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上“松弛感”的当

发布时间:2024-12-28 06:14

别上“松弛感”的当

2022年09月20日 08:48   来源:大众日报   

  □ 李梦馨 

  最近,“松弛感”一词在网络上的出镜率很高。该词走红于一位博主分享的旅行见闻:一家人外出旅行,因孩子的证件过期,妈妈只能带其回家,但托运行李都挂在妈妈名下,导致其他人的行李也被退回。面对意外,整个过程所有人都平静地处理,没有任何指责抱怨。这种家庭关系中的相互包容、从容有度,引发无数网友感慨。“松弛感”随之传播开来,不仅指代亲密关系,也用来形容一个人表现出的状态,不纠结、不拧巴,面对多糟糕的状态都能保持情绪稳定。 

  “松弛感”的走红,给人们带来了一个处理“紧”“松”关系的课题:事情失去掌控时,要做好情绪管理;日常生活中,多一些包容理解、泰然自若。在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面前,时刻保持紧绷的状态,几乎成了常态,这时候,松弛感就显得格外可贵。之所以推崇松弛感,也隐含着大众对舒缓焦虑、接纳自我的期待。 

  随着“松弛感”的刷屏,其意味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先是“松弛感”一词大量出现在明星的营销通稿上:在明星争奇斗艳的红毯上,松弛感是一种看起来不费力、自然从容的美;在综艺场上,松弛感则是敢于走出人群、不迎合嘉宾的特立独行。在社交媒体上,松弛感甚至成了一门需要钻研的学问,成为一种新式的潮流标签和博主的流量密码。 

  仔细琢磨,松弛感必须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这与生存状态有关,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个人极度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这时还想松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还可能跟性格有关,强求松弛反而会让他浑身不适。备受推崇的松弛感,不能一概而论。对松弛感过度推崇的结果是,将不松弛作为对立面,会让很多人无辜躺枪,被迫在新的价值标签下自我规训。再者,在社交媒体的加持下,其营造的松弛感模板,有浓重的消费主义气息,可能会诱导部分人刻意松弛,这就完全背离了松弛感的初衷。 

  近年来,像“松弛感”这种人为制造并过度使用的概念并不少见,往前推,还有因“二舅”视频而走红的“精神内耗”,以及“钝感力”等。其实追究起来,这些词的出发点可能都是好的,也切中了当前人们的一些心理“病症”。但盲目接受、遵从这些概念,也会产生自我定位时的迷茫。用心理咨询师的话来说,“一旦我们将它用来自我审判,就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暴政。”归根结底,其实松弛、不松弛都没有关系,理解自己,形成逻辑上的自洽,或许才是真正的松弛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成琪)

12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网址:别上“松弛感”的当 https://mxgxt.com/news/view/546326

相关内容

别上“松弛感”的当
松弛演绎《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小小松弛感!拿捏~液态人王姐在线为大家缓解“不松弛羞耻”!
司空长风超绝松弛感.
刘宪华的那份松弛感, 刘宪华
李九的松弛感一绝
松弛感谁能比你更胜一筹
网友发的范丞丞上班路透,这就是独属rapper的松弛感吗?
又去爬长城了!别人练歌她却在旅行,00后 拥有超绝的松弛感!
松弛感穿搭:明星们的时尚秘诀大公开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