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45岁被贬黄州时的顿悟:一生执着的功名,其实一文不值

发布时间:2025-03-27 07:49

#图文打卡计划#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公元1079年,苏轼43岁,时任湖州知州。

一次例行的上表中,他略带情绪地发了几句牢骚,讽刺了朝廷的新政。

不曾想,御史何正臣等人却以此为把柄,弹劾苏轼,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随后,御史舒亶、李定等人更是接连上章弹劾,说苏轼讥讽朝政,甚至说其“包藏祸心”。

一时间,苏轼成为众矢之的,从朝廷高官到地方小吏,纷纷要求严惩苏轼。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逮捕下狱,关押了130天,期间多次被审讯拷问,可谓九死一生。

好在神宗皇帝还算惜才,加上诸多大臣求情,苏轼才免于一死,最终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此时的苏轼,已45岁,早已过了意气风发的年纪。

而黄州,也不过是个荒凉的小地方。

从春风得意的朝廷高官,到落寞失意的贬谪之人,人生境遇,云泥之别。

换做任何人,恐怕都难以接受。但苏轼,却在这里,迎来了人生的蜕变。

一、放下过往,与自己和解

黄州的日子并不好过。

苏轼到任不久,宋神宗就颁布诏令:团练副使苏轼,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也就是说,苏轼虽挂着团练副使的官职,但并无实权,而且行动处处受限。

朝廷的意思很明显:贬谪你,就是要让你难受。

但苏轼,却总能找到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到黄州的第二天,苏轼就给好友写信:“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没有俸禄,生活困顿,他就开垦东坡的一片荒地,种种地,打打猎,自给自足。

他还发明了“东坡肉”“东坡饼”“东坡肘子”等美食,吃得有滋有味。

没有朋友,他就四处拜访,与邻人农夫谈天说地,乐在其中。

他甚至给自己取了个“东坡居士”的称号,彻底把自己当成了黄州的老农。

被贬黄州之前,苏轼是意气风发的。他21岁高中进士,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名满天下。

后来,母亲去世,父亲退隐,他带着父亲和弟弟来到京城,再次受到欧阳修的提拔,一路青云直上。

但此时的他,虽身在朝廷,却郁郁寡欢。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他遭到诸多新党的排挤,自请外任。

而外任期间,他又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险遭杀害。

经历了生死,他才明白:那些曾经让自己执着的功名利禄,其实一文不值。

而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快乐。

他曾在《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人生在世,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眼前的清风明月,才是实实在在的拥有。

曾经的苏轼,执着于功名利禄,执着于朝廷重用,执着于青史留名。

但经历了生死,他放下了过往,与自己和解,找到了让自己快乐的方法。

二、接受平凡,与世界和解

黄州虽偏远,但苏轼的名声,早已响彻天下。

很多人不远千里而来,只为一睹他的风采。

其中,就有陈慥。

陈慥,字季常,号方山子,是苏轼的好友。

他本出生于官宦世家,但性格豪爽,不愿为官,一直隐居在岐亭。

苏轼到黄州后,两人时常相聚,谈诗论文,喝酒打猎,十分投缘。

但两人的性格,却截然相反。

苏轼热情开朗,喜欢交友,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能聊上几句。

但陈慥却不同,他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最不喜欢的就是交朋友。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首诗,表明心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这首诗,本是陈慥的自嘲,但苏轼看到后,却哈哈大笑,还专门写了首诗回赠:“谁似龙丘居士贤,谈空说法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后来,“河东狮吼”就成了泼辣妻子的代名词,而陈慥,也成了“怕老婆”的代名词。

但苏轼却毫不在意,反而觉得十分有趣。

此时的苏轼,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锋芒毕露的少年,经历了生死,他学会了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别人的不同。

他曾在《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人生,就像炖猪肉,小火慢炖,不急不躁,等到火候足了,味道自然就好了。

曾经的苏轼,太过急躁,太过执着,总想着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但经历了生死,他学会了接受平凡,学会了随遇而安。

他不再想着功名利禄,不再想着朝廷重用,而是把眼光放在眼前,放在生活本身。

三、人生,不过一场修行

黄州的岁月,是苏轼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却也是他创作生涯的巅峰。

在这里,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传世佳作。

而这些作品,也让他完成了人生的蜕变,实现了从苏轼到苏东坡的转变。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此时的苏轼,早已放下了功名利禄,不再执着于朝廷重用。

他站在历史的角度,看着眼前的滚滚长江,发出了“千古风流人物,都付笑谈中”的感慨。

《赤壁赋》中,他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此时的苏轼,已经明白了人生的意义,不再执着于生命的长短,而是把眼光放在了眼前,放在了生活本身。

《记承天寺夜游》中,他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此时的苏轼,已经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好,哪怕只是月色入户,也能让他欣然起行。

黄州的岁月,让苏轼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人生,不过一场修行。只有经历过生死,才能明白生命的可贵;

只有经历过沉浮,才能明白生活的意义。

而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快乐。

快乐,不是功成名就,不是富甲一方,而是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公元1101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65岁。

临终前,他笑着对儿子说:“吾生无行,不负卿。”

回首一生,他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父母,无愧于朋友,更无愧于自己。

他的一生,虽历经坎坷,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而这一切,都始于黄州的顿悟。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只有经历过生死,才能明白生命的可贵;

只有经历过沉浮,才能明白生活的意义。

愿我们都能如苏轼一般,在人生的修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网址:苏轼45岁被贬黄州时的顿悟:一生执着的功名,其实一文不值 https://mxgxt.com/news/view/755968

相关内容

苏轼被贬谪的一生:黄州惠州儋州。不妨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一种友谊叫“苏黄”,宋时期的绝代双骄,大文豪苏轼与黄山谷
被贬黄州无人问津,此人素未谋面却来拜访,苏轼为他写下一首名作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真的就因为黄州东边那块地?其实原因在这里
苏轼临终一首诗总结自己的一生,英雄末路,满是自嘲,两句很出名
苏辙给哥哥寄了首诗苏轼随手一回便是千古名作,还诞生了一个成语
苏轼与黄庭坚:一对璀璨的双子星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吗?两人亦师亦友,可黄庭坚一直很尊重苏轼
黄庭坚是苏轼的学生吗
苏轼的寂寞谁能懂?一篇《黄州寒食诗帖》,读过看过就懂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