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派非遗青年说|汉韵新声

发布时间:2024-10-28 00:45

走下舞台,褪去戏服,“00后”汉剧演员邓诗洁总习惯换上宽松的衣服,漫步于武汉街头巷尾的热闹之中。悠闲时,不自觉地吟唱戏腔,展露了她与戏剧的渊源。入行12年,汉剧和她的生活早已融为一体。

“武汉有一句口头禅叫‘一末带十杂,烧火带引伢’,这里的‘一末’‘十杂’就是汉剧十大行当之二,可见汉剧对武汉老百姓生活影响之大。”说起汉剧,邓诗洁首先提到的是戏曲与城市的连接。

作为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北境内,对湘剧、川剧、赣剧等剧种的形成发展都有影响。清嘉庆、道光年间,汉调流传到北京,逐渐融合演变而成京剧。2006年,汉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刚开始以为自己学起来会很难。汉剧所用的念白、唱腔都是中州韵、湖广音,通俗一点讲,就是得说武汉话。”出生于湖北荆州的邓诗洁并不会说武汉话,只是小时候爱去京剧兴趣班上课。

她回忆说,12岁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汉剧班,攻习八贴(花旦),“初入校时,我们新生观摩了一场汉剧经典剧目《宇宙锋》,我为汉剧之美深受震撼;同时,我发现艺术是相通的,静下来,认真看,我能听得懂汉剧。”

怀揣着憧憬,邓诗洁开启了自己的汉剧生涯。十年如一日的苦练的背后,还有表演功法的可喜进步、同辈之间的亲密情谊和前辈老师的悉心教导。

如今,邓诗洁在后台候场时,已是气定神闲,早早地把跷鞋穿上,一边画眉一边开嗓。民乐声起,好戏开场,邓诗洁变身为《翠屏山》里的潘巧云,踩着纤纤小脚登台,凭借精湛的跷功、细腻的演技获得满堂喝彩。

梨园新蕊初长成。越来越多像她一样的青年演员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武汉“戏码头”重焕新生。“时代不同,审美不同,汉剧在不断创新和发展,有了很多新编改良的作品。”邓诗洁欣喜地看到,台下的观众多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

戏曲的魅力也不再局限于方寸戏台上,开始走向公共空间和日常生活。闲暇时间,邓诗洁会在老汉口散步,看看街巷里的戏曲主题墙绘和戏曲人物铜像,感受市井烟火与古老文化的融合。每周她也会抽空去学校和社区,为学生、市民带来科普讲堂和精彩演出。

“汉剧教会了我用真诚和热情去拥抱戏曲舞台,同样也去拥抱人生舞台,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既然选择了汉剧演员这一职业,那么这将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她说。

文字:熊琦、熊翔鹤

剪辑:王知常

摄影:徐腊平、赵磊

责任编辑:

网址:汉派非遗青年说|汉韵新声 https://mxgxt.com/news/view/65006

相关内容

曲艺和非遗激情碰撞,“老派”和“新生”延续传承,湖北曲艺精品荟萃
杀青啦,终于拍完,期待早日与冯睿相见钟汉良 实力派演员 钟汉良
巩汉林来内蒙古与非遗传承人共同献唱
穿汉服品古乐 鄂台青年共赏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曲韵悠长——湖北曲艺精品荟萃
弦歌不绝“传新声” 香港青年音乐人复刻百年粤韵
难怪金庸不肯写汉朝的故事,东汉末年,你看哪位高手成了武林至尊
上海三联 READWAY(武汉店)三周年 “书店+”构筑青年的精神文化家园
“沈水汉韵 怡夏风华”沈阳市和平区第四届百合花汉文化节开幕
文化中国行|当艺术系毕业生遇到汉画像石 走进“复活”的汉画舞蹈世界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