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伴随我的只有孤独,我的人生十分苍凉

发布时间:2025-02-23 12:15

关于余秋雨,我们都知道他是一名文学家,散文集《文化苦旅》就是出自于他的手笔,但对于读者来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一名作家的作品是好是坏一般都很容易产生分歧,所以对于他的文字也是一样,有些人看了之后十分喜欢,而有些人就对不上电波喜欢不起来。

不过,余秋雨除了他的文字,其实还有一些事情广为人所熟知,并且使得他备受批评。

比如说传闻的余秋雨抛弃妻子的故事,使得不少人都上前谴责他,在各个论坛上都不乏有一些人对他进行批判,甚至巴不得他尽快滚出文坛。

而余秋雨本人对于这些与文学无关的批评声音却很少做出解释,他埋头于文学,仅仅对反驳自己文章的人进行争论,时间长了,反对他的声音反而还越来越大了,他便总是感叹陪伴他的只有孤独。

从国学大师到文革余孽

曾经的余秋雨是一个纯粹的文化人,他的《文化苦旅》由于别具一格的散文体裁而受到了大量的追捧,此后便有了相当高的名气,这本散文集能够脱颖而出不光是因为别出心裁的风格,其实同时也受益于中国当年的文革断层。

这个断层使得中国当时市面上流传的纸质媒体能够传达的文化都十分的来之不易,这篇质量上乘的作品自然也就有了它的高光时刻。

其实余秋雨也由于文革而受尽了挫折,尽管这时的他由于刚从文革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对于那些凑上来的媒体其实不是很感冒,就连他那本《文化苦旅》的编辑也说过,余秋雨对他们也有些拒绝。

不过余秋雨能够顺应时代,他很快地就习惯了媒体的存在,从纸质媒体到虚拟媒体,他一步步地走进了现代文娱行业漩涡的中心,成为了时代的主导者。

他成功地从纸质出版走上了电视节目,甚至到音频付费,影响力也变得十分地强,甚至上任前往了上海戏剧学院。他成为了国学大师,成为了文化领域的泰斗,有了耀眼的光环,却也走不出曾经的阴影。

2000年,一名叫做余杰的北大学生撰写了一篇名为《余秋雨,你为什么不忏悔》的文章,阐述了余秋雨在文革过程中犯下的罪孽,这使得他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余秋雨瞬间从原来的“文化标志”转变成了“文革余孽”,此后批判他的声音便是此起彼伏,更有甚至,他原来的作品也被众人拿出挑刺,有人说他的作品里有上百个文史错误。

而余秋雨抛弃妻子的故事也就诞生于这段时期,那时的他隔几天就要“被离婚”好几次,甚至他上街买菜时就能看到十来个有关于自己的花边新闻,这使得他苦不堪言。

备受批评的文学之路

不过,余秋雨很少会向周围的人抱怨,即使说到这些事情也仅仅是风淡云轻地描述几下,似乎讲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

但余秋雨的转变终究还是反映在了他的文字上,他渐渐地转型写了一些面向大众的东西,而并不是原来那种一昧地精英作品,就连他的编辑也说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所以最好,还是因为这本书是非功利性的,所以才能让读者共鸣。

可见余秋雨还是很想得到大众认可的,才转变了自己的风格,不过他本人在文字上却是十分顽固,比如曾经有人指出他文章中的史料错误,他却总是避而不谈,或是坚决不肯认错,这当然也使得他的口碑变得更差了。

然而这或许是这名文学家唯一的坚持,他仍然抱残守缺地坚信着自己才是正确的,就连勘误声明也不肯发布,这无疑让他的责编也很遗憾。

有一段时期,余秋雨写下的文字显得有些自大,读者就再次沸腾了,大家都觉得余秋雨笔下的文句就是余秋雨本人的心声,既然余秋雨在笔下将自己放在上位者的立场,那就是他忘了本。

所以余秋雨又受到了一段时间的批判,像这样来自于字里行间的批判还有很多很多,而本来就固执的余秋雨却也不争辩什么,硬是坚持了一段时间这样的风格才肯罢休。

也许是饱受批评的缘故,所以余秋雨对于自己人生的评价才只有一个词,那就是孤独,他经历过很多,但是越到后来,就越没有人站在自己身边,因此孤独是他唯一的伴侣。

当然,这和他的个人经历也是分不开的,余秋雨寒窗苦读的时间以及后来的沙漠之旅,无疑都是孤身一人进行的,也许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才使得他的文章别有一番韵味。

孤独之旅仍将继续

文革的那段时期,余秋雨经历了很多的变故,也是在那段时期,孤独这个词语第一次地拉近了与余秋雨的距离,更甚至走到了余秋雨的身旁,成为了他后来的终生伴侣。

那时余秋雨还仍然青春年少,他的父亲却意外地得了一场大病,而他的叔叔更甚至割腕自杀了,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一个人度过的,这种经历对于青年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

但在这种折磨之中,久而久之,余秋雨就习惯了,原本对于生活热闹一点的追求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觉得孤独一点其实也没什么,也不就是在走自己年轻时的老路。

所以后来他才会对社会上的种种排挤泰然处之,就像个没事人一样,归根究底就是因为他已经习惯一个人生活了,这种心态导致,哪怕后来妻子真的离开了他,他也没有产生太大的波澜。

余秋雨的政治生涯也在此后悄然开启,他被当选为了全国艺术理论研究会秘书长,按理来说这项荣誉肯定会让很多人争得是头破血流,可余秋雨却偏偏与众不同,对于职位上的事务他是感觉到头疼不已,后来干脆离开了这个岗位,甘愿回归贫苦的生活。

或许是他的这些种种经历,才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一种苦涩的味道,这或许就是孤独的味道吧。

而《文化苦旅》这篇散文集也出自于这之后,一经出版后就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甚至被评价到他的文章将整个当代散文提高到了一个全新水准的程度,这无疑是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又或者说是苦尽甘来,他短暂地摆脱了孤独而又苦闷地写作,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他最终还是再次拥抱了孤独,重新走上了苍凉的人生之路。

小结:

对于孤独,如今的余秋雨恐怕其实也是乐在其中,他或许也十分乐意摆脱世俗的种种烦恼,哪怕是滚滚黄沙的道路,他也能兴致盎然地走下去。

原有的职位以及名誉对于他来说都不甚重要,只要心中有想法,他随时可以辞去手中的一切,依然奔赴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毕竟有孤独作伴,在苍凉的人生之路上,他其实也并不“孤独”。

不过,这种做法或许只有余秋雨一个人能够坚持下去了,说到底余秋雨之所以会变得孤身一人,和他文革期间犯的错误,以及他后来的死不认账都是密不可分的。

但余秋雨如此做自然是有他深厚的实力作为底气的,我们身为普通人,就不要犯着与天下为敌这种中二病了,还是老老实实上班老老实实干活,提升自己的口碑广交朋友,才能过上有意思的人生啊。

网址:余秋雨:伴随我的只有孤独,我的人生十分苍凉 https://mxgxt.com/news/view/736894

相关内容

81岁的“老顽童”用亲身经历告诫我们:老了才知道,不生孩子或只生一个孩子,晚年生活将变得十分孤独和凄凉
相伴余秋雨28年的马兰,满满是感触,终于懂得余秋雨原配的心酸
原创1992年,余秋雨给糟糠之妻递离婚协议,14年的陪伴抵不过一个新欢
余秋雨:我的“仇人名单”,四个仇人简称浅芳丽莎,指的是谁?
三首中秋词,展现苏轼三种人生态度,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巨星如何从辉煌跌入孤独:揭示三位晚年凄凉演员的隐秘生活
余秋雨现象
小说中的迷宫与孤独
独孤苍苍,娘子青青,这哪里是休书,分明是一封情书
1992年,余秋雨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