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苏:在文字田野里耕耘生活的诗意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文雯】在文学的广袤天地中,杨云苏宛如一位辛勤的耕耘者,用笔触细腻地描绘着生活的纹理,将真实与诗意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杨云苏在接受环球网采访中,分享了她的创作经历、文学理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让我们得以深入了解这位作家如何在文字的世界里,种下生活的诗意与真实。
环球网:是什么促使您转向文学创作?这种转变对您的写作风格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杨云苏:偶然在微博上发了几篇文章,意外得到读者的鼓励。
我的前职业是纪录片编导,记者,做影像产品的。改做文字以后感觉在老行当接受的训练和攒下的经验太宝贵了。比如选题策划、采访、观察记录、影像思维、线性叙事等,既从技法上支持我的新职业,本身因为理念相通,也为我做好了以其他文艺形式输出作品的铺垫。很感谢老行当给了我吃饭的家伙事儿。
我目前才三本书,还不配谈风格,只能算习惯。我习惯尽可能用事物的表象表现其本质,这是从美术得到的启发。但表象是有门槛的,比如描述人物长什么样、说什么话、跟世界什么关系、过什么日子,我努力做到能表达人物本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我热衷于表象。
环球网:您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乡对您的创作有着怎样的意义?
杨云苏:我成都出生,籍贯上海,俩故乡。俩我都爱。它们给了我生命生活,给了我喋喋不休的资本。
另外我为故乡的方言——乃至各地方言着迷,认为方言是最美艳最浓烈最毒辣最宝贵最有效最古典的文艺财富,对于任何文艺形式的从业者来说。
环球网:您的作品被许多读者形容为“松弛感”十足。这种“松弛感”是否来源于您的生活方式?
杨云苏:来源于童年,我的童年很快乐。
环球网:您的长篇回忆体小说《团圆记》入选了豆瓣2024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0。请问您创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杨云苏:初衷就是喜欢潮汕,被那些具体的生活情景迷得神魂颠倒。我希望读者也尝尝神魂颠倒的滋味儿。
环球网:您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您是如何在作品中融入这些地方文化的?您认为地方文化对文学创作的意义是什么?
杨云苏:我觉得我都没努力在作品中融入,地方色彩是我根本忽略、隐藏、摆脱不了的。
意义就是真实、必然、美。
环球网:您如何看待读者对您作品的反馈?您是否会在创作过程中考虑读者的期待?
杨云苏:我期待得到鼓励,鼓励是我的刚需。
环球网: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您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杨云苏:到目前还没遇到过挑战,因为不配谈挑战,从业晚作品少,基本功都不扎实,我离一个真正的作家还有三五十年的距离,三五十年后才有脸谈“遇到的挑战”。
《四世同堂》,老舍 著,果麦文化(38.050, 1.04, 2.81%)出品
《团圆记》,杨云苏 著,果麦文化出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杨云苏:在文字田野里耕耘生活的诗意 https://mxgxt.com/news/view/807518
相关内容
耕耘希望的田野「雨田」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文化中国行·诗意节令|夏至:昼晷已云极 宵漏自此长
惊!李耕耘与赵一博竟有这层关系,真相大揭秘!
李耕耘小白毛:从普通人到社交媒体明星的逆袭之路
文艺星开讲丨古诗中怎样赞美“老黄牛”精神?陈坤带你一起“涨知识”
乡村阅读推广人丨李柏霖:创建“田野诗班”,用诗歌敲开孩子的“心窗”
古诗词里话劳动
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诗人名录
十二载辛勤耕耘,终于在这一刻收获满满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