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到王阳明: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在困境中修行
作家张佳玮曾说:
“苏轼在黄州开了东坡,从此成为苏东坡;王守仁进了阳明洞,从此成为王阳明。”
苏东坡和王阳明,无论是经历、才学,还是气度、胸怀,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
在最糟糕的人生境遇里,他们都是一样的豁达、超脱,并在低谷完成了人生的蜕变。
他们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自己所承受的风雨。
只有在风雨中经事长智,历事修心,我们才能踏平坎坷,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
1
任何人的一生
都会有至暗时刻
鲁豫在《偶遇》中说过:
“无论是谁,都曾经或正在经历各自的人生至暗时刻,那是一条漫长、黝黑、阴冷、令人绝望的隧道。”
在隧道中,我们或许会感到迷茫、无助,甚至对未来失去希望。
但内心真正豁达的人,即使置身黑暗,心中也有一丝光亮。
苏轼便是一个这样的人。
他的人生颇为坎坷,曾因为才气才高,名气太盛,数度被人打压,跌入困境。
最惨的一次,他被人陷害,在大雪天里被流放到了荒凉的黄州,失去了所有官职俸禄。
在这种饥寒交迫之际,苏轼却总能于困顿之中找到人生的希望。
没有吃食果腹,他就放下笔杆,自己种稻种菜;
没有片瓦遮身,他就自己搭建几间雪堂。
即使从云层跌到泥里,他也能以一笑而过的态度释怀所有苦难,将困窘的生活过成诗。
同样能做到这样的,还有王阳明。
王阳明的人生之路也是荆棘丛生。
他年幼丧母,考科举考了几次才考上。
结果才做了几年官,又因为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臣,被贬到了荒蛮的贵州龙场。
在去的路上,王阳明好几次差点被人暗杀,到处躲藏才活了下来;
到了龙场,他连个栖身之地也没有,只能住在一个山洞里。
但王阳明毫不抱怨,而是打造了一副石棺,坐在里面参悟人生,参悟生死。
这让我想起路遥说的一句话:
“人活一生,风雨雷电和寒霜黑雪,有时候会在同一个时辰向你的头上倾倒下来。”
在这种人生至暗时刻,总有一些人能从里面走出来。
这些人,可以是苏轼,可以是王阳明,当然也可以是我们中的任何人。
正所谓: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只要我们不丧气生活的勇气,这世上就没有走不出的黑暗。
2
学会转念
一切烦恼皆有解药
蒋勋曾讲到苏轼的生命哲学。
他说:“苏轼永远在生命里看到一个好像要哀伤的东西,可是一转念他就看到了正面的意义。”
苏轼这一生,总共经历过三次大起大落。
在三次大落时期,他分别被贬到了黄州、惠州、儋州。
在黄州的时候,是他心境最低落的时候,因为那是他第一次经历那么大的打击。
但苏轼没有过多的在痛苦中沉沦,而是很快就接受了命运的起落,还在黄州那个贫苦之地发现了生活的另一番美好: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后来被惠州时,那里瘴疠横行,民不聊生,苏轼却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最后被贬荒岛海南,他还是能在此地抄书解闷,教书育人,从生活的阴霾处发现一片晴朗。
在所有低谷时期,苏轼都能及时转念,重拾内心的力量。
而王阳明,也有一样的生命哲学。
他被贬龙场时,也是从高峰跌到低谷,从繁华之地贬到荒僻乡野。
但王阳明却能于破败的环境中,看到好的一面。
当时,他到龙场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他就拾掇拾掇,住在了山洞里。
后来,那里的乡民为他砍伐木材,搭建了一座轩房。
虽然房间很简陋,王阳明却开心不已。
他在房子四周种植了桧柏、竹子等植物,还为其取了个雅致的名字:何陋轩。
他自得其乐地享受这一切,还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苏轼和王阳明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菜根谭》里也说:“苦乐无二境,迷悟非两心,只在一转念间耳。”
人生往往就是一念苦,一念甜,绝望的时候,转个念就有希望。
我始终相信,所有的山穷水尽,走下去都会柳暗花明。
换个视角,转个方向,一切困扰你的烦扰,也都将找到它的出口。
3
世间所有磨难
都是对自我的修行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而在社会中。”
那些活得通透的智者,都把社会中的磨难当成是一种对自我的修行。
苏轼一生的磨难,基本来自黄州、惠州、儋州时期。
尤其是生活在儋州的那段时期,他已经60多岁了。
而且儋州那个地方,“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可以说什么都没有。
对苏轼这种体弱的人来说,此地的生存环境实在恶劣。
但苏轼认为,这也是一段不可多得的人生经历。
于是在那些苦不堪言的日子里,他也活出了一番滋味。
他还曾写诗云:“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那些艰难熬过的岁月,竟成了成就他一生的经历。
王阳明也说过类似的话:“人间道场,淤泥生莲,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切磋我也。”
他活了57载,吃过的亏,受过的伤,不在少数。
他当官时,就因为得罪大宦官刘瑾被贬,在龙场吃了三年的苦。
后来好不容易起复,又因平叛立了大功,却遭人污蔑被抢了所有功劳,被迫告老还乡。
对此种种,王阳明却说:“人在世上磨,才能立得住。”
苏轼和王阳明,始终把经历过的磨难,当成是一场对自己的修炼。
而我们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磨难与艰辛。
它可能是一次突然的失业,可能是你与多年好友的决裂,可能是你与亲人间的生离死别……
这些痛苦的挫磨,以前可能是你人生路上的拦路石。
但你若以成长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你就会发现:
它教会你如何对待命运的起起伏伏,如何对待生死离别。
当你学会了这一切,你就能在不知不觉间,拥有抗衡一切人生风雨的底气。
▽
1000年前,苏轼被流放海南,却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豁达,把贬谪之路走成了修行之旅;
500多年前,王阳明也被贬龙场,在瘴气弥漫的山洞里,他写下“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将人生困局化为了开悟的契机。
他们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在挫折中完善自我的修行。
此刻的你,或许也在人生的困境中苦苦挣扎,不知如何是好。
那你不妨也学学苏轼和王阳明,把逆境当成人生的历练,把绝路当成拐弯的出路。
一边经历,一边成长,所有暗夜里的独行,都成了黎明前最深的修行。
网址:从苏轼到王阳明: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在困境中修行 https://mxgxt.com/news/view/805796
相关内容
论苏轼诗词的境界 ——兼与李白诗歌的境界之辨苏轼临终前写下一首诗,短短四句,道破人生三重境界
苏轼用三首诗,说透人生三重境界,都与庐山有关
苏轼用三首诗,说透人生三重境界,都与庐山有关
文史 | 苏轼、欧阳修的母亲如何带娃
苏东坡人生五重境界,从江城子到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PK辛弃疾,2首《西江月》,背景相似,谁的境界更高?
同是贬官后无眠,苏轼和辛弃疾各作一首《西江月》,谁意境更高?
不计仕途前程力挺偶像的黄庭坚,低谷中亦能活出高境界
东风破:苏轼词中的意境与情感深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