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飙:写作和发表是对中国青年学者的驯化方式
编者按:在当今学术界,写作和发表文章是学者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这一过程是否还保持着其原始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分享的目的?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在其深刻见解中提出了对学术发表体系的批判,指出当前的学术发表不仅远离了其初衷,而且成为了一种异化程度极高的劳动方式。项飙教授通过三个悖论揭示了学术发表的现实困境,并呼吁对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必要的改革。他特别强调了取消博士生发表考核指标的必要性,以及学术出版封闭循环的问题。通过项飙教授的讲座内容,我们得以一窥学术界内部的挑战与问题,进而思考如何恢复学术发表的核心价值,促进知识的自由流通和学术界的健康发展。
牛津大学人类学教授项飙应JCS《中国社会学学刊》之邀,举办了一场名为“学术发表的未来”的讲座。项飙在讲座中批评了当前学术发表存在的问题,包括学术发表离知识分享越来越远,学术写作被异化,学者圈子的封闭和等级化等问题。只要是在学术圈“摸爬滚打”过的人,很难不对项飙所指出的问题感同身受。
学者项飙,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现为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来源:腾讯新闻十三邀)
01
当学术发展远离了知识分享的初衷
学刊当然担负着建设学术生态的作用。项飙说:“我们应该把学刊出版看作是公共干预的一种方式,它不仅仅是我们发表文章的地方,一个交流的平台,从理想的状况来讲,一个学刊应该去提倡一个学派、一种风格,组建一个知识共同体。”
接着项飙阐述了当今学术发表的一些悖论。
第一个悖论是如今传播技术空前发达,但是身为传播方式的一种,学术发表却越来越难,成为压在学者身上的一块石头。
第二个悖论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分工越来越细,变成了专家领域,不期待有总体的理论的突破。
项飙认为知识“部落”本应很容易的通过口头交流与协商达成观点的一致,但如今的学术“部落”却通过“标签”来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成果,把SSCI当成了一种衡量指标。“能够决定你学术生涯的人没耐心去看你的具体内容,只看你在哪里发表。”
第三个悖论是发表数量与学术成就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学术地位比较高的人,或者到最后获得比较高的学术行政地位的人,其实他的发表数量并不是特别高的。”
项飙指出发表其实是对青年学者的驯化方式,学术已经离原来知识分享的初衷越来越远。“发表变成了一个非常封闭的学术运作体系,发表本身成为了研究的目的,而不是推进研究的工具。”他说。
02
写作和发表:异化程度最高的学术劳动
项飙认为学术体系的封闭最大的后果就是学术等级化。等级化会造成学刊从俱乐部变成锦标赛性质。
“俱乐部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式,一个学科里的人相互分享、相互学习,形成共同体。但是锦标赛意味着学刊成为分化学者的工具——谁能拿到工作,谁能升职,谁是失败者,都是根据学刊进行分化。”项飙说,“学刊的编辑和作者之间也不再是自己人的关系,因为投稿就意味着被评价。”
项飙接着说,等级化触发的是下对上的模仿,从而加剧不平等。
他以印度的嫁妆制度举例,“在印度,嫁妆原来只是高种姓中的一种做法,但后来越来越多低种姓的人想模仿高种姓群体的生活方式,嫁妆制度就风行开来了。但这实际上超出了很多人的实际支付能力,给他们造成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更加剧了对妇女的歧视。”
“模仿”之风在学术界的后果则是学术生态的单一。
项飙觉得,学术本应和其他产业一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极少数人取得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大部分学者把一个具体的事解释清楚,提出下一研究可供参考的假设。
但现在,凑出一个框架变成了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导致我们不太能够从自己的问题和材料中看出有趣的点,只想着要怎样拿一个个理论去操作。
“并且全世界也只在跟福柯、哈贝马斯这几个人对话,”项飙说,大家都在套政策话语,加帽子,但是这会导致学者慢慢丧失从细节当中看出事物问题的能力。
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你的研究和上面的话语关系不大,套不上,好像这个研究本身就没有了意义。”项飙质疑了这种现象。
项飙表示,写作和发表现在成了异化程度最高的劳动方式。
“相比在工厂里一天到晚只做一个螺丝钉,学术研究和写作本应是最不异化的一个劳动,是学者主体性的体现。学术劳动本来是为了分享知识,但是随着博士的大量扩张和学术劳动的高度理性化等种种原因,写作倒过来成了统治我们思想和工作方式的手段了。”
03
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考核指标该取消吗?
在项飙看来,应该取消博士生(编者注:应是指人文社科专业)在读期间的文章发表考核指标。他认为,博士期间是非常宝贵的时间,不用考虑别的,就把一个问题搞清楚。但是考核指标迫使博士们把问题切成若干片,用写作技巧包装成可以发表的样子,到最后年轻人都去学了“切片和包装技术”,后果就是文章数量的通货膨胀。
他以牛津为例,牛津大学的评判体系完全是反面,“牛津的导师们会认为学生太早发表文章是一件坏事,如果你在积累不够的条件下匆忙发表,可能说明你长线的推理,没有养成不断地去寻求、去深化的思维方式。”项飙指出。
和一些人的批评一样,项飙也指出现在社会学领域定量研究过度的问题,这与学术通货膨胀是相连的。“搞定量容易在好的期刊上发表,那大家都会倾向于做定量做数据。”项飙为此列了一组数据,2017年美国社会学系刚拿到工作的助教人均发表量是4.8篇,而2000年的数据是2.5篇,其中主要的增量来自于定量研究。
项飙认为学术论文有用是最重要的。“而现在主要就是看形式,看你引用了谁,用了谁的框架,不太强调贡献和价值。”
同时,他认为创新不等于有用,“很多研究只是澄清了现实当中的一些误解,这就已经非常好了,如果过分强调创新,提出一些新的概念,但这新的概念对我们深化理解不一定有用。”
最后,出版的封闭循环也是项飙关注到的一个怪象。他说,学术出版社、各大高校与学者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封闭循环。
“公共财政支持高校做研究,学者们好不容易写出来的研究,免费求着商业出版社发表,发表之后商业出版社又以非常高的价格让高校重新把这些研究的阅读权买回去了。”
最后,对于听众提出的取消博士生发表考核后,高校如何招聘教师的问题,项飙回答说这不难,“你不要去看他在哪里发表,这不重要,只要去跟他聊一聊,读一读他的作品,哪怕文章比较粗糙,但是好的文章有一种生命,有一个躁动的灵魂,说明这个人他在想事,他有知识上的不安,一般这样的人大家会觉得他有潜力。”
项飙身在西方任教,对亚洲的学者这二三十年来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的角色感触颇深。他同时希望亚洲学者能够反思,引进新的游戏规则。
“我们这二十年有一个很大的成绩,就是把亚洲的声音放到了国际平台上。但另一方面,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在模仿西方比较成熟的写作方式,我们没有去改变原来的游戏规则,这就导致学术等级越拉越长,切的越来越细,很多博士毕业之后不能够顺利找到工作,出现学术劳动力剩余的问题。”
他认为接下来社会学研究可以做一些有意思的突破,不管在主题确定上、组稿方式上、发行方式上,都可以想象一个新的未来。
来源:文化纵横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好消息
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教育报告,请使用电脑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注册登录"高教管理与研究平台",免费下载近300份教育报告、专家ppt(需使用电脑)
https://ai.squarestrategics.com/assistant-cn/prophet-library?_page=knowledge&source=0518
如果您愿意分享或反馈试用体验,请添加一读君微信(edu_yidu),您将有机会获取价值298元高级会员账号。
更多阅读
·教育报告、学术论坛精选PPT、访谈原文等资料等分享
合集|近百份教育前沿报告(附下载)
全球报告!一文读懂AI人才培养与教育政策新走向(附下载)|一读·有料
最新!人工智能影响力报告来了!(附下载)|一读·有料
一文读懂斯坦福《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可下载)|一读·有料
如何进行自我评估?10所参评高校为你答疑解惑(附下载)|新一轮审核评估
一文读懂四种不同类型的审核评估自评报告(附下载合集)|新一轮审核评估
中美元首会晤,或将扭转报告中的这一数据(内附门户开放报告中英版) | 一读·有料
(内附报告完整版)深度解析这个国际组织发布的“四大教育报告”|一读·有料
高校曝光!第二类第2种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应该这么写!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 | 数字化是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内附完整ppt)
李政涛:直面ChatGPT,教师如何绝处逢生?(内附报告完整PPT)
责任编辑:
网址:项飙:写作和发表是对中国青年学者的驯化方式 https://mxgxt.com/news/view/4770
相关内容
10年 九批 900项中国建筑遗产新类型的文化密码写作者说·第一季 vol. 1 | 陈丹青:我得寸进尺的业余写作
“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成果首发
中国文学起源与中华文明基因形成研究项目正式启动
“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在沪揭晓,彰显精品化主流化发展趋势
把送快递、开出租写成畅销书 “素人作者”开拓非虚构文学新气象丨文化观察
10多项非遗项目亮相!深大传播学院举办非遗国际文化节
好作品,就是经历生长养藏的佳酿!第二届青花郎·人民文学年度奖颁来了
新时代文学理想的中国式表达——读彭学明长篇纪实散文《娘》和长篇小说《爹》|书评
雷学刚新作《在水一方》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