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开启中国实景演出先河的《印象刘三姐》铸就了“铁三角”张艺谋、王潮歌与樊跃。其后,王潮歌独立创作《又见敦煌》等“又见”系列,去年9月,她再次归零,推出《只有峨眉山》开启“只有”系列,第二部作品《只有爱·戏剧幻城》即将在江苏盐城荷兰花海旅游度假区上演。截至2019年年底,王潮歌导演创作的文旅演出项目在全球10个城市持续上演。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对王潮歌进行专访,她身着白衬衫,干练帅气,一头爆炸卷发,挑染了黄色。对创作,她有着偏执般热爱和不知疲倦,“抄袭别人是耍流氓,抄袭自己也是耍流氓,能不能做出’不一样’,是导演的职业道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01
有了一个笔墨来写人世间的爱情
即将在盐城开启的《只有爱·戏剧幻城》是王潮歌在江苏的首个作品。为什么会选择盐城?王潮歌笑说,盐城方的执着跟她本人有得一拼。
盐城荷兰花海旅游度假区在两三年内通过五六拨不同的人邀请她来做项目,她开始全拒绝了。她的理由是,“看花”并非很特别的旅游目的地。“后来他们直接找上门,希望我听完他们半小时的陈述再做决定。沟通可以如此简洁,我就决定来看看。”“看过花,看过花的海洋,但在盐城荷兰花海,我还是被震惊了,几公里的花海里很多新人在拍婚纱照,多到民政局在这里特设了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跟她说,很多情侣来看花,看着看着就冲动想结婚。“我当时还看到一位特别胖的姑娘,跟丈夫在拍婚纱照,丈夫眼里流露出的爱意,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
这些引发了王潮歌的思考,“我就想:爱情吧,人人心中都有,但你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它?当时我就决定在花海里做一个主题叫’爱’。”王潮歌希望在中国有个地方,可以大胆放肆直白地谈一谈爱情,男女之爱一点不小,它是衡量人是否幸福的指标之一,“这样一来,我终于就有了一个笔墨来写人世间的爱情,其实这也是我对社会很重要的一个关注。”02
“只有爱,是无孔不入的”
王潮歌其实是文旅融合的先头部队,特别早地就奋战在这条战线——2004年的《印象·刘三姐》让王潮歌获得了“中国最具创新精神”导演和“实景演出”开先河者的身份,而后的十年里,她做了《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岛》《印象普陀》等7个实景演出,王潮歌还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开闭幕式六人核心创意小组成员之一。
从“印象铁三角”中独立出来后,她创作了“又见”系列,《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又见敦煌》等,把编剧和导演的工作全担在肩上。这两年,王潮歌重新出发,打造“只有”系列演出。
有人说,实景演出的“印象”系列是1.0,重回剧场的“又见”系列是2.0,现在剧场聚落群的“只有”系列是3.0,每次都在升级。对于这个观点,王潮歌不太认可,“这些作品都有我个人创作脉络的连接,它们不是一个又一个的升级,只是不一样。”
剧场夜景那么为地方做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项目,要如何挖掘地方资源与文化资源?她坦言,做了这么多个项目,她深知,一个外乡人不管生活多长时间,采风多长时间,都不可能把当地的民俗、民情、历史和文化说清楚,“所以我只能从外乡人的角度去寻找瞬间的感动,抓住一个’小进口’,比如盐城,我抓的就是爱情,我从这个小进口慢慢撕开,层层展现。”从上述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王潮歌作品的相同特征:先锋前沿的创意里充满着对历史的温情,多元的艺术表达中传达出东方文明的文化价值观。
那这次要怎么“爱”呢?王潮歌跟记者坦承道,其实对她来说挑战挺大,一来,她平时不看爱情小说;二来,要收集素材,当然离不开网络,但她不太会用电脑。从默默地学习运用网络,到关注微博,甚至逼自己看一些婚恋综艺节目,“你知道吗?因为我天天在微博上看爱情小文,导致微博自动给我推送相关内容。我琢磨着,这系统猜测我正在谈恋爱呢。”王潮歌对爱的理解,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在人世间只有爱是突如其来的、无孔不入的、欲生欲死的、小心翼翼的、没有对错的、关乎生死的、非此即彼的、千年不朽的。
03
“热爱”足以抵御那些辛苦和压力
新作品将诞生,不免要被问及它的与众不同。王潮歌这些年一直在回答这类常规问题,“在我看来,每个作品的哪儿哪儿都不一样。抄袭别人是耍流氓,抄袭自己也是耍流氓。”王潮歌笑说,她总是把自己置之死地,然后看怎么而后生,也不知道自己突破了多少回,但每次都在竭尽全力做到不一样。而且这10多年里,她一点也停不下来,“这源于我深层而充分的热爱,’热爱’这两字足以让我抵御大家所说的辛苦、操劳、压力大这些,因为我真的喜欢。”
她是个超级”工作狂“。这些年她习惯听着工地的施工声入睡,习惯了“漂亮的靴子上沾满了泥土”。工作中的她雷厉风行,会给人一些压迫感,她形容,“我这一句话下去,工作人员需要立刻执行,时间按秒计算。”王潮歌还跟记者描述了她工作现场的样子:“我的团队特有意思,比如在盐城,剧场有好几个空间嘛,我每进入一个空间,只要往那儿一站,旁边的人就会迅速闪到边上隔着一个距离围开,只有一个人跟我站得比较近,但也只是在跟我平行的位置再后撤小半步的位置上,他是这场的执行导演,我不用回头就知道,他肯定掏出了小本,边听我说边记录。等我进入下一个空间,这人就消失了,换成另一场的执行导演。其实在我们的意识里,这就是战场!”而与工作现场的霸道范儿不同的是,她看自己的作品总是“眼里看不见什么好”,“如果你正好在现场,看见我正在观看自己的作品,你悄悄关注我的话,会看到一个一脸狰狞、各种扭曲表情的我,反正就是各种特极端的表情。”04
自认是一个内向安静的人
据说老搭档樊跃有过一个特别的描述,他觉得王潮歌是一个“雌雄同体”的存在。那些细腻的女性体质,她一样不会少。
那么“工作狂”的B面是怎样的?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王潮歌听了就笑,“我不会’变脸’,’啪’一下,我在工作;’啪’一下,我在生活。对我来说,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可以单列出来。哎呀,不过,我好像也没什么生活状态。”难以想象的是,王潮歌的解压方式居然是普通的网购,“这次带着剧组到盐城,别看我工作忙得焦头烂额,但我依然在买买买。今天中午,我助理还拎着两个包儿问我:王导,这是你买的吗?这又是你买的吗?她跟我说,你在这里待的时间不长了,别再买啦!到时候收不到啦!”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平时哪有时间逛商场啊,虽然网购的衣服经常码不对,但她还是会在排戏间隙去网上东看看西瞅瞅,专门去找个小花背心啊什么。面对我们的采访镜头,王潮歌的表达条理清晰,自信满满,但王潮歌说她其实是一个内向的人。记者问她:“平时最爱什么颜色?”王潮歌最偏爱深蓝,家里和办公室的窗帘、沙发都是深蓝色,“有人用色彩分析过我,说这个深蓝其实比较安静和忧郁,跟我本人外露的’张扬’不太一样。我说,其实你说对了,我很内向,周边没人的时候我很安静。”
王潮歌的这些文旅项目分散在全球,出差是常态,但她说,她和家人会一直不停地互相“骚扰”,“这两天,我住的盐城客栈里的粉色花开得特别好看,我就跟助理从盐城订了300箱花苗,运回了北京!运到北京才发现了问题,哈哈哈,因为疫情,很多园艺工人还没上班,这下我家人都傻了,只好戴上帽子全部在花园里铲土种花呢!忙了好几天,他们让我可别再这样了。”她出差在外时父母还总馋她,比如家里做了特别好吃的菜,就会给她发图:“怎么样,馋死了吧?”说到这些家庭趣事,王潮歌乐得不行,她说,她一点也没脱离家庭,这些都是日常,仿佛就在一起生活一样。05
疫情让她发现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
聊及今年疫情,她说,对个人来说,收获和启发很多,除了更加热爱生活,更加敬畏生命,也更珍惜一餐一饭和一个“哈罗”。
而疫情给演出市场带来的影响,王潮歌则保持乐观,“疫情让我们突然定了个格,让我们冷静了一下。疫情期间,你想吃什么,外卖基本都可以实现,跟以前的差别不算大。那人为什么还会痛苦呢?其实是因为精神生活贫瘠了。我乐观的原因在于,当我们开始意识到,就说明离解决也就不远了。”现在,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价值了。
快问快答K=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W=王潮歌
K:您先生是南京人,您对南京印象如何?
W:他们家祖籍南京,挺逗的,我举个例子,有次他们家里给切你们爱吃的那个盐水鸭胗肝儿,我一北方人嘛,我心想着,切鸭胗肝,那还不得来一盘。没想到,他家就切了一只鸭胗肝,就一只啊,切得非常薄,小片的,全家就吃一只鸭胗肝。我当时想,这是让吃还是不让吃啊?哈哈,后来他妈妈说不能大口吃,要薄片,慢慢吃,才能吃出鲜味。你看看,生活习惯里体现出这小小的南北差异。其实一些你不知道的地域特点都埋藏在血液里。
K:后面有没有可能与南京有项目合作?
W:目前还不知道呢。我只知道,花海这个项目快结束了,下面我要做一个河南的项目,从1942年大饥荒开始,探讨河南人与那块土地,他们怎么了?最近我在啃这方面的书。一部河南史,半个中国史,历史浩瀚,我有好多书要读,这个挑战非常大。
K:最近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W:有,全是小事。比如武汉的网红窗帘,我都看掉眼泪了。在一个不寻常的时候,我们关注到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细节,窗帘是一件多么小的事,平时忙碌的我们可能注意不到,但它“网红”了,它是我们生命中可以被感怀一下的“一瞬间”。
K:山水实景演出在全国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但质量鱼龙混杂,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W:我其实挺祝福那些创作者的,希望他们抓住机会做好。因为在一线做这个,真的特别不容易。现在还在起步阶段,确实鱼龙混杂,但我也觉得,现在不能“上剪子”,应该给予更长的时间,做舞台真的需要经验,让这些作品慢慢生长,优胜劣汰,慢慢出现好作品,以及好创作团队和合格的投资人,把市场培育得更优良,这些都很珍贵,还在坚守的人都不易。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视频剪辑 | 戎毅晔
原标题:《王潮歌:只有爱,是无孔不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