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着吃着就老了》:比大多数重庆人还懂小面的陈晓卿,又出新书了

发布时间:2024-12-28 02:01

▲《风味人间》里,夜色中的重庆氤氲着人间烟火。新经典文化供图

“如果说,早餐是一个城市的良心,那么宵夜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2018年播出的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里,这句旁白,一定为无数重庆老饕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这个金句与重庆朝天门的大美夜景一起出现。画面中,华灯初上,今日之重庆地标来福士尚未完工,但两江四岸闪耀的霓虹,以及夜色中重庆大街小巷的食肆氤氲的人间烟火,已足以令人心生感动。

《风味人间》是纪录片导演兼“吃货”陈晓卿的代表作之一,重庆是他最热爱的美食目的地之一。他甚至是比大多数重庆人更懂小面的人,他的《如何吃好一碗豌杂面》等美食随笔,已是众多游客来渝寻味的“宝典”。

不只重庆,陈晓卿的美食之旅遍及大江南北,他的文字安慰了无数追寻美食的灵魂。1月25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从新经典文化获悉,陈晓卿美食随笔集《吃着吃着就老了》问世。这是一部“吃透人生”的随笔集,更是一本“掏心掏肺掏胎记”的诚意之作,他将众多寻味故事娓娓道来,重庆,仍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页。

▲吃货陈晓卿。新经典文化供图

食物连接着故乡与世界

2012年,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让全国老饕记住了导演陈晓卿的名字。《风味人间》则是他又一部现象级力作。早在《风味人间》开播前,它已是当年公认的最值得期待的美食纪录片,5年多过去,它以9.0的豆瓣高分继续稳居纪录片第一阵营,与《舌尖上的中国》一样,成为当代中国纪录片的经典之作。

“我可以持续保持对食物充沛的好奇心,永不停步,从不忌口,永远充满期待,才能把食物故事讲得生动。因为食物,是我了解世界最美味的通道。”在《吃着吃着就老了》自序《我姓陈,吃人陈》中,陈晓卿回顾了自己走过的美食人生,他坦言,自己是误打误撞成为了一个美食纪录片导演。

陈晓卿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并于1991年开始拍摄和制作纪录片。他的《远在北京的家》《龙脊》《百年中国》《一个时代的侧影》《森林之歌》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但直到2012年起领衔制作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引发现象级热议,他才名声大噪,开创了中国美食纪录片新品类。

从17岁出门远行,进京上学,到误打误撞成为美食纪录片导演,再到后来成为全国闻名的吃货,漫漫人生路,陈晓卿的每个阶段都有与食物相关的记忆。“年少时候,好吃是六毛钱的缸贴子,邻居家的西瓜酱,第一次下馆子时把嘴巴烫出泡的萧县羊肉汤,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叫乡愁的东西。”陈晓卿认为,食物连接着故乡与世界,每个人都可以在“吃”里找到归属。美食并不小众,它藏在大多数人的一日三餐里。“说到底,于勒叔叔的生蚝和父亲病榻前的萝卜丝汆丸子并没有本质区别——你吃到的,就是最好的。”

▲陈晓卿在美食节目中。新经典文化供图

美食的终极意义在于幸福感

看过的风景,吃过的食物,聊过的朋友,都是人生。《吃着吃着就老了》中,陈晓卿分享了几十年人生里众多或私藏多年或已与友人分享过的美食故事。“人上了年纪,饭量越来越小,酒量越来越差,消化越来越弱,体形越来越胖。人生就这么宿命,胃口大开的时候没那么多美味,有了美味又无福消受。 ”岁月的流逝令他颇为感慨,“幸好,在这十多年里,留下了一些文字,从中完全可以读出我随年龄而改变的心态。重温它们,我能感受到那些穿透食物的时光流逝,以及时间河流里的气味和口感,这也是《吃着吃着就老了》书名的由来。 ”

▲《吃着吃着就老了》 新经典文化供图

他承认,“吃什么以及怎么吃显然不及和谁吃更重要”,“去君琴花吃酸汤猪蹄花,老六就会渐渐浮现在眼前;来翠清,就能想起我妹陈晓楠,小炒猪肝是她的最爱;到西贝莜面村,则会想到从小在山西没吃过菜的柴老师,这上来的主食其实应该叫莜面栲柴栳栳才对……食物在我这里,永远能幻化成某一个人,愿君多吃点儿,此物最相思。我眼中的美食,不仅仅是认识世界最有趣的通道,也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途径。”

美食是温柔的催肥剂,不过陈晓卿曾一度十分“凡尔赛”,“说来也怪,我能吃,就是不长肉,甚至自诩是个永远吃不胖的人。一直到我将近三十岁的时候,我的身材都只能用‘精瘦’来形容。1994年底,身高一米七八的我,只有不到55公斤,一尺九的腰甚至很难买到裤子。“他也在书中不无戏谑地自嘲,自从接触美食圈,准确地说开始写美食专栏之后,他的体重比文字增长的速度还要快。“大块吃肉,大口喝酒,一醉方休,酣畅。 我经常嘲笑别人胖,谁能想到,自己有一天也加入了‘喝水都长肉’的行列。 都因为美食。”

“美食的终极意义在于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幸福感。”陈晓卿强调,这种幸福感非常主观,“有时候和食物本身相关,有时候和生活经历相关,吃家常菜得到的满足感,吃燕鲍翅并不一定能得到……我更厌倦日复一日机械枯燥的生活。悄无声息,行驶在北京的冬夜里,搜索路边哪怕是仅有的一盏小饭馆的灯光,进去哪怕真的就喝一碗白粥,那种温暖都能渗透到骨髓里。尽管无人陪伴,这,也算是对抗无趣人生的一种积极态度吧。”

▲《吃着吃着就老了》 新经典文化供图

小面代表着重庆人的豁然达观

包括《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沸腾吧火锅》等经典美食纪录片在内,重庆美食地图,始终吸引着陈晓卿的关注。偏街背巷的重庆市井,是他一以贯之的寻味路径。火锅、小面等寻常食物,在他笔下有了灵魂。

尤其是小面。一个重庆人的一天,是从一碗小面开启的。这件事情现在全国人民都已经知道。但可能很多重庆人都还不太清楚,身为北方人的陈晓卿,对小面的了解比我们自己还更深入。

“小面,重庆人对面条的统称。”陈晓卿清楚地看到,小面是重庆的城市名片,“重庆人甚至可以忍辱负重地接受发端于此的火锅‘成渝各有特色’,但绝不能忍受别人对重庆地区风味面条品头论足。小面可以说是重庆美食汪洋中,最神圣不可分割的岛屿,任何质疑都只能招致一整屏合力的痛打。”

为了表达对小面的赞美,他不惜“出卖”朋友,“《舌尖》有个美食向导叫杨畅娃,重庆生人,现在是四川台的主持人。畅娃喜欢吃苍蝇馆子,但她最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成都什么都好吃,就是没有像样的面。’作为生活在成都的重庆人,有两大难题摆在她的面前,第一件是如何在生活里找到称心的男友,第二件是如何在成都找到可口的小面。对于前者,畅娃会说:‘不急,人家还小嘛!’而对于后者,她恨不得天天回重庆。”

身在遥远的北京,长了一颗吃货的心的陈晓卿,甚至知道重庆媒体曾评选所谓“重庆小面五十强”,知道每家面馆几乎都有自己的绝招,“或是在水面的硬度上,或是在辣椒的烘焙上,或是在荤素油的配比上……只有重庆人才能挑剔出其中的差别。”但他更佩服的是煮面过程中,老板游刃有余的语言中控系统,“所有针对厨房的指令都短促和精准,听上去像暗语。‘提黄’,口感要硬点儿;‘多青’,多加青菜;‘干馏’,少舀汤头;‘免红’,不放辣子……喂,你外地人吧?”

同为美食家的沈宏非的一句话让陈晓卿认同万分,“‘小面的小,不仅仅意味着简单,更代表着重庆人轻巧的生活态度。’沈宏非的这句话说得准确,那种举重若轻、看淡一切的豁达,才是重庆性格。每天早晨,不管白丁还是鸿儒,都齐刷刷地蹲在路边,或者倒背着领带,或者露半截嫩腰,面红耳赤地对着一碗面,吃得山响,深藏功名。”

网址:《吃着吃着就老了》:比大多数重庆人还懂小面的陈晓卿,又出新书了 https://mxgxt.com/news/view/542942

相关内容

“吃货”陈晓卿
《风味人间》总导演陈晓卿:天下的风味都通往人情
罗永浩与陈晓卿、冯唐聚会,吃饭喝酒写字,笑容灿烂
给陈晓卿找饭搭子
美食纪录片频出,陈晓卿团队总能调出新风味
专访丨陈晓卿 :美食是人类的刚需
陈晓卿
张铭恩与徐璐的关系,又想起了陈赫、百合,吃瓜群众:看不懂
明星家教有多严厉?看完以后大吃一惊,还是自己爸妈好!
女人吃阿胶和不吃阿胶差别又多大?看这些明星你就知道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