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地方戏,后浪们来了
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自2022年举办以来,共推举出52名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2022年15名、2023年19名、2024年18名)。他们来自全国31个戏曲剧种,涉及秦腔、粤剧、汉剧、高甲戏、柳子戏等古老剧种,以及邕剧、青海平弦戏等濒临失传剧种,年龄最小的仅17岁。如今,这些地方戏后浪们在戏曲薪火相传的道路上砥砺奋进、笃行致远,取得了更多喜人的进步,也更加坚定了从艺初心和文化自信。
赵华湘:家人和朋友都叫我“三姐”
本报记者 刘 淼
赵华湘扮演的“刘三姐” 受访者供图
“扮演刘三姐7年,演出300多场,家人和朋友都已经不喊我的名字了,都叫我‘三姐’。”广西壮族自治区戏剧院“90后”一级演员赵华湘说,“刘三姐”已经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
作为中国舞台艺术的经典,取材于“壮族歌仙”故事的彩调剧《刘三姐》于1959年首演以来,已传唱60余年,在海内外演出3000余场,也让美丽善良、勇敢智慧、能歌善舞的刘三姐形象深入人心。作为第六代“刘三姐”的代表,赵华湘嗓音清脆、唱腔优美,手眼有韵、身法灵动,颇受观众喜爱。
赵华湘说,几代传承,每一位“刘三姐”身上都有着各自时代的印记,但始终不变的是文艺工作者对艺术的追求与初心。“从第一次扮演‘刘三姐’以来,我始终怀着对‘刘三姐’、对艺术、对长辈的敬意,踏踏实实地走进‘刘三姐’的内心,体会她的喜怒哀乐。每一位‘刘三姐’扮演者的性格不同,对于角色的呈现也会不一样。我觉得我扮演的‘刘三姐’是兼具泼辣和甜美的。”她说。
2023年,赵华湘以对彩调剧《刘三姐·盘歌》的精彩展现,荣获“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赵华湘说,能够参与展演并得到这一称号,对她的艺术与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荣誉极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使我更加坚定了在戏曲艺术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这一称号不仅为我带来了更多的演出机会和与业内专家、同行交流的机会,使我的艺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激励我更加努力地投入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
在这样的支持与激励之下,赵华湘全身心地投入排练与演出中,通过舞台实践不断提升表演技艺。带着新的感悟、新的使命,她走乡村、进校园、访社区,努力向更多人,特别是向年轻人普及戏曲知识,撒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你知道我装扮的是谁吗?”
“不知道……”
“那我唱首歌给你听吧。‘唱山歌嘞……’”
“嗷,刘三姐!”
2024年3月,在北京大学演出后,赵华湘穿着“刘三姐”的服装,在校园里随机访问了10余名同学和老师,拍下了这样一条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后,获得了10余万的浏览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青年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责任。我们应该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和传播手段,将戏曲艺术更生动、更亲切地呈现给大众。虽然平时排练演出很忙,但我还是会有意识地去拍一些短视频,让大家更方便、更立体地了解我们彩调剧。”
2024年11月,作为文化和旅游部《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名录》的入选剧目,2024版彩调剧《刘三姐》在北京演出,也成为该计划实施以来首部在京演出的复排剧目。
“虽然是经典剧目,但剧院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观众审美的改变,对剧目进行细致的修改提升。这次复排,从舞美、道具、服饰以及剧情构造上都有所提升,刘三姐的服装更好看了,舞台画面更丰富了,剧情也更流畅自然了。越来越多的演出也让我加深了对角色的理解。这也是我理解的对于戏曲艺术的守正创新。”赵华湘说,戏曲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在传承中注入时代精神,使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邹雨含:握紧汉剧传承的接力棒
本报记者 罗 群
《宇宙锋》剧照(中为邹雨含) 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供图
“00后”青年汉剧演员邹雨含虽年纪轻轻,但已有了近10年艺龄。从作为“戏苗子”进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定向培养、工汉剧四旦(青衣),到进入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汉剧团、成为职业演员,邹雨含的戏曲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踏实、坚定。
2023年,邹雨含凭借汉剧《宇宙锋·相府装疯》荣获“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对邹雨含来说,这份荣誉是一个鼓舞与总结,更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份新的期待。
湖北武汉是个戏曲“大码头”,许多剧种在这里扎下深厚土壤、拥有众多知音。不同剧种对话碰撞、交流借鉴,使得当地戏曲发展多元蓬勃、更上层楼。2016年以来,为建好戏曲“大码头”、培养后备人才,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遴选了150余名楚剧、汉剧、黄梅戏学员,委托湖北艺术职业学院定向培养,邹雨含就是其中一名“戏苗子”。
“刚进学校的时候还很懵懂,因为在以往的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戏曲。”邹雨含说,练功、学戏对自己来说并不轻松,初学时尤其困难,好在剧院、学校既有严管、更有厚爱,逐渐引领自己走进戏曲大门。通过不断学习、磨炼,寒来暑往间坚持不懈、日积月累,邹雨含慢慢爱上了汉剧,逐渐展现出大青衣的风采。
在校期间,邹雨含学习了大量汉剧经典剧目。进入院团后,大大小小的演出、舞台的历练让她愈发自信、成熟,《宇宙锋》《状元媒》《贵妃醉酒》《雏凤凌空》《雷神洞》《断桥》《二堂舍子》等,都是她的常演剧目。“舞台实践多了,我演起戏来更放得开、更放松了。现在我很享受表演的感觉,观众越多,心里越高兴。”邹雨含说。
邹雨含不仅在舞台之上塑造人物、演绎悲欢离合,还参加了“Z世代”中日韩青少年交流活动等,让更多人尤其是戏曲的“圈外人”看到青年戏曲演员的功力与活力,领略戏曲之美、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在邹雨含的众多常演剧目中,《宇宙锋》有着特别的意义。《宇宙锋》是汉剧艺术大师、汉剧陈派开创者陈伯华的代表作之一,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陈伯华演绎汉剧《宇宙锋》并获奖,获得京剧大师梅兰芳称赞。汉剧《宇宙锋》与京剧、豫剧的同名作品一道,并称“宇宙三锋”。邹雨含师从陈派第三代传人蔡东燕,钻研陈派艺术,在《宇宙锋》这出戏上下了很大功夫,唱腔念白、举手投足深具陈派特色,将女主人公赵艳容表面的疯癫与内心的波澜起伏拿捏、表现得丝丝入扣。2023年,邹雨含参加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演的正是《宇宙锋·相府装疯》。
参加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邹雨含深感荣幸。她表示,能够和这么多优秀的前辈老师同台演出,学习了很多;在展演过程中,也观摩了其他剧种名家新秀的表演,受益匪浅。当年,一出《宇宙锋》让梅兰芳与陈伯华结下亦师亦友的艺术之缘,更体现了京剧、汉剧的对话交流。当戏曲的接力棒递到青年一代手中,2023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汇聚35个地方剧种,为不同剧种相互学习、借鉴提供了宝贵平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致敬、一种传承。
参加展演时的情形,邹雨含记忆犹新。“我记得,当时在我们前面演出的是一出武戏。候场时,我被武戏的锣鼓带动了,比较亢奋,但《宇宙锋》的基调是悲凉的,赵艳容此刻正如履薄冰,我必须把自己稳定下来、沉淀下来,走进她的内心,完成我对她的演绎。”邹雨含说。舞台上的邹雨含有一种超乎年龄的成熟、淡定,对人物、作品的理解相当准确、深入,她的表演获得了业界和观众的广泛认可。
“作为青年演员,‘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这项荣誉对我来说,既是莫大的鼓励,也是有力的鞭策。”邹雨含说,获得荣誉后,她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传承汉剧是青年演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种文化使命,必须更努力、更勤奋、更坚定。“我会坚持多学习、多练功、多演出,希望自己传承好汉剧艺术,能够体验、塑造更多角色,感受她们的喜怒哀乐,向更多戏迷观众展现汉剧的魅力、戏曲的魅力。”邹雨含说。
高二强:秦腔传承有“守”有“进”
本报实习记者 王伟杰
《金沙滩》剧照 受访者供图
2024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期间,西安易俗社演员高二强以其文武并重的秦腔折子戏《金沙滩·点子》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称号。
高二强1996年开始学艺,主工文武须生。他先后在咸阳市民众剧团、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担任主要演员,后调入西安易俗社,在传统戏《金沙滩》《出五关》《金麒麟》及新编戏《大河儿女》《大顺长歌》《咸阳桥》等多部作品中担纲主演,多次获得秦腔领域的大奖。
作为传统剧目《金沙滩》中的著名一折,《金沙滩·点子》重点呈现了杨继业在金沙滩战后复杂的心境:从盼子归营时的望眼欲穿,到八子仅三子回营的惊恐不安,再到知晓折损五子后的悲痛欲绝。演员需要以大刀花、髯口功、腿功等戏曲表演形式,深入刻画人物内心,是一出做功极为繁难的靠把老生戏。
在表演秦腔《金沙滩·点子》时,高二强将老生角色的唱、念、做、打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示了秦腔演员的扎实功底。他饰演的杨继业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得到了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
在参加展演期间,高二强不仅细心观摩其他院团的精彩表演,还与众多演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得到了很多启示和借鉴。
“这份荣誉既是肯定,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高二强告诉记者,他将不断锤炼自己,塑造更多经典角色。
在这些年的秦腔表演中,高二强坚持使用“倒八锤”“搜门”等秦腔剧种传统程式技巧。他认为,戏曲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风格。尽管时代和科技在快速发展,仍然需要遵从老一辈人留下来的秦腔文化传统。
在高二强看来,在传承传统秦腔的精髓和特色的基础上,秦腔剧目表演也可以进行提升和创新,融入新的元素和想法。例如,在表演中将秦腔传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通过现代舞美设计来提升观众体验;根据观众审美需求,还可以对剧目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新。
“现在的舞美设计很好看,能够有效增强舞台效果。同时,演员的化妆也更加注重美感,这也是一种艺术上的突破。这些都是与时俱进的体现。”高二强说,自己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演员,但同时也要守住秦腔的传统,成为新一代秦腔的守护者和传承者。
顾芯瑜:一位“95后”戏曲演员的传承日常
本报记者 刘 淼
顾芯瑜扮演的“赵五娘” 受访者供图
“寒冬腊月北风狂……旷野茫茫,大雪飞扬,赵五娘千里迢迢去京邦……”舞台上,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淮剧团)青年演员顾芯瑜以动情的演唱、精准的身段,将衣衫褴褛的赵五娘近乎绝望地在风雪中踉跄前行的情景演绎得入木三分。
得益于在这折《赵五娘·风雪行路》中的精湛表演,2023年,顾芯瑜获得了“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的称号。
“《赵五娘》入选2023年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让更多观众以及专业领域的老师看到上海淮剧团的风采和上海淮剧的魅力。从2013年刚进团时的初出茅庐,到如今有所收获、有所成就,我感恩‘淮剧学馆制’以及各位老师的教导和鼓励,更感恩剧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
顾芯瑜所说的“淮剧学馆制”,是2017年上海淮剧团建立的人才培养制度,由淮剧名家亲自示范,进行身段指导、程式规范、声腔训练等一系列教学,并提出“五年规划”。5年的努力,让顾芯瑜在各方面都有了巨大进步,她相继获得第31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等奖项。总结自己5年来的最大收获,顾芯瑜谦虚地说:“可能就是从一个学生,变成了有一些思考的青年演员吧。”
获得荣誉既是肯定,也是鞭策。“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更优秀、更全面的淮剧传承人”,是顾芯瑜为自己定下的新目标。
在向目标努力的过程中,顾芯瑜不断突破自己。2024年上半年,她完成了连续两天演出《赵五娘》《水漫泗州》文武两场大戏的高难度挑战。
“赵五娘”是个悲情角色,有着中国传统女性善良坚韧、忍辱负重的底色;《水漫泗州》中的水母娘娘敢爱敢恨、文武兼备,非常“吃功”。“赵五娘和水母娘娘这两个角色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和表演方式,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连续演出,对我来说压力真的很大。我曾怀疑自己能不能担当起这样的重任,但‘传承英才’这个称号给了我信心,老师和伙伴们的无私帮助给了我底气,让我最终成功完成这两台大戏的演出。”顾芯瑜说。
对于角色的塑造,顾芯瑜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在主演淮剧《火种》《昭君再嫁》《三女抢板》《金龙与蜉蝣》等新创剧目和传统大戏中,我从人物角色出发,不断探索将符合新时代观众审美的表演方式融入作品。这些守正创新的尝试,得到了很好的呈现,也受到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好评。”顾芯瑜的努力和突破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肯定,也得到了业内的认可,2024年,她顺利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计划青年项目。
在生活中,顾芯瑜还是一位拥有10余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她在短视频平台更新的日常中,这位“95后”女孩每日练功,演出、看书、运动,生活松弛而精致。“除了观摩戏曲演出,我时常进剧场观看不同种类的舞台作品,音乐剧、歌剧、话剧……试着在优秀的作品中吸收一些营养,看看是否能运用到戏曲舞台上来。我保持着运动的习惯,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心肺功能,而且排练演出时不会因为体力不够而影响作品质量,这也是我自洽的一种方式。在运动过程中,我戴上耳机,时而听戏、时而听书,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边运动、边思考、边学习。”
顾芯瑜说,作为新生代淮剧演员,她一直在传承的基础上努力探索贴合新时代的创新,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留住老观众、争取新观众。
2025年2月24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传承地方戏,后浪们来了》
↓ ↓ ↓ ↓ ↓ ↓ ↓ ↓ ↓
网址:传承地方戏,后浪们来了 https://mxgxt.com/news/view/737095
相关内容
青年演员直播间“PK斗戏”,“打开”戏曲传承新方式青年演员直播间“PK斗戏”,“打开”戏曲传承新方式
《DNF继承徽章能否传承?详解游戏继承机制》
浙江金华:“礼堂搭台、婺剧唱戏”,打造婺剧传承新高地
后来,除了梦以外的地方,我再也没见过他们了!
戏曲润民心 文化永传承
华不注|创新传播方式,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赛博唱戏”:稀有剧种从地方走向全国
戏韵河南:浅谈豫剧的历史与传承
外高桥沪剧传承美育基地在沪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