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文学的好处是虚实相间的想象,意犹未尽的遗憾
新快报讯 8月18日下午,马伯庸携全新长篇历史小说《食南之徒》做客2024南国书香节,与读者朋友分享《食南之徒》《长安的荔枝》等创作故事。《食南之徒》延续了马伯庸“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可能性”的写作风格,讲述贪吃的 西汉 使者唐蒙出使南越国,意外卷入 南越 宫廷的政治斗争的故事。
“广东是我的福地。”分享伊始,马伯庸直接表达了对广东的喜爱,讲述了自己与广州的缘分。“小时候父亲在白云机场工作,我自己在这边生活过一段时间,户口曾落到花都。我写《 食南 之徒》《长安的荔枝》,故事都与广东有关系。”马伯庸说,“《长安的荔枝》主角来到广州,首先面对的问题是洗了衣服干不了,这是我自己来到广州的亲身经历,当时来的时候遇上了回南天。《食南之徒》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我去南越王博物馆(现南越王博物院)参观,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历史小说作家,马伯庸是当下影视改编的宠儿,近些年来,他已经有多部作品接连改编成影视剧,频率非常之密。如何看待原著与改编的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马伯庸认为,影视剧是视听语言,在影视剧中所有的信息必须通过视觉和听觉传递给观众,而小说则不同,可以随意插入信息,包括插叙、倒叙甚至是上帝视角。“其实影视改编忠实原著是一种错觉,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忠实原著,如何有效地把小说诗意语言的表达转化为视听语言,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对我来说我就会写小说,老老实实写好小说就好了。”马伯庸说。
在马伯庸的小说中,常常留有悬念。马伯庸现场回忆说,当年他看了金庸先生的《飞狐外传》,结尾里“最后一刀到底有没有砍进去”没有交代,留下一个悬念,正是因为这个悬念让他看后意犹未尽,还涌现出写同人小说的想法。马伯庸表示,阅读不是读者的单向阅读,这个时代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时代,“模糊的、开放的,留了足够空间的写作方式,能够让读者更 多地 参与进来。文学的好处,是一种虚实相间的想象,是意犹未尽的遗憾,让你时时回味。《红楼梦》为什么好看,为什么有魅力,也是因为给我们留下了遗憾。”
谈及自己的小说多围绕小人物展开叙事,马伯庸表示,自己以前也是 社畜 ,当了十年的上班族,时常不由自主地陷入焦虑。“我写《长安的荔枝》的历史,我会想如果是我接到运送荔枝的任务,会遇到多少难办的事情。写朱棣迁都,我脑海 中第一个想到 的是,负责这个浩大的工程的负责人该怎么办。小人物往往有小人物的视角,我特别喜欢一句话‘一将功成万骨枯’,我给它续了一句‘一事功成万头秃’,这才是生活的常态。”马伯庸打趣说道。
枸 酱仙、草膏、椰子、嘉鱼……在《食南之徒》中,马伯庸用尽笔墨写足了 南越 的诸多美食。“文学更多的是一种想象。”马伯庸 谈道 ,书中很多的美食在现实中是可以吃到的,他希望以美食为媒介打通书与现实的通道,“我写书讲故事也是为了给大家提供一种可能性,希望大家点一些平时不吃的东西,去一些平时不常去的地方,这样生活会更丰富。”
采写: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网址:马伯庸:文学的好处是虚实相间的想象,意犹未尽的遗憾 https://mxgxt.com/news/view/468850
相关内容
马伯庸的“文学考古”,有何创作“秘诀”?文学评论|马伯庸《长安的荔枝》:小说是无数迷人的细节
马伯庸受聘南大文学院兼职教授 寄语学子永葆好奇心
马伯庸南大开讲“历史小说中的‘考据与虚构’”
易白|评《长安的荔枝》:马伯庸笔下的历史传奇与文学创新
马伯庸受聘南京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怎么写历史文学?南京大学兼职教授马伯庸和同学聊了聊创意写作
马伯庸:人性与情感,是永恒的母题
马伯庸:作家最大的困扰就是“作家”这个词
马伯庸新书《食南之徒》首发式在穗举行,畅谈美食与文学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