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好友详述路遥生平与创作
“我第一次严肃地想到了死亡”
1982 年, 路遥脱离开《延河》编辑部, 开始专业创作, 这使他可以比较从容地安排自己的文学劳动。从上大学开始, 路遥就开始如饥似渴地研读中外文学名著, 不断从前人的创作中汲取着营养。在谈到他喜欢的作家作品时, 路遥曾经开列这样一个名单:《红楼梦》、鲁迅的全部作品、柳青的《创业史》、泰戈尔的《戈拉》、夏绿蒂的《简·爱》、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以及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肖洛霍夫、司汤达、莎士比亚、恰科夫斯基、艾特玛托夫等等。路遥是一个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滋养, 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文学品格的作家。我们从他的作品中, 可以鲜明地感觉到这一点。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 一个受到过这样的文学滋养而且写出《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这样优秀篇章的人, 自然会给自己的文学劳动提出更高的要求。路遥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这样说: “当时, 已经有一种论断, 认为《人生》是我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我承认, 对于一个人来说, 一生中可能只会有一个最为辉煌的瞬间—— 那就是他事业的顶点, 正如跳高运动员, 一生中只有一个高度是他的最高度, 尽管他之前之后要跳跃无数次横杆。就我来说, 我又很难承认《人生》就是我的一个再也越不过的横杆。”于是, 路遥接着说: “我决定要写一部规模很大的书。在我的想象中, 未来的这部书如果不是我此生最满意的作品,也起码应当是规模最大的作品。”这个重要的决定, 也许来源于路遥少年时期一个偶然的梦想: “这一生如果要写一本自己感到规模最大的书, 或者干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那一定是在四十岁之前。”
35 岁的路遥为这部作品的准备工作平静而紧张地展开了, 狂热的工作和纷繁的思考成了他的日常生活。他首先要为这部作品搭建一个舞台, 对于路遥来说, 无可选择, 这个舞台只能是生他养他的贫瘠苍凉而雄沉浑厚的土地以及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他将调动他的全部生活积累和人生体验, 让这部规模宏大的戏剧像《人生》一样深入人心。
这是一部被他作为礼物献给他“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书。他为这本取名为《走向大世界》的长篇巨著设定了基本框架: “三部, 六卷, 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 力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他为三部书分别取名为《黄土》、《黑金》和《大世界》。
我们现在看到的《平凡的世界》,正是这部作品。在“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这样一个命题上, 出色地体现了路遥的意图;我们还发现, 如果我们把《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分别冠以《黄土》、《黑金》、《大世界》篇名, 是极为贴切的。这说明, 无论创作过程多么艰辛, 这个艰辛的过程多么漫长, 路遥的文学信念, 他对这部“规模很大的书”的内在要求, 没有发生丝毫的改变。准备工作漫长而有序。为了唤起对长篇小说艺术的全新把握, 路遥潜心阅读了100 多部多卷体长篇小说, 这些书有的是重读, 有的是新读。他分析作品的结构, 窥探作家的匠心, 设计自己所要建构的大厦。除此之外, 他还大量阅读了理论、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方面的著名以及农业、商业、工业、科技等方面的专业书籍。那段时间, 在路遥的房间里到处都搁着书和资料——桌上、床上、茶几、窗台, 甚至厕所——以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手拿到并进入阅读。
1985 年秋天, 路遥来到铜川的陈家山煤矿, 在一个基本上与世隔绝的地方, 开始了他的另一次文学远征。
非常幸运, 路遥为我们留下了《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在这部6 万多言的随笔中,路遥对创作过程的描述, 对创作过程中思想和情感状态的描述, 成为我们考证这位作家最重要的材料之源。如果一百年以后有人介绍路遥, 也一定会说: “读一读《早晨从中午开始》,那就是路遥。”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以后, 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读书界, 反响不像《人生》那样热烈, 究其原因, 一是作品仅仅是全书的三分之一, 情节还没有充分展开, 另一方面, 是当时的文学风潮把人的注意力引到非现实主义的作品之中, 忽略了这样一部现实主义杰作的份量。路遥不为所动, 以极大的艺术自信心沿着既定的路线往前走, 又相继写作完成了第二部、第三部。整整6年, 作家路遥燃烧着自己的生命, 锻铸了《平凡的世界》。
创造的过程艰苦卓绝, 正如路遥所说, 写完第二部的时候, 他几乎完全倒下了, “身体状况不是一般地失去弹性, 而是弹簧整个地被扯断。”、“身体软弱得像一滩泥。最痛苦的是每吸进一口气就特别艰难, 要动员身体全部残存的力量。在任何地方, 只要一坐下, 就会睡过去..”随着《平凡的世界》一天天接近完成,路遥的身体也一天天垮下来。路遥说: “我第一次严肃地想到了死亡。我看见, 死亡的阴影正从天边铺过来,我怀着无限惊讶凝视着这一片阴影。”
1988 年5 月25 日, 体力日见衰竭的路遥为《平凡的世界》划上了最后一个句号。很快, 该书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诵了全书,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将其拍摄成14 集电视连续剧。读者像当年喜爱上《人生》一样喜爱上了这部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的巨著, 有真知灼见的评论家认识到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 纷纷撰文给以高度评价。认为在当代文学中, 《平凡的世界》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了史诗品格的长篇小说之一。它以宏大的文化视野, 以中国新时期以来十年间重大历史背景为契机,通过对黄土高原普通民众生活方式、生存境况的真实描绘, 艺术地概括了中国当代社会的精神形态。1991 年3 月9 日, 在4 年一度的全国最高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 评奖中, 《平凡的世界》在1985 年到1988 年间发表的700 多篇长篇小说的激烈角逐中脱颖而出, 以榜首位置赢得了被称为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奖项。
路遥代表获奖者发言, 他说: “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 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历史进程的主流, 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这句话,既可以破译路遥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支撑点, 又可以破译人民的优秀儿子路遥本身。路遥引用艾青的诗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这是人民艺术家共有的品格。路遥以诚实的劳动创造出了应当属于他的辉煌。
1990 年到1992 年, 路遥处在创作休整期。一方面要恢复一下严重透支的体力; 另一方面, 也好对创作进行一番思考。为了回答人们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诸多提问, 路遥决定就《平凡的世界》创作问题写一篇随笔, 这就是后来面世的《早晨从中午开始》。在这部作品中, 路遥不但以传神之笔记录了创作《平凡的世界》的全过程, 尤其可贵的是, 他用大量的心理剖白表述了他对社会、人生、艺术的深层思考, 这些文字给我们提供了完整地了解路遥的钥匙。
网址:生前好友详述路遥生平与创作 https://mxgxt.com/news/view/663048
相关内容
写下《人生》的大作家路遥如何走完人生之路?评论家李星谈路遥和《平凡的世界》
作家路遥简介及人生轨迹
作家路遥:一天3包只抽好烟,6年抽掉三五套房,一生仅存一万块
真实纪录作家路遥的一生:身世、婚恋、政治、文学
为哥哥路遥 我要活下去
路遥平凡的世界读书心得
路遥去世前说了一句话,贾平凹听罢夺门而出,蹲在无人处痛哭不已
重生之路遥知马力
仝伟平:热爱路遥|走近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