌声为她送上生日祝福。插着鼻饲管的王阿姨虽无法言语,却湿润了眼眶,用颤抖的手指轻轻比出“谢谢”的手势。

ICU里的生日会现场。ICU里的生日会现场。

亲情护理:让重症病房成为“有温度的港湾”

因神经疾病长期卧床、反复肺部感染的王阿姨,多次入住ICU。在这里,她感受到的不仅是精准的治疗,更是超越医患关系的温暖:护士们每日为她做肺部功能锻炼时轻声鼓励,查房时握着她的手闲话家常,甚至记住了她的生日。

患者家属的微信信息。

“妈妈第一次住进ICU时,我们满心忧虑,既担心病情,又怕她见不到家人会难过。但监护室的护士们像照顾自己家人一样贴心,陪她说话、哄她开心,真的和我们子女一样用心。”王阿姨的女儿回忆道,恰逢此次住院期间王阿姨生日,护士们得知后主动策划了这场生日会。这一暖心举动让王阿姨的女儿深受感动,出院后特意送来锦旗致谢。这场生日会不仅让家属看到了护理工作的细致,也改变了王阿姨对ICU冰冷、抗拒的印象。

近年来,该院重症医学科积极响应国家《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磁性护理”理念融入日常,通过床头标识牌标注患者喜好、开展“唤醒式沟通”、为家属定制病情沟通手册等细节,让人文关怀渗透到每一个护理环节。

“这里的医护人员不仅医术精湛,更懂得如何抚慰人心。每一次查房、每一句叮嘱,都让我们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一位出院患者家属在感谢信中写道。

多学科协同:筑牢危重症救治“生命防线”

多学科联合预见性护理活动现场。

在ICU,每一次抢救都是多学科协作的“攻坚战”。今年初,一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转运途中突然心跳骤停,重症医学科联合急诊科、神经外科、麻醉科启动“黄金4分钟”应急响应:从精准心肺复苏到跨学科病情研判,从身份识别、流程优化到抢救设备无缝对接,多团队配合分秒必争,最终成功挽回了患者生命。

多学科协作应急预案演练现场。

这样的高效协作源于常态化的“多学科联合护理查房”与“应急预案演练”机制。该科室每月组织呼吸治疗师、康复医师、临床药师等跨专科团队,针对脓毒症、多器官衰竭等复杂病例开展“预见-预警-预防-应急”全流程复盘,提前识别高危风险病例。“急危重症救治水平是医院综合实力的‘试金石’,我们通过打破学科壁垒,让每个救治环节都经得起‘放大镜’检验。”科室主任惠越表示。

创新模式:打造“没有围墙的ICU”

当患者从ICU转入普通病房,医疗照护的“接力棒”如何平稳交接?针对部分患者因家庭护理不当导致病情反复的痛点,武当山院区重症医学科打造“全周期管理”模式,倡导重症医学专家突破ICU病房限制,实现重症医学早期介入、早期识别危重患者、重视ICU过渡期护理的落实,从院前到院外全流程监护,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多学科协作。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拓展了新业务,还充分利用院区资源,提升了整体医疗水平,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

ICU护理专家深入病房进行专科护理指导。

同时,科室成立ICU后护理门诊通过组建多学科团队(重症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治疗师等),建立个性化随访体系,实现线上指导、线下随访、服务到家。

从ICU内的生死时速到病房外的温情随访,从多学科协作的精准救治到“没有围墙”的延续照护,太和医院武当山院区重症医学科正以“技术+人文”双轮驱动,重塑危重症诊疗的内涵。这里的医护人员深知:生命的守护不仅是与死神的博弈,更是用耐心、智慧和温度,为患者铺就从“生存”到“生活”的康复之路。在守护生命的征途上,他们始终是点亮希望的“提灯人”。

相关视频

相关新闻点击查看更多

推荐阅读点击查看更多

视频直播美图博客看点政务搞笑八卦情感旅游佛学众测

网址:ICU病房里的一场特殊生日会 https://mxgxt.com/news/view/847229

相关内容

深夜产房:生日宴上,孕妇吃了一碗猪油炒饭,却连吐8个小时
港媒:吴孟达病情危重转入ICU,医生通知家人紧急赶往医院看望
这5个明星晚景太凄凉!儿女不孝、靠轮椅出行、病危住进ICU
病房里转起小风车
武汉同济医院走高端路线 贵宾病房1日千元
电影特殊场次是什么意思?常见的电影特殊场次包括哪些?
噩耗!郑秀文经纪人郭启华中风入院,住进重症ICU抢救治疗
“勤于精业,笃实力行”,一场特殊的品读会
特殊的日子,特殊的球赛
传金马影帝柯俊雄肺癌末期 病情恶化昏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