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停牌成为“终章”,明星创新械企的警示寓言 启明医疗 陷入了一个超级向下的漩涡。根据2023年中报, 启明医疗 的亏损继续扩大。手握3款TAVR产品,却缺乏造血能力...
启明医疗陷入了一个超级向下的漩涡。
根据2023年中报,启明医疗的亏损继续扩大。手握3款TAVR产品,却缺乏造血能力、市场份额下滑,加之内部管理混乱,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困境,这些挑战形成了一个将公司不断拖往深渊的漩涡,让昔日的“启明星”不断下坠。
作为曾经的“心脏瓣膜第一股”,启明医疗手握国内介入瓣膜首张注册证,以及近8成的市场份额,上市之初犹如一颗在医疗器械领域璀璨夺目的“启明星”,短短10个月内股价涨了3倍,市值高达427亿港币。
但随着赛道内卷、商业化不及预期,这颗“启明星”开始变得暗淡。而自去年5月公司内控问题曝光,创始人及董事长先后十几次向公司低息贷款,无担保且无固定还款期限,总额高达18.5亿元,公司更是陷入前所未有的动荡之中。
创始人离职、高管离职,股票长期停牌,市值仅剩24亿港币,公司经营状况亦无明显起色,如今更被排除在港股通之外。
尽管启明医疗已经着手补救,包括重组董事会和管理层,改进内部控制系统及财务报告系统等,短期也难以挽回市场失去的信心。
这一系列的变故,不仅是启明医疗个体的挑战,也反映出医疗器械行业内在的复杂性和变革的迫切性。它提醒着所有在这个领域中奋斗的企业:在追求技术革新与市场扩张的同时,更需谨慎地维护好公司的治理结构与财务健康。
因为这些看似内部的因素,最终都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和评价。在医疗器械这片充满希望与变数的海域中,如何平衡内与外的挑战,稳健航行,是每一家企业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 01 / 10个月3倍,昔日的“启明星”
在医疗器械界,TAVR赛道曾被誉为最耀眼的明星。心脏瓣膜,这个生命之门的守护者,一旦出现病变,便会对人体的血液循环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威胁到生命本身。
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出现,标志着介入治疗方法的一大飞跃。
爱德华兹生命科学凭借其在心脏瓣膜领域的突出贡献,2023年以超过30亿美元的TAVR业务营收,其股价在过去十年间实现了近7倍的增长,最新市值更是高达570亿美元,成为该领域的绝对领头羊。
而在国内市场,TAVR赛道也一度因其低渗透率、庞大的患者基数、以及相对较少的市场参与者,让市场对其抱有极大的期待,无数企业、资本蜂拥而至,希望能够复制爱德华兹的成功。
2019年以来,国内心脏瓣膜领域三剑客——启明医疗、沛嘉医疗、心通医疗相继登陆资本市场,一时间板块星光璀璨。
当中,又以启明医疗最为风光。
启明医疗于2009年成立,2012年公司完成国内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系VenusA-Valve的植入,2017年该产品成为国内首个上市的TAVR。
公司创始人訾振军是微创系研发出身,还曾在维科医疗、先健科技等国内顶级医疗器械企业任职,是中国第一代冠状动脉球囊、冠脉支架、主动脉瘤覆膜支架的主要设计者。公司主要投资人启明创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当初选择启明医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基于对创始人訾振军的看好。
在上市前,由于拥有先发优势,启明医疗在TAVR市场的占有率不容小觑。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按照2018年TAVR产品的植入量计算,该公司的市场份额为79.3%。
创始人的背景,加上公司的先发优势,让启明医疗倍受资本追捧。IPO前,启明医疗吸引了众多明星VC/PE,创东方、启明创投、红杉中国、高盛集团、德弘资本等等。
手握国内介入瓣膜首张注册证,以及近8成的市场份额,这样的启明医疗上市后,碰上市场对于TAVR的疯狂追捧,其自然成了众星捧月般的存在。
在招股阶段,启明医疗便获得了超过310倍的超额认购;2019年12月,其以33港元成功发行股票上市,次年10月便创下97港元/股的最高价,较发行价翻了3倍。
上市后,启明医疗的市值从最初的145亿港元,一路狂飙到428亿港元。这是2009年那些不屑的投资人扼腕的一刻。
当然,投资人也无法料到今日的结局。
/ 02 / 明确的方向,和失控的走势
2012年,启明医疗第一例TAVR瓣膜的植入,悄悄开启了国产介入瓣黄金十年。和其他国内企业一样,其讲述的也是“中国版爱德华”的故事。
而启明医疗最大的优势在于,产品不仅率先在国内上市,相比沛嘉医疗等竞争对手,其更是高值器械出海的弄潮儿。
某种程度上,启明医疗的故事最为性感,国内依靠先发优势保持领先,海外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方向是明确的,公司却尚未证明自己。
2020年10月是一个转折点。启明医疗股价创历史最高后,开始一路向下,停牌前股价只有5.62港元/股,较高点跌去94%。
股价大跌背后,一大核心原因在于,TAVR替代SAVR逻辑被“证伪”,TAVR的销量未达到预期的增速。
2019年,国内TAVR手术数量2500余例,渗透率0.3%,对比发达国家20%的渗透率,这一赛道有着巨大想象空间。并且,在市场的预期中,这一渗透率的提升过程会极其迅速,爆发力惊人。
但事实上,2020年,TAVR在全国医院的手术量仅有3800套左右。对此,启明医疗称受到了疫情的影响。
不排除疫情影响因素,但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价格,昂贵的价格限制了TAVR的使用。TAVR瓣膜均价在20万元以上,加上手术费用,患者整体需要承担30万元左右的治疗费用,是传统方案的6倍。
与此同时,整个赛道入局者还在不断增多,TAVR也难逃“内卷”的命运。
2018年,启明医疗拥有79.3%的市占率,极高的市占率也意味着后续提升的难度较大。毕竟,同一时期,爱德华兹、沛嘉医疗的产品还没有获批。
但在2020年6月,爱德华生命科学的产品在国内上市。2021年,杰成医疗(被健适医疗收购)、微创心通、美敦力产品陆续登场。后来者还在纷纷入局,蓝帆医疗、佰仁医疗、乐普医疗、金仕生物……启明医疗的竞争压力也在增大。
体现在业绩层面,在2018年-2022年,启明医疗的营收为1.15亿元、2.33亿元、2.76亿元、4.16亿元、4.06亿元;亏损持续扩大,分别为3亿元、3.8亿元、1.83亿元、3.7亿元、11.22亿元。
可以看到,其收入增长速度在放缓。疫情前的2021年,收入增速曾超过50%,2022年有所下滑。尽管2023年随着TAVR赛道的雄起而重回增长,但无论是对比大盘还是同行,其增速均很难令人满意。
2023年上半年,启明医疗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21.7%;亏损3.66亿元,同比扩大52.8%。
根据《2023年中国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数据》,全国商业化植入总量破万一扫阴霾,年增长37.62%。横向对比来看,沛嘉医疗经导管瓣膜治疗业务实现收入1.07亿元,同比增长106.8%;心通医疗上半年实现1.764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41.4%,均超过了大盘的增速。
不难看出,启明医疗靠着先发优势,在赛道起量阶段获得不错的表现。如2021年,全国商业化植入量同比增长88%,启明医疗的收入增长也超过50%。
但作为TAVR领头羊,其商业化表现远不及市场预期。2021年的高增长,更多是吃到了赛道高增长的红利,但面对竞争的加剧,其市场份额不断被对手蚕食。
市场的内卷、商业化不及预期、亏损不断扩大,让启明医疗陷入一个向下的漩涡。
/ 03 / 混乱的管理,和失去的信心
或许,2020年蜂拥而至的投资者,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拿到一手好牌的启明医疗,会陷入这般境地。
市场的内卷、投资者预期的降低、商业化进程的缓慢——这些表面因素尽管重要,但并非不可逆转。
然而,去年5月曝出的违规借款事件如同一颗隐蔽的炸弹,爆炸时也彻底暴露了其背后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公司内控管理的全面失效。
2023年5月8日,启明医疗发布一则公告,提到在2021年6月到2023年1月,高管訾振军、曾敏先后24次从公司获得低息、无担保贷款,总额高达12亿元。
但事实上,启明医疗成立特别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发现:被挪用资金不止12亿元。2020年4月至2023年5月,共有约18.5亿元从启明医疗转账至訾振军、曾敏手中。
过去几年时间,公司创始人先后十几次向公司低息贷款。启明医疗表示,这是为了留住人才,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继续领导公司。另外,还可适当提高部分闲置资金的使用效率。
这样的说法,显然难以令投资者信服。““这样的公司治理,简直是灾难。”有投资人这样表示。
作为一家上市企业,这样的做法并不合规。随着不合规事件的公布,启明医疗也陷入了动荡,创始人离职、高管离职。
这不可避免对公司的业务造成了影响。目前看,其不仅收入增长不及大盘,当整个创新药、械赛道陷入资本寒冬,所有企业都在努力降本增效、寻求高质量增长之际,启明医疗却因公司内控问题拖累了自身发展。
从利润表看,研发费用、销售分销以及行政开支居高不下是其亏损的核心。其中,研发费用是头号“吞金兽”。2020年至2022年,启明医疗的研发投入逐年提高,由1.67亿元增至5.27亿元;去年上半年,5.57亿元的研发投入更是超过2022年全年。
当然,对于启明医疗来看,研发是必要的,尤其是其当前处于海外临床的关键时期。
但即使不考虑研发投入,启明医疗也没能在经营效率方面证明自己。先来看销售及分销支出,对于已有3款TAVR产品获批上市的启明医疗来说,这部分投入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司收入的增长。
如下图所示,在市场格局变化之前,启明医疗的收入增速远超销售费用的增速,这也是市场对于先行者的奖赏。而在2021年之后,销售费用的增速开始超过收入增速,甚至2022年20.51%的销售费用增长,却换来收入的负增长。这意味着,启明医疗并没能将市场独占期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商业化壁垒。
再来看行政支出。根据启明医疗2023年中报,这部分支出的增长,主要是因为业务增长令公司的专业服务费、公用事物及办公开支增加。但行政支出的增长(42.3%)却远超过收入的增长(21.74%)。2022年的情况也是如此。
显然,在优化销售成本及费用,提升运营效率方面,启明医疗还要做得更多。
往大了说,药企内控管理是确保企业正常经营的基础,内控管理的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的成败,也关系到民生安全。
当然,在一些情况下不合规的内控也不至于将公司置于死地,但不可否认,内控缺乏对于一家企业来说绝对是减分项。
如今,启明医疗已经停牌4个月了,3月4日也已被调出港股通。因为长期停牌,日前汇添富基金公告,经与基金托管人协商一致,决定自3月18日起对旗下部分基金所持有停牌股票“启明医疗”按照4.215港元/股进行估值。
这意味着,基金相当于其停牌价,打了75折。
如何通过董事会和管理层改组,健全公司治理,同时加强商业化能力建设,让市场重拾信心,是启明医疗当下的首要挑战。
网址:当停牌成为“终章”,明星创新械企的警示寓言 启明医疗 陷入了一个超级向下的漩涡。根据2023年中报, 启明医疗 的亏损继续扩大。手握3款TAVR产品,却缺乏造血能力... https://mxgxt.com/news/view/468726
相关内容
俞灏明、张晨光入股启新医疗 明星股东聚焦医疗高科技监管升级,医疗器械、保健食品成明星代言禁区
远大医药(00512)治疗脓毒症创新产品国内II期临床完成全部患者入组,科技创新铸稳长效发展之路
访谈万祥军,一个致力于叫停名人明星代言医疗广告的角斗士!
名人医疗广告调查:赵本山等明星卷入医托风波(2)
揭开明星械企“管理能力”的盖子
精准医疗时代,一款明星药物带来的启示
医疗反腐风暴中,医生和药企到底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关系?
迈瑞医疗:阅片机自2023年上市以来销量已经超过了竞争对手过去十年的累计销量
名人明星代言医疗产品广告走向“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