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黄福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历史考察与国际比较
摘 要:通过国际视野、历史回顾、联系类型和关联模式等多个维度,本文深入研究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之关系的复杂性。主要发现如下:首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多样复杂的。不同国家、高校、学科领域和教师个体都呈现出多种关联模式。其次,不同国家在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上所呈现的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其内在关联的多元性。再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之间四种联系类型,同时深入分析了不同关联模式的复杂性。最后,研究认为,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及其变化取决于国家、高校、学科和个体特征的综合作用,不存在通用的关联模式。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历史考察与国际比较;影响因素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和知识产出的关键领域,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还会对学术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处理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既相互关联又存在紧张的平衡关系。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同时还要积极从事学术研究、推动学科发展。然而,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全球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关系的演变涉及历史、国际比较以及各国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性。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施“985工程”和2015年底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双一流”建设整体战略布局之后,如何处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仅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更是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无法回避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已有很多探讨,但所关注的具体研究对象各异,观点不尽一致,研究结论也存在较大分歧。例如,在中国知网中输入“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和“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关键词,包括会议论文集和报刊短文在内,相关文献就有近800篇。其中,绝大多数或是从宏观层面讨论两者的关系,或是主要探讨国内某一类型、某一层次或某一学科专业,尤其关注青年教师如何处理和协调平衡两者的关系等,鲜有对全球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整理和国际比较研究。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变和国际比较,以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这一问题上的共性和差异性;通过分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变化,梳理各国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主要特点,以及探讨影响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以加深对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解,帮助高校和政策制定者更好地处理和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一、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理论视角
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不同的理论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理解这一问题的途径。本部分将回顾相关理论视角,分析不同观点对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解释,包括二元对立观点、复杂性和多样性观点,以及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一)二元对立观点
这一观点强调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活动,认为教学和科研在性质和目标上存在巨大差异,不能简单地融合在一起。例如,R.巴内特(R. Barnett)和H.W.马什(H. W. Marsh)与J.海蒂(J. Hattie)认为,高校教师应当将时间和精力分别用于教学和科研,避免二者之间相互干扰。他们强调,过多关注教学可能会削弱科研的质量,反之亦然。
然而,这一观点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二元对立观点的批评者认为,这种划分可能过于武断,忽略了教学和科研之间的潜在互补性。例如,海蒂和马什在另一篇文章中亦认为,虽然教学和科研之间存在关联,但难以明确划分为对立或互补的关系。因此,二元对立观点未能充分解释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
(二)复杂性和多样性观点
相对于二元对立观点,复杂性和多样性观点更强调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关系。J.M.布拉克斯顿(J. M. Braxton)等学者认为,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难以简单地划分为对立或互补。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术传统、不同个体特点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不同的教学与科研联系模式。这一观点强调了高校教师在不同背景下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之关系可能表现出巨大的多样性。
在复杂性和多样性观点下,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联系可以被理解为不同模式和程度的相互作用。教学可能促进科研,也可能受益于科研。因此,这一观点呼吁高校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和目标,找到适合他们的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方式。
(三)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意识形态因素和环境因素。意识形态因素与高校的办学方向和使命相关。不同学校可能拥有不同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这会影响高校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有的高校可能更强调教学,将其视为首要任务,例如职业技术类院校。而有的高校则可能更注重科研,认为科研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例如研究型大学或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这些意识形态因素将引导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进行权衡。环境因素包括外部力量和高校内部条件。评估机制、市场竞争、拨款方式等外部环境因素可能影响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行为。高校的内部组织结构、研究设施、人力资源分配等,也会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模式。例如,在一些国家,高校教师可能需要跨越部门的边界与外部研究机构合作;而在另一些国家,高校教师可能更侧重于内部科研活动。此外,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高校教师所在高校以及教师的个体特征,如所在的大学类型和层次、学科专业背景、学历、年龄、性别、职称、教授的科目和学生层次等,都会对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产生显著影响。
二、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变化
(一)早期欧洲中世纪大学:以教学为中心
从11世纪欧洲大陆出现中世纪大学直到1810年柏林大学创立,尽管不同地域和国家的大学在教育组织和内容方面存在某些差异,但根据目前的研究,早期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教师主要从事单纯的教学活动。教师多传授既有的知识,包括“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数、几何、天文和音乐)、法学、医学和神学相关的内容。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课堂讨论。
(二)晚期欧洲中世纪大学:新的教学内容
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大学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包括培养为国家服务的公职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相关课程。例如,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法国不仅在综合中央公共工程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等新型高等教育中开设了大量有关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培养新政权需要的官员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而且还在这些学院之外创立了专门从事近代科学研究的机构,例如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从事有关农业、医学、地质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此后的拿破仑时代,高校教师与校外机构中研究人员之间明确的职能分工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形成了所谓的“法国模式”。这一模式直接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模式”的形成、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高校的院系调整,以及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学术体系和高校教师基本特征的形成。
(三)柏林大学的创立: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职责
不同于法国模式,1810年柏林大学的创立赋予大学教师新的使命——通过科研发现新知识。19世纪20年代开始,基于洪堡理念办学的研究型大学中的教师开始肩负双重职责,即在传授近代科学知识之外,还从事各种相关研究,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融为一体。值得强调的是,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活动,柏林大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培养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态度或精神,使学生在获得基本概念或知识的基础上,去获取和追求洪堡称之为“Wissenschaft”(最高形式的学问)的知识或科学,以实现其提出的始终把学习当作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而不是学习现有的知识的办学理念,并在这一过程中促使学生具备和发展比知识学习更重要的研究能力、研究方法以及完善的人格。
此外,教学组织形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除了教师系统讲授之外,出现了师生共同讨论以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新方法。根据相关研究,在以创造知识为使命的近代柏林大学中,研讨(seminar)取代了中世纪大学的口头辩论或讨论。在研讨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以与教师合作研究的形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研讨班以及研究自然科学的研究所和实验室,都与早期近代大学的性质密切相关,即在近代柏林大学中首次实现了研究、教学和学习等三者的统一。
上述洪堡理念或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对东亚大学教师学术活动产生了极大影响。例如,日本19世纪后期创立的帝国大学和蔡元培主政时期的北京大学,都基于洪堡理念,强调教师从事科研,特别是纯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洪堡的理念直接影响了1876年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创立。这所大学通过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奠定了美国研究生特别是博士教育的基础,给美国高等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变化。此后,美国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通过同一所大学中的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得以系统和有组织地实施。
与法国和德国的模式相比,英国的高等教育特征直到20世纪初才形成。具体表现为,培养精英阶层的教育和注重实用职业培训,分别在牛津和剑桥等传统大学与地方技术学院中实施,近代科学研究几乎完全在大学或学院之外进行。因此,大学或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教学活动。相关研究表明,特别是在20世纪初以后,虽然影响程度各有不同,但四种高等教育模式(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模式)开始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仅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体系,而且还对高校教师的特征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二战结束至20世纪80年代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在冷战时期,东亚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朝鲜和越南等,基于计划经济的需要,建立了类似苏联的学术体系,即大学教师专注于专业教育或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独立的研究机构之间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化。与之相对,北美和欧洲大陆国家的部分大学教师都参与教学和研究,或者试图平衡这两者的关系。
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西方主要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样化也影响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变化。一些所谓培养精英或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特别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更加注重研究,而大量出现的新型职业技术教育高校的教师则主要专注于教学,或者以本科教学为主。虽然高校教师教学和研究的分离在许多国家表现得并不十分显著或多以非正式的形式出现,但在另一些国家则通过创办各种不同类型的机构促进这一分化过程。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时期高校教师的学术工作不仅涉及教学与科研,还需要其他多样化的学术活动。正如博伊尔(Boyer)所指出的,高校教师从事的学术活动(scholarship)包括四大方面,即发现(discovery)、整合(integration)、应用(application)和传授(teaching)知识。
总体来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三大变化直接影响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变化。首先,各国逐渐重视高校研究的重要性,鼓励高校教师更加关注科学研究。其次,研究与社会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最后,在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之下,大
学层面管理的权力得到明显加强,各种评估机制、效率压力以及激励和惩罚机制等也影响了高校教师扮演的角色和从事的相关活动,结果之一就是带来了高校教师学术活动的多样化以及类型的多样化。除了传统的教学与科研之外,高校教师还需要积极服务社会。除全职教师和终身雇用的教师之外,还出现了大量兼职和签约的教师。
(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变化
这一时期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变化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分离与相对独立(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
这一时期的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往往被视为相对独立的活动。一些学者,如巴内特,主张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各自独立进行,而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这种观点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例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往往被分开看待。
2.趋向联系与互动(20世纪末至2010年)
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开始强调教学和科研之间更加密切的联系。这一转变部分也反映在海蒂和马什等学者的研究之中。这些国家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尽管不一定是互补或互抵等关系。在这一时期,一些国家(例如东亚的中国和韩国等)颁布相关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参与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和科研的互动。
3.教学与科研协调以及部分国家以教学为主导(2010年以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联系逐渐更加协调。这在英美等国家显得尤为明显,其中高校教师更倾向于将教学和科研视为互相关联的活动。相关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的研究活动对其教学产生更直接的影响。不过,在有些国家,例如美国和澳大利亚等,最近几年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强调教师从事以教学为主导的研究(teaching-led research)。一些学者提出,基于“良好的教学带来良好的研究”这一理念,高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从而促进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一模式将教学置于研究的前沿,强调了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研究的重要性。
不难看出,在全球范围内,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联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表现出多样性,反映出各国和各不同地区高等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国际问卷调查数据为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变化也提供了有力证据。例如,从1992年开始,来自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科研人员针对大学教师进行了三轮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试图了解不同时期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关系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体现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的。
第一轮关于大学教师的国际问卷调查始于1992年的卡内基国际调查。根据其总结报告,在参与调查的13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高校教师之间的角色分工以及不同群体对教学和研究的关注较为明显。例如,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大多数教师更关注教学,而在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校教师则更倾向于科研。此外,在几乎所有国家或地区,研究成果对教师的晋升至关重要。此外,全球大学教师在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如问责制、高等教育大众化对教师工作职责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影响与来自公共拨款的减少等,也反映在参加问卷调查的教师回答之中。
第二轮有关大学教师的国际问卷调查始于2007年被称为“变化中的学术职业”(The Changing Academic Profession,CAP)的项目。这次调查范围涵盖了17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有关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变化和挑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教师的教学与研究活动之间的差异不仅存在于不同大学之间,还在同一大学内部广泛存在;教师的学术活动变得更加细化或专业化,大学教师之间出现了新的角色分工;大学教师的学术出版数量增加;在科研方面,年轻教师面临更大的压力。
根据上述两轮相关问卷调查数据,从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视角观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教师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为研究重视型(欧洲大陆模式):这一类型的主要代表国家有德国和受德国模式影响的日本。在这些国家,高校教师高度重视科研活动,积极参与研究项目,得到科研资源的充分支持。教学和科研之间的联系通常表现为紧密的互补,研究资金和时间投入较多。第二种类型为教学与科研协调型(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一类型包括英美等国家。在这些国家,高校教师通常要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被视为协调或平衡。高校可能设有专门的支持机构,协助教师在两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第三种类型为教学重视型(拉美模式):主要代表国家包括巴西和阿根廷等。在这些国家,教学被视为高校教师的首要任务,科研活动相对较少且往往弱化。高校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更倾向于支持教学,科研资源有限。
第三轮国际比较调查,即“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学术职业” (Academic Profession in the Knowledge Society,APIKS)调查,始于2017年,是在1992年的卡内基基金会调查、2007年的CAP调查基础上进行的追踪调查。目前,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的课题组参与其中。一些初步的相关发现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截至2019年,参加问卷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教师群体中至少也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是教学主导型,这个群体占大多数,他们中的半数以上更关心教学,或者兴趣更偏向于教学。第二类是研究重视型,包括中国、克罗地亚、爱沙尼亚、芬兰、立陶宛、墨西哥、日本、韩国、瑞典和土耳其等国家。这些国家的教师主要致力于研究,或者虽然参与教学,但更倾向于研究。第三类是教学与科研平衡型,与1992年和2007年的相关数据相比,这部分大学教师的比例似乎在增加。
基于以上三轮调查数据,2022年出版的研究成果从历史演变和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了亚洲、北美、南美、欧洲等相关国家和地区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变化的基本特征:首先,近年来,国家政策和不少高校教师实际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例如,尽管他们受到各自政府鼓励更多地投入教学,但日本和韩国的大多数高校教师仍对科研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并在研究上投入更多时间。其次,与以往相比,越来越多的教师努力维持教学和研究活动的良好平衡,并追求两者之间的联系。再次,如预期的那样,受访者对他们的教学和研究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看法根据不同的高等教育体系、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以及个别学者的偏好而有显著差异。最后,在高等教育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处理两者关系方面,国家、大学和个别学者之间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此外,高校教师仍然面临如何平衡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以及必须努力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造成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发生显著变化的动因可能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对高校教师的工作产生了影响。跨国研究合作、国际学生交流等现象变得更加普遍,这要求高校教师更好地处理跨文化和多语言的教学与科研需求。其次,知识的增长对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关系产生了显著影响。快速增长的信息和研究领域的扩展要求教师保持更新的教学和专业知识,以便有效地传授最新的信息给学生。这导致教师更加强调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促使教师更积极地参与研究工作,以获得最新的见解。再次,评估机制的改变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行为。许多国家引入了基于绩效的评估体系,教学和科研的质量开始受到政府和外部机构更严格的监测,教师如何处理和平衡两者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最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式。在线教学和数字化科研工具的出现使高校教师更容易在两者之间切换,同时也提供了更多融合教学和科研的机会。
三、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分类
基于上述历史考察和国际比较以及相关文献,本文采用新的分类方法,分析和讨论四种不同类型的联系,以便更准确地描述高校教师在这两个关键领域的联系方式,以及帮助理解高校教师的职业生涯和教学研究的复杂性,并从不同关联模式的性质出发,进一步阐述教学与科研的复杂性。
(一)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方式
1.紧密融合型联系
这种类型表明高校教师将教学与科研完全融合在一起,视二者为不可分割的部分。他们将教学活动视为研究的延伸,相信通过教学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研究成果。这类教师通常在课堂上积极进行研究导向型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际研究项目。他们可能会在教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将研究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平衡型联系
这一类型表明高校教师平衡地处理教学与科研,将二者视为同等重要的任务。属于这一类型的教师,将研究项目与教学工作分开进行,但尽力确保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平衡型教师通常会更关注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质的平衡,避免过度侧重其中之一。这类教师往往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都能取得一定的成就。
3.优先教育型联系
这一类型表明高校教师将教学放在首要位置,视科研为次要活动。这类教师会在教学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研究活动相对较少。优先教育型教师可能认为教学是他们的首要职责,而研究活动则用于支持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之科研,他们通常在教育领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
4.优先研究型联系
这一类型表明高校教师将研究放在首要位置,视教学为辅助性任务。这类教师在研究项目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教学活动相对较少。优先研究型教师可能认为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支持他们的教学工作,并将研究置于更高的地位。自然,这类教师通常在研究领域取得更为显著的成就。
(二)教学与研究联系的复杂性
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复杂的,反映了不同教育体系、文化和个体教师的选择。以下会进一步分析这些联系,并探讨不同关联模式。这些模式根据其性质,可以分为积极或消极、支持性或强化性的关系。
1.积极关联模式
积极关联模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学驱动型研究。这一关联模式表明高校教师将教学视为科研的驱动力。他们相信通过开展卓越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研究灵感,并将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这一模式强调了教学与科研的互补性,认为科研成果可以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另一类是有关教学的科研。在这一关联模式中,高校教师将教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教学方法和实践。他们可能关注课程开发、学习评估、教育政策等领域的研究。这一模式强调教学改进的重要性,通过科研推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积极的关联模式也可以表述为支持性与强化性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出色的教学工作可以激发研究灵感,教学活动直接支持研究项目。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研究项目,从而扩大研究队伍。此外,在这一关系中,教学可以强化科研,例如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反馈,可以丰富和改进研究对象和方法等。这种联系可能促进更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而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这种关系有助于提高绩效和满足教师个人职业发展需求。
2.消极关联模式
消极关联模式也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学与研究分离型。在这一关联模式中,高校教师将教学与科研视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彼此互不相关。这类教师往往将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严格分开,将精力集中在其中一个领域,而忽略另一个。这一模式在研究型大学或职业技术类高校中更为常见。另一类是教学与科研竞争型。这一关联模式表明,高校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两者之间有时间和资源等方面的冲突。这一模式强调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紧张关系,要求教师在两者之间做出权衡选择。
总之,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联系方式可以根据其性质划分为不同类型,这四种不同类型的联系,突出了高校教师在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过程中的多样性,展示了他们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如何找到平衡,也代表了不同的教师职业生涯选择。这些类型各自都有其优势,当然也面临不同的挑战。了解这些类型,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支持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个性化需求。同时,教学与科研相互之间在不同关联模式中也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关系。如上所述,积极的关联模式强调教学与科研之间的互补性和支持性,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和促进职业生涯发展。而消极的关联模式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竞争性和分离性,可能导致教师面临权衡的困难和两者之间的冲突,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学和科研活动。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从国际视野、历史回顾、联系类型以及关联模式等多个维度,揭示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首先,现有的研究表明,关于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观点存在二元对立。一些学者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互分离的,而另一些学者认为二者密切相关。然而,本研究表明,这种关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复杂多样的。
其次,上述历史考察和国际比较说明,近年来,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联系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国家、不同高校、不同学科领域,以及不同教师个体都呈现出多种关联模式。通过国际问卷调查数据的整合,本研究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全球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演化。研究发现,不同国家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呈现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反映出国际视野下两者关系的多元化现象。
再次,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分为四种类型,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此外,本研究还深入分析了两者之间不同关联模式的复杂性,包括积极或消极、支持性或强化性的关系。
最后,研究发现,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模式因国家、教师所属高校背景、学科领域、教师个体特征等而异,没有一种通用的模式。
本文的上述研究发现,对中国高校教师如何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具有启示意义。首先,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关系是多元和复杂的,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和特点来处理。每位教师可能对教学与科研及其关系有不同的看法和协调方式,高校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该尊重并支持这种多样性。其次,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不应该被视为相互对立的领域。高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可以相互促进,互为补充。高校教师应努力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潜力。再次,高校教师应意识到教学与科研关系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应具备适应变化的能力,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最后,高校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提供资源、培训和奖励等措施,提供支持和鼓励高校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之间建立有益的联系。
(作者:黄福涛,教育学博士,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开发中心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来源:《浙大教育学刊》2024年第1辑》)
网址:【研究前沿】黄福涛|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历史考察与国际比较 https://mxgxt.com/news/view/443876
相关内容
四川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所第二次研究生论坛顺利召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研究
德国“明星”刑法学教授们关于“网络犯罪”的前沿研究集锦
特殊教育学校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案研究
“法律,人性的低保”,以及比较研究和跨学科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
智慧城市背景下对高校音乐教育研究
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质的多元路径之研究
回到历史的脉络和节奏:中国近代史的教与学笔谈(中)
电影考研影视考研 中国电影史必备知识点以及分析(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