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泥人张”:捏活人间百象

发布时间:2024-12-22 18:41

土是滋养万物的根基,在中国,女娲用泥土创造人类的传说,赋予了它神奇的力量。泥土虽然唾手可得,但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可以幻化出惟妙惟肖的中国泥塑。“泥人张”作为中国泥塑艺术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天津驰名中外的老字号。自创始人张明山开始,至今已有六代传人。

选 泥

制作泥塑,首先要甄选出适合的原料,不是所有的泥土都适合用来艺术创作。据“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张宇介绍,整个天津城,只有城区西北的芦苇塘下,才蕴藏着合用的泥土,这也是张家几代人做泥塑的原料采集区。这里沉积的丰厚黏土,对泥人张家族来说,是亿万年大自然的恩赐。

为什么只有这块土壤合用,张宇这样解释,“它的特点是含沙量比较少,有机物比较多。所以富有黏性,可塑性强。”

“泥人张”作品:大雪有声

除了地质学家,估计只有泥塑艺人才会如此细致地去研究泥土的类别,细细分辨来看,泥土其实也是各有千秋,黄色的、黑色的、发红的、偏白的,都有不同特性,因为它们含有不同的成分。张宇说,有机物比较多,就呈灰色或者黑色,铁元素比较多,就呈红色。

泥人张的祖上,曾经把每一种泥都认真地分析过,通过捏塑的体验,鉴定出其中粘合度、柔韧性的不同特质。“我们天津一般叫红胶泥,西郊的红胶泥的可塑性比天津常见的黄胶泥和发灰黑色的胶泥要好一点,所以我们做泥塑一般采取这种红色的胶泥,做我们的原料。”

制 泥

采集回来的泥土首先要摊开晾晒,蒸发掉内部原有的水分。

张宇翻看祖上关于工艺的只言片语,并没有解释这样做的原因,直到经过检测,才了解到天津是退海之地,所以泥土中水质的盐碱度过高,张宇解释说,“盐碱会直接影响到泥塑的效果,会使泥塑表面粗糙、甚至说皲裂、完全的风化掉。”

泥土完全晒干后,要挑出石块、草根,用2毫米孔径的筛子,把所有泥土全部筛选一遍。

五洲传播中心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泥人张”的拍摄现场。

虽然看起来,这已经是精挑细选的泥土颗粒了,但其实这只是泥塑原料复杂工序的刚刚开始。精选的泥土将要加入清水,通过搅拌,让泥土完全地溶解为泥浆,再用筛面粉的筛子进行过滤,细密的筛子只能通过水和泥土中最细腻的尘埃,经过这道过滤,泥土本身的杂质将会被完全去除。经过24小时的沉淀,曾经的泥浆已经分离成为泥和水两种物质,慢慢地,呈现出来的就是泥塑所需的原料。

“像流动的巧克力一样,它整个是流动的液体泥流,肉眼肯定看不清它的颗粒,这个颗粒只有在放大镜下面,才能看出它里面小沙粒的状态和样子。泥塑其实也是非常细腻的艺术品,有非常多的细节,原材料筛选得越细致,所做的作品也会更精致,还会增加作品的光滑度、光亮度,尤其是脸部的一些神情,会有吹弹若破的效果。”张宇这样形容。

经过这些过程产生的细腻温润的泥土,其实离做泥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泥土这种物质,在干燥后非常容易开裂,无论泥塑的造型多么细致,一旦开裂后马上就面目全非了。然而,张家祖上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总结出只要给泥土加入棉絮这类纤维物质,就能够增加泥土的粘合性。

泥土和棉絮是两种不同的物质,把他们融合在一起,是一个需要体力的工序,只能通过反反复复的捶打,这个单调的动作,往往要重复五六个小时之久,虽然后来也曾尝试过其它更有效率的方法,但只有人工捶打,才会更直观和方便。历经了千锤百炼之后,纤维和泥土完全地融为一体,为泥土增添了无数的脉络神经。

融合了棉絮并经过锤炼的泥土,还需要用油布一一包好,放在特定温度和湿度的地窖里,整整存放三年。这一块块金砖大小的泥块经过一千多天的地下休眠,虽然用肉眼无法觉察到泥土本身的变化,但只有经过这漫长的蛰伏,才能让它焕发出成为泥塑材料的特性。

这样繁复的过程,也并非无法理解,张宇说,“现在有科学根据了,这个方法不仅中国人用,西方人也用,是因为它里面的微生物发酵,微生物的增加,使这个泥的可塑性增强。这一系列的工序下来,我可以保证我做的和其他人做的,在相同情况下,做出来的泥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的经验。”

塑 泥

张宇也许比其他的泥塑艺人有优势,终究家族几代人都致力于泥塑事业,但其实这也是个不小的压力,祖上的泥塑造诣已经登峰造极,尤其是创始人张明山,是一个极具天赋的艺术家。

张明山的童年时光,是在玩泥巴中度过的,因为家里有时候会卖一些泥玩具来贴补生活,街坊四邻又有很多窑工、泥瓦匠,耳濡目染。天津是中国近代的通商口岸,这座大都市里交织着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也给了张明山很多的熏陶。

起初,大家并没有在意这个闷声不响,自己玩着泥巴游戏的孩子。8岁那年,张明山看见街边耍猴的十分有趣,就捏了个小猴子给大人们看,这猴子捏得神情动作逼真酷似,街坊四邻都纷纷叫好,张明山非常地得意。

张明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180多年,但制作泥塑的工艺,却丝毫没有改变过。

从采集回来的泥土到成为可以做泥塑的坯料,这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原本的泥土,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

制作泥塑的第一步,首先要建构出作品的初步形态,用拍板配合来确定头、肩、腰等身体的各个比例。

俗话说的捏泥人,就是靠泥塑艺人的一双巧手,人手的触觉是0.2微克,能够控制细微之间力度的变化。把内心构思的造型巧妙布局,通过精湛的手法,处理虚实的关系,呈现线条的轮廓、捏塑着各个部位的成形。

泥塑所用的工具都统称为压子,借助工具可以把泥土可塑性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制作泥塑的第一步,首先要建构出作品的初步形态,用拍板配合来确定头、肩、腰等身体的各个比例。

把一团泥巴,捏塑成活灵活现的人物,是泥人张家族的特点,更是泥人张创始人张明山的一个绝活。关于祖上的绝活,张宇说,“他确实有这样一种技术,但是这个技术,就像我们现在艺术家的速写功力一样,它就是一个日常的练习。”

作为泥人张的后人,张宇不但继承了家族的泥塑手艺,同时也希望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艺术的泥塑作品。他说,“从第一代开始,我们就要求后代一定要有变化,你做得跟我一样,说明你没有什么出息。想成名、想成家、想有自己的地位,就要与众不同,起码要和你父亲不一样,才行。”

要想让泥塑作品逼真传神,细节的刻画必不可少。但光靠泥塑的技法是不够的,需要泥塑艺人手眼心法的高度配合,敏锐捕捉人物的神态是泥塑的关键。180多年前的张明山,就是因此得名的。

在当年,创始人张明山经常到市集上,去观察路人和摊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神态,琢磨着怎么把人的眉眼和动作,传神地捏塑出来。通过张明山反反复复的尝试和摸索,他能够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就拿捏到人物的表情。在那个年代,泥人能够捏得和真人相差无几,可是一件大家都争相目睹的稀罕事。街坊们对泥人张的最高评价就是,对着他手中的人物,说,你看看这脑门,鼻子眼的,就是他,就是他。

张宇理智分析说:“张明山所处那个年代,没有摄影、照相,人们没有见过非常真实的人物再现性的艺术作品。所以看到他的作品,人们就觉得,哪怕你有八分像,他也觉得非常非常像。”

清朝道光年间,余三胜在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明星,这位以老生见长的戏曲名角,可谓是名满天下,他在天津演出的时候万人空巷,张明山也非常喜欢余三胜的戏。传说张明山在看戏的时候,就捏塑出了这位梨园大家的神韵。直到今天这还是誉满津门的佳话。在这块诞生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的地方,捏泥人的张明山由此就被人们称之为了“泥人张”。天津快板有这么一段:哎……竹板这么一打呀、这事儿得夸夸,天津卫的泥人张啊,名气真叫大。一块烂泥巴,他三下两下,世间百态活灵活现,简直太神啦。

开朗幽默的天津人,让泥人张的名号越传越响,近两百年来,因为人们对泥人张的喜爱,为他赋予了众多传奇的色彩。

张宇说,“祖先张明山的成名,是他的作品融汇了中国传统泥塑的一些规格,再加上西方艺术的一些写实的技法,借助了一些京剧名流,就是演艺家们的口头宣传,传播了他的名声。”

在那京剧盛行的年代,就连众人景仰的伶界大王谭鑫培,都曾亲自登门求张明山的手艺。所以泥人张的名号也受到了皇家的青睐。北京城里的一位王爷,就专门请张明山到府上,做宫廷里的御用泥塑。干了一年多时间,张明山只能按照人家的要求去制作泥塑,这让他内心非常地煎熬,几经考虑,张明山做出了一个在当时让人吃惊的决定,他竟然收拾自己的东西,不辞而别了。张明山虽然知道王爷会震怒,甚至还可能通缉他,但张明山确实无法接受被约束,那会让他逐渐丧失自己的那份艺术追求。

烧 泥

张宇展示了1915年泥人张的作品“吹糖艺人”,这个曾经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的泥塑,虽然神情依旧,但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破损。张宇说,泥土经过四季温差和湿度变化,一般80年左右就逐渐风化,表面会出现色彩的脱落。泥人张家族一直在研究的一道工序,就是如何让泥塑拥有更长的生命力。经过反复的尝试,他们找到了和陶瓷一样的烧制方法。不过烧窑急速的高温,让烧出来的泥塑全都支离破碎,只有把烧制瓷器的1200度调整到700度,泥塑才能够通过烧制而变得更加坚固。

1915年“泥人张”的作品“吹糖艺人”,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

“烧制就是一个物理过程,把黏土有机物熔化,重新凝结成一块石头,这块石头肯定比泥土要防水,更延年。”张宇解释说。

而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张宇采用了电窑炉,这使高温加热更稳定,也会提高色彩的附着力和耐久性。  

无论晾晒还是烧制,泥塑都不同于瓷器,因为它是实心的,泥土之间的空气会向外膨胀,泥塑的表面必然会产生细微的裂痕。所以,必须要对每一个细纹进行修补。

修补需要用腻子,让腻子深入缝隙,和泥塑天衣无缝融合,并把缝隙边缘的腻子清理干净。而后,要用细砂纸,把泥塑进行打磨抛光,让整体和细部的平整度和光洁度达到统一。

画 泥

泥塑从捏塑完成到晾晒、烧制、打磨处理,一系列工作要几个月的时间,才会迎来最后一道工艺,上色。

色彩会给人带来视觉神经上的享受,泥人张的泥塑,曾经都是用天然矿物颜料来为泥塑添彩。泥塑非常讲究色彩的搭配,因此还被称为“彩塑”,民间还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这也说明了为泥塑上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泥人张”作品

“泥人张”作品:伏虎罗汉

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在用色上颠覆了传统的配色观念。张明山是一个喜欢游走四方,结交同道好友的人。他的莫逆之交任伯年是中国近代最杰出的画家之一,被誉为“海派”艺坛的巨匠。张明山曾经在上海任博年家住了好多年,两人相互探讨、取长补短。于是,张明山的泥塑在彩绘方面的造诣更加独到。“红和绿搭配、黄和紫。他(张明山)用的是色彩上比较忌讳的补色关系来搭配。但是它搭配起来所展示的效果却非常雅致。”张宇举例说。  

张宇也有属于自己的上色方法。他首先选择大面积的底色,为了让色彩更加亮丽和持久,一般上色都需要三四十遍。然后再用绘画的技巧,给泥塑的各个细节,添加配饰的花纹。而最为重要的,是人物的点睛之笔,为静态的泥塑带来了鲜活传神的灵动。

张宇的泥塑,继承了家族塑绘传神的特点,在追求写实之外,增加了写意的手法,形成了在宏观和细节都有看点的泥塑艺术。

张宇的父亲张乃英,是泥人张的第五代传人,这位71岁的老人欣喜地看到儿子继承了家族的传统,他评价自己的儿子说,“追求艺术是很难的,这艺术高峰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高峰过去以后,后人就会望尘莫及,可没有这个艺术成就的话,就会消失,你是优秀的雕塑家,是否是大师看你自己啦。”

2016年11月25日,第六代“泥人张”张宇做客南开大学,畅谈对民间艺术的感知。

很多人会好奇地问张宇,他的孩子是否也会从事泥塑行业,能够让泥人张有第七代继承人。张宇回答说:“这个事情我决定不了,时代因素、家庭因素都会影响这个事情,包括他们个人喜好,绝对不是我说的就能做到。个人讲,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一个心态,还是那句,你要干就干好。”

泥人张延绵180多年,历经六代父子相传,同样以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艺术造诣,通过“塑造”与“绘画”的巧妙结合,把人物的的体积、造型、神态充分刻画,展现惟妙惟肖、独到传神的泥塑作品。徐悲鸿曾评价泥人张的作品,“其比例之精确、骨格之肯定、与其传神之微妙,不足多也”。作为中国泥塑领域的一个巅峰,泥人张在2006年,成为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着薪火相传的中国文化传统。这门民间艺术的精粹,是一个家族血脉相承的传奇,也是一份永恒的民族记忆。

(本文根据五洲传播中心纪录片《指尖上的传承》改编,授权我刊发布)

(本文首刊于《东方文化》杂志2017年第1期)

网址:天津“泥人张”:捏活人间百象 https://mxgxt.com/news/view/421729

相关内容

男人捏了个泥人做媳妇泥人居然活了
五台山下“泥人王”:根在乡土 泥造万象
徐州贾汪土陶烧制技艺第五代传人张开业,泥与火中的生生不息
中国匠人好浪漫!泥土做成花,留下迷人香
运河文化|天津大运河文化阐微
天津市交响美育百场普及活动正式启动
哪些大明星是天津人?天津为嘛出了那么多大明星?
天津十大明星排行榜 天津著名明星有哪些 天津的艺人介绍
天津博物馆“珠光宝气”醉游人
颖姐多角度的眼神 赵丽颖拿捏张百乔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