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天津大运河文化阐微
天津是一座与水有着不解之缘的城市。从明永乐二年(1404)设卫筑城开始,河风海韵交汇的天津,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为城市增添了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大运河为天津留下了丰厚的城市文化遗产,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精神和气质,运河文化已成为天津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民俗、艺术,还是工艺、美食,大多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运河是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讲好天津故事的重要源泉。
作为“运河载来的城市”,天津城市从金、元时起,因运河而兴。元代诗人张翥有诗“晓日三叉口,连樯集万艘”,形象地描绘出漕船云集三岔河口的盛况。据《元史》,从至元二十年(1283)到天历二年(1329),经天津运抵京师的漕粮与年俱增,从46050石增加到352万石。清代《武清县志》则记载,潞水一河上达七省漕运,每值夏秋,粮艘估舶,昼夜往来,风帆上下,洵为邑中一巨观。这里刻画出的“潞水帆樯”展现了明清时期北运河漕运繁忙,商贾云集,漕船千帆竞发的景象。大运河天津段北起武清区木厂闸,南至静海区九宣闸,全长182.6公里,流经静海、西青、南开、红桥、河北、北辰、武清7个区。其中,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交汇处,也就是有“天津摇篮”美称的三岔口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天津段是见证漕粮河海联运历史和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在运河历史和文化脉络中占据着特殊地位。
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沿线拥有众多河道、水工设施、古建筑、古遗址、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丰富多样的不可移动实物遗产,以及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统计,在大运河贯穿南北近3200公里沿线上,有物质文化遗产12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50多项。具体到大运河天津段流经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共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0余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3项。
纵览大运河的发展演变,随着明代罢海运兴河运,运河来来往往的船只促成了天津繁荣的漕运。明代诗人李东阳《吴粳万艘》云:“盛朝供奉出三吴,白粲千钟转舳舻。欸乃声连明月夜,参差帆指紫云衢。”天津是南粮北运的枢纽,商帮集聚的中心,这首诗动态地呈现了江南稻米经三岔河口转运京师的盛况。诗中描述的“吴粳万艘”景象成为明代天津八景之一。不难理解,鉴于运粮船及官船、商船日夜川流不息,商业贸易亦随之渐趋活跃,南北物资顺畅流通,以至在天津不同区域形成多个相对繁华的“商圈”。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明清运河七大钞关之一,运河货物进入京城最后一道关口的河西务钞关,在清代初期南移,进一步为天津商贸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据《天津通志》:“清康熙四年(1665)七月十日,天津钞关由河西务移驻天津,划归天津道兼理。”清康熙四年(1665),原位于北运河沿线,作为户部分司的河西务钞关迁至地理位置更为重要的天津,设在南运河畔浮桥北端,因钞关位于天津城的北门外,故被称为“北大关”。也就是说,由南运河进京的漕运船只,必须经北大关完税后方可通行。天津钞关总辖南北,进一步促进了商贸流通,极大带动了天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对繁荣天津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至18世纪,北大关已发展成为天津商贸的中心地区。北大关的繁荣持续了数百年,对天津经济、社会、文化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伴随着明清大运河的辉煌,漕运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民间习俗的融合。经由运河这一“交贸往还,昧旦永日”的交通动脉,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及习俗信仰的互动过程加快,运河沿线成为多民族、多文化交流融汇之地,进而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加之自身的地域环境,天津的年画、泥塑、剪纸、木雕等民间传统技艺迅速发展起来。天津时调、快板,以及相声、评剧等曲艺也渐趋成熟,并留下了显著的时代印迹。另一方面,缘于运河形成的特殊“商圈”,也给天津当时的饮食业带来一定冲击。饮食业想站稳脚跟,在做法上要有特色,要适应市井生活,更要格外符合津沽的码头生态。码头短工众多,干粗重活,需吃解饱饭,耐饿是关键,于是大麻花、炸糕、炸馃子等小吃应运而生。可以说,运河既为天津带来繁华的商贸,更缔造了丰富而璀璨的文化。
大运河造就了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百年老字号品牌。如相声、京韵大鼓、评剧,以及天津泥人张、妈祖祭典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字号方面,如作为民间技艺典型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老美华鞋,以及作为饮食文化代表的桂发祥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等。老字号能长盛不衰、历久弥新,首先源于一代代民间艺人对运河沿岸劳动人民的智慧始终心存尊重和敬畏,坚守初心,以匠心赓续文脉,以精湛技艺持续打造特殊产品或稀缺服务;其次是顺应时代变化,在注重老字号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求变,使老字号迸发新活力,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系统地来看,这些沿线建筑遗迹和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等与大运河是相互影响的。大运河的繁荣为前者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支持,而这些沿线建筑遗迹和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字号在实现古为今用,助推文旅融合发展,带来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而讲好天津故事、中国故事的同时,也为运河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传承了运河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二者相得益彰,合力铸就了天津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随着运河沿岸诸多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创新创造基因被不断激活,运河在天津这片沃土孕育的古今凝练的津沽文化、开放多元的河海文化、南北交融的民俗文化,以及中西荟萃的城市文化更加生动地显现出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运河沿岸重要城市,天津充分发掘特色文化精髓,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独特的区位优势,进一步讲好新时代运河故事,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谱写新的历史篇章。(耿静波)
来源:天津日报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
责任编辑:
网址:运河文化|天津大运河文化阐微 https://mxgxt.com/news/view/52166
相关内容
“大运河文化阅读行”在杭州启动运河文化说丨郦波:诗意里的运河四“yun”
第六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举行
文化名人谈文化 | 单霁翔:河蜿蜒大地成“人”,人赓续文明如河
探寻津沽城市文化源头与脉络 《天津之睛》新书发布
“文物里的国潮”开篇之作《源远流长——中国大运河漫记》手绘长卷隆重上线
首届“秋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颁奖典礼暨大运河文化文学精品创作活动启动仪式在杭州举行
古韵悠悠,奔流不息(家在运河岸)
名作欣赏:《嘉兴运河遗产记游》(一)
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年:看布雕画里的“华家口夯土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