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守岛人》热评:共鸣效果与叙事视角
郑宜庸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福建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我们讲述的故事必须创造出情感的共鸣,这是将观众与银幕上或纸上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的最关键纽带。”(克劳迪娅-亨特·约翰逊)一部好的影片,可以把虚构的故事编织得入微入里,令人信服;一部差的影片,却可以把真实的事件讲述得虚情假意,令人怀疑,其中的差别在于创作者是否投入了真诚的情感。因为故事是不能以中立的态度去叙述的,如果创作者的情感没有参与,没有与人物产生共情,又岂能让观众认同与感动呢?
电影《守岛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1986年,年轻的王继才瞒着妻子,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孬种,向人武部长王长杰主动请缨去守卫黄海前哨的开山岛,本以为几天就能回去,但一直找不到可信任的人去接替。妻子王仕花一气之下本想离婚,但最终选择放弃小学教职、将女儿交代给公婆后去陪伴丈夫守岛。海岛上风雨无情、蚊虫猖獗、礁石湿滑,他们错过了父亲离世、艰难生下儿子、不得不让女儿辍学照顾儿子,甚至遭到走私团伙的威胁与殴打……一口水窖、三只狗、四座航标灯、189本日志、368面挥舞过的国旗、11680天出勤,这些数字部分反映了王继才夫妇单调、艰苦的守岛生活。2018年,在王继才因病离世后,王仕花仍然坚守海岛。
影片以写实的镜头、扎实的细节、朴实的叙事将“人民楷模”王继才与妻子王仕花驻守边疆海岛32年的经历搬上了大银幕,看过的观众无一不被感动。共鸣点比比皆是:“人这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亏心”的朴素无华价值观;“我儿不是孬种”的顾全大局父子情;“找不到信任的人来接替”的相知相惜战友情;“你救了我,我儿孙三代都要报答你”的不忘感恩朋友情……刘烨、宫哲、侯勇、陈创、孙维民、张一山等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情感饱满立体。特别是刘烨与宫哲,一个激情乐观,一个内敛安静,演活了性格迥异的一对夫妻,从理发、洗澡、对唱,“你守岛,我守你”的相濡以沫夫妻情从一个个鲜活的细节中真挚流露。人物特定情境下的动作,才能显示出性格、凸现出主题。但是,观众想看的,不仅仅是王继才的动人事迹,而是他对于生命价值这一“特定的问题”的思索。因此,只有倾向于人物,在人物内在的冲突/困境上下功夫,王继才内心抉择的心路历程就构成了影片的背景故事。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想一辈子守岛,也曾有过抱怨,也一次次想打退堂鼓,但他最终坚持下来,一守就是32年,成为渔民们尊敬的“岛主”。人生哪来的平衡?只是关键时刻的抉择不同而已,王继才“守岛即守国”的奉献精神,注定了他无法顾全自己的家人,不是他无情冷血,而是职责在身、使命重大。就像剧中王仕花问他,“你不想爸妈,小宝吗?”王继才答道,“怎么不想?你在往我心窝上戳啊!”正是由于建构了背景故事,才使得《守岛人》整部影片呈现更深层的意涵,这个深层意涵比前景故事本身来得重要,才是引导观众投注情感的主要元素。也因此,王继才恍惚见到父亲吐血的惶惑、无法前去送终时的嚎叫、给妻子接生时的慌张、见到女儿劳作时双手伤痕累累的泪目、塞钱给岳父岳母时的愧疚,才分外令人动容。
著名编剧王兴东有个形象、朴实的比喻:“生活提供了很多原始的素材,这些素材需要改造,就像芹菜来了,你不能把芹菜连根带叶一块儿吃,你要吃它的茎,你要把根、叶拿掉。就是生活中的素材,你不能照原样去做下来那就等于照抄。所以,生活要有一些艺术加工,艺术加工的实质上就是让它更集中、更精练、更典型、更个性化。”判断一部艺术作品价值的准则,不是看它是否确切地传达了事实,而是看它是否很好地道出了真实。否则的话,即使事件本身具有多么动人的力量和印象,但却难从中找出艺术的价值。艺术的真实只有在假定形式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如果只是凭借“真人真事”本身的事实力量来感动观众,影片是没有多大的艺术价值。因此真人真事题材的电影创作,必须进行突破生活真实与新闻报道的两个关口,重新进行主题的挖掘与结构的建构。《守岛人》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对“一件事,一辈子”这种坚守承诺的守岛精神的挖掘,也在于结构的建构:影片的时长有限,要将32年守岛生活的诸多片断有机串联,弥合可能会有的断裂,必需选择一个恰当的叙事视角。
非人称叙事是电影特有的模式,也是最符合电影的、最重要的叙事方式,叙事者的匿名存在使故事似乎无人驾驭,仅仅“自我呈现”。在《守岛人》这部影片中,却出现了一个叙事者——包正富,他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来讲述故事。“我第一次见到他,是在1986年。”剧情的展开是伴随着这个旁白开始的,我们立即能够确定,《守岛人》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是包正富32年后的角度,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按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的。也就是说,影片是以倒叙的形式,从2018年王继才突然发病送往医院开始回溯点滴往事。包正富,是往返陆地与小岛接送人员、物资的当地渔民、船主,他与王继才年龄相当,与妻子多年来帮助照顾王继才的儿女,两个人最终成为了朋友。这也是为什么剧中王继才夫妇要向包正富夫妇鞠躬道谢的原因。问题产生了,为什么要采用包正富而不是剧中其他人物的视角来讲述这个守岛人的故事?
叙事角度不仅表现为形式上人称的区别,它涉及到更深层的作者/叙事者的价值取向、立场观点、情感态度等意识形态范畴,这也是所有对叙事角度这一形式研究的落脚点。著名的电影艺术家爱森斯坦曾谈到,“对被表现物的态度是通过如何表现它而体现出来的。这里立刻产生一个方法和手段的问题,即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来处理这一表现,使得在表现出它是什么的同时还能表现出作者对它持怎样的态度,以及作者希望观众对它所表现的事物有怎样的感受、感觉和感情。”就《守岛人》而言,我们作为观众并没有与影片中的任何人物、任何情感发生任何直接的关系,各种事件和观念通过包正富的意识和语言重新组织和表达,再传递给我们,作为观众我们只能选择认同或不认同包正富。因为我们是通过他的眼睛去观看,从而也通过他的感受去体悟,因此包正富的作用,不仅在于通过他的讲述让我们看到发生了什么事情,而且通过他的讲述,让我们了解他对于王继才的感受、评价。
那么,《守岛人》中第一人称的“我”——包正富,给予我们哪一些的信息呢?按理说,担任叙事者的,可以是王继才的妻子、父母、儿女、姐妹。他们是亲人,对于王继才的所作所为不是更有发言权吗?还有王才杰。作为人武部部长(后为政委),虽然一直找人却无法找到能比王继才更值得信任的人来接替,他为此感谢、内疚终生。还有小豆子。王继才救了翻船的他。这些剧中人,与王继才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也存在着潜在的戏剧冲突。甚至长眠岛上的第一代守岛人冯大斗队长、长期相伴的小狗们,也可以充当叙事者,以营造一种魔幻的艺术效果。但是创作者有意选择了包正富这个既近又远的人物关系,原因在于,包正富是王继才守岛岁月的见证者、观察者,他理解、顾惜王继才,是被王继才精神感召的第一批人物,通过他的观察,经由他的引导,观众认同了王继才,产生了感动。这不是一种强行的感动,是在理性思考之后由衷产生的。反过来,假如换成剧中其他人物的视角,由于情感关系的复杂,无法做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反倒令人质疑其叙述是否真实。同为陈力导演执导的作品,就像《古田军号》从红军小号手的孙子的视角讲述革命历史故事,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守岛人》共鸣效果的达成,同样与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选择分不开。
在现代电影中,第一人称“我”的叙事的大量存在,不仅是谋篇布局或美学上变革的要求,它关注“我”的内心体验,甚至捕捉到“我”的潜意识这个被传统叙事方式所有意或无意忽略的角落。假设包正富的叙述能够增加一些个人情感色彩,是否共鸣效果会更为强烈?这像一个悖论。《守岛人》的情感表达其实是颇为克制的,有意避开强烈的矛盾冲突,因此包正富点到为止、为数不多的旁白,倒也吻合。
网址:电影《守岛人》热评:共鸣效果与叙事视角 https://mxgxt.com/news/view/664444
相关内容
《今日影评》 20210622 守岛人 守的是什么?《守岛人》影评——英模题材电影创作的新风尚
什么是主旋律?电影《守岛人》导演陈力这样说
电影《守岛人》今日公映 还原32年守岛传奇人生
国产电影分析点评:陷入叙事叙事能力陷入困局
《守岛人》公映首周反响热烈 时代楷模一生守岛引观众飙泪
电影:和时代共鸣 与观众共情
“我们都是守岛人”:电影《守岛人》向人民楷模王继才致敬
一岛两人三条狗+32年坚守,电影《守岛人》真情实景换过亿票房
《爸爸去哪儿》的叙事视角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