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平:浅谈信息技术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1-08 08:56

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

有思想 有深度 生活即教育

关注


作者

胡志平

安徽省歙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中学二级教师。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数学教学方式的改革,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教学资源,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出具有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新课程对信息技术的迫切需求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课程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机械的解题训练、忽视数学应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不足。在新课程下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点拨”和“引导”学生思维。这样教师角色的转化也就要求教学手段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填鸭式”地填入、机械的重复练习、和简单的模仿被动的接受的,谈不上半点的“自主学习”。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综合应用,遇到灵活的问题就束手无策;要么被动地学习数学,认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要是考试不考-就决不学习数学,这与素质教育和培养新型人才是格格不入的,与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础性、普及性和提高性是背道而驰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能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快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对数学创新教学的促进作用

1.信息技术的动画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计算机软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教学资源丰富多彩,事例喜闻乐见,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用直观的图形、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如笔者在乘法公式的教学中,将枯燥的公式变成有声有色的动画,使学生理解了公式的内涵和形成过程,不再是硬背死套公式,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了新知识。

2.信息技术所创设的动态情境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

数学本身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只有深刻地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知识。信息技术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利用信息技术,通过CAI课件的展示、变化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揭示问题的本质,有利于知识所反映的潜在规律的显现。如《相似的图形》这一节,为了把“相似”这一概念弄清楚,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图形缩放功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相似形这一概念中的“形状相同”这一要点。避免了凭直觉而出现“雾里看花”似懂非懂的情况。

3.信息技术能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要求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苏轼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动手实验——猜想结论——验证结论——指导实践”的过程,把过去“教师讲课,学生听练”的教学模式变成“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获得新知。如笔者在上《勾股定理》这一节时,利用几何画板、Powerpoint等软件工具,从观察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等于斜边的平方”入手,提出: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存在“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这一结论?借助网格利用面积法由学生自主探索验证了这一结论。教学活动中,学生边看图边积极思考、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很快得出了结论(如下图)。亲身体验了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了成功的乐趣,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丰富学习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随着社会的进步,数学越来越紧密地与生活、社会、人文相联系,倡导学数学、用数学;从近几年的中考数学题来看,涉及到国情国策、环保生态、市场决策、经济核算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发挥信息技术的合成优势,努力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从互联网、中央电教资源、数学网站等及时提供丰富多彩的资料来源、教育环境、学习工具,让学生学以致用,亲身感悟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走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几个误区

信息技术用于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的方式越来越灵活,数学课堂越来越充满活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走出下面几个误区:

1.动画过多,色彩过浓,易使人“眼花缭乱”,冲淡教学主题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有利于创设数学情境,赋予数学知识鲜活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在有的教师制作的课件中,教师煞费苦心地设计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动画效果,插入各种奇怪的声音、绚丽的背景、漂亮的花边和奇特的按钮,一切讲究新奇,结果使教学过程成了“看电影”,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越俎代庖,冲淡了学生思维过程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其目标是为了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形式更灵活,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更充分。而在有的课件中展示教学问题后,就把关键字、词、句子用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字体标出,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学生搜集、整理数学信息和分析过滤数学信息的过程,消耗了数学问题的思维价值;有的课堂从头到尾全部使用课件,每次课堂练习后,也用课件与学生对答案,结果桎梏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多种解法、思维过程、解答过程无法点评,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

3.课程容量过大,学习广而不深

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大大提高了数学效率,对数学而言不仅能丰富知识的形成过程,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只要轻点鼠标,还能将数学问题进行横向或纵向变式。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学内容要适量,又要适度,不仅要让学生“吃得饱”,更要学生能“吃得了”,容量过大,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囫囵吞枣,就是蜻蜓点水,一晃而去成为过往烟云,无法深入理解。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学生的“消化能力”、“吸收能力”和“转化能力”,只有这三方面结合得好了,才能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能有力地推进数学创新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在应用中不断尝试,积极探索,及时总结,远离误区。只有这样,才能把新课程标准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行知纵横》2021年重点选题征稿

国内刊号CN51-1677/G4

国际刊号 ISSN1672-8181

摘自 | 《时代教育·行知纵横》(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学术指导)2021年3月刊/栏目:教育思考

编辑 | 张競之

-END-

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725次推送

网址:胡志平:浅谈信息技术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https://mxgxt.com/news/view/694301

相关内容

《媒体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和课外教学中的运用》
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
河南中医药大学宋学坤教授应邀为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师生做学术讲座
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整合.doc
基于SPOC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研究生导师:李宝敏
大数据处理技术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榜样在身边】信息学院郑志刚教授:会做事 懂生活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doc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团队合作精神”案例研究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