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读金庸就是读人生

发布时间:2024-12-22 15:17

金庸,武侠小说界的泰山北斗,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界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十四部武侠小说何以成就金庸独一无二的影响力?写武侠小说的作者很多,写小说的作者更多,但没有哪个作者能如金庸这般拥有数以亿的读者,如此之广大的社会影响力。金庸的成就不仅因为小说本身的文学价值,更是其文化价值和传承文化的历史意义。他以自身广博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熔铸于武侠小说之中,以小说的方式承载文化传承的重任。

一、金庸小说中的儒家思想

(一)内圣外王、积极入世——儒家精神的内核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是中国历朝历代的“官学”和社会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是根植于中国人血脉的文化基因。儒家典籍《大学》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思想。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是集修身的学问和入世的学问为一体的,儒家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积极入世,建立功业。正如孟子“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气概。儒家积极入世的担当精神和救世情怀在金庸早期的武侠小说中得到集中体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早期的《书剑恩仇录》、《碧血剑》。

(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君子之侠

金庸的早期作品以塑造儒侠为主,即以儒家思想为精神境界的人物形象。此类人物形象的特点大多都是儒雅守礼的侠士,处处体现出儒家之风,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另外,此类侠士大多胸怀大志,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有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如《书剑恩仇录》中的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他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人格特征的缩影,正如乾隆送给陈家洛的玉佩上的铭文“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儒侠极其注重自己的人格修养,他们温文尔雅,颇具儒士之风,他们胸怀天下欲成就一番大事业,有救国救民之悲悯情怀。

陈家洛具有儒家文化的这些鲜明特征,但他并没有被金庸塑造为儒家传统的圣人形象,他是一个鲜活的凡人,是一个侵染了儒家文化印记的中国传统文人,他既有传统文化的符号特性,又有凡人的弱点,读来觉得亲切可信。在反清的事业上,陈家洛因其优柔寡断的性格,终究未能成就大事。在与乾隆帝的反复斗争中最终功败垂成,归隐回疆,但我们在读完小说之后并不为乾隆的胜利而钦佩他,我们反而觉得陈家洛这个失败者比较可爱。因为他身上闪现着儒家文化的美德:真诚、信义、仁慈、温柔、敦厚。相比乾隆的自私、贪婪、狡猾、虚伪、狠毒。我们终究不会以事业的成就来评判一个人的,我们怀念、敬佩儒家文化浸润出来的君子。正如黄宗羲所说:“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厉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时。” 这个君子的形象正是金庸给我们无可取代的文化价值。陈家洛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也许令许多女性读者反感,但这恰恰是真实的,他在智力武功方面很优秀的霍青桐面前,感觉到难以驾驭,略显不自信;在香香公主面前,又一厢情愿地要在国家大事和个人情感中做出取舍,最后导致香香公主香消玉殒。但这些做法又是顺理成章和可敬可叹的,他爱香香公主胜过爱自己,但他还是割舍了自己的小爱,试图成就对民族国家的大爱,尽管他这样做很不理性,但这种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恰恰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写照。这正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实质所在。

(三)刚毅木讷、担当大任——敦厚之侠

儒家精神的理想人格最集中体现在金庸的中期作品《射雕英雄传》中,小说的主人公郭靖的性格是按照《论语》里对仁者的定义“刚、毅、木、讷,近仁”之训而塑造的,郭靖是被塑造成一位刚直不阿的大丈夫形象,正如孟子所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郭靖不会因为成吉思汗许之以金刀驸马和荣华富贵而背弃自己的祖国,不会因为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报国救民的志向,不会因为欧阳锋的威胁恐吓而屈服。他具有悲天悯人、为国为民、死而后己的博大胸怀。他的克己复礼、打抱不平是为取“义”;他的舍己救人、忠恕宽厚是为取“仁”;他积极奔走、坚守襄阳是为“忠”。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甚至可以视之为儒家文化的符号。

在《神雕侠侣》一书中,郭靖又为杨过讲了一番“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道理,以行动和道德感化了杨过。蒙古军南进之后,郭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守襄阳十余年。这些虽然都是金庸先生的虚构,但其所表现出来的人格力量却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刚毅、勇敢、坚贞、仁义的道德理想。

二、金庸小说中的道家思想

(一)潇洒不羁、超然世外——道家精神之飘逸

金庸小说之所以让人百读不厌,在于金庸笔下的侠客各个都有着鲜明的个性,金庸笔下侠客的侠义精神也各不相同。上文论述的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儒家侠士形象。然而金庸笔下的侠客却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各家的杰出人物都能在金庸的小说里找到影子。在金庸中晚期的作品中处处闪现道家思想的光辉,它的侠客形象塑造上融入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冲淡无为、超然物外,不为世俗礼法的拘束,超越一切名相,对富贵功名和社会评价视为粪土。他们不一定为世俗所称道,但依然是卓尔不群、熠熠生辉的文化形象,我们可以暂且称之为“道侠”。

(二)特立独行、狂傲不羁——“狂狷”之侠

《神雕侠侣》里的杨过和《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就是典型的道侠形象。儒侠多“仁”,道侠多“智”;儒侠属“阳”,道侠属“阴”。《神雕侠侣》中的杨过自小聪明多智,但性格偏激、个性强烈。与郭靖为代表的儒侠木讷敦厚、圆融规矩形成鲜明对比。黄蓉教杨过读《诗经》、《论语》时,杨过总是很快就会背诵,而且还经常提出疑问,杨过对儒家的论调似乎有些不以为然的态度。他更倾向于自心所见所感,道家讲求自然,有“道法自然”的说法。杨过的自然天性使他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对世俗的礼教规矩不以为然,但他又是至情至性者。他蔑视世俗的规矩,敢于挑战世俗的权威和自己的师父小龙女成亲。他蔑视世俗却不是胡作非为,他我行我素却不会损坏他人的利益。

庄子《逍遥游》中说“圣人无名”。圣人不受名誉的限制,去除礼教的束缚,庄子以为,儒家所讲的仁义道德等观念是人的造作,故应去除。道家思想追求“不以俗物为务”。就要做一个纯粹的自己,不为俗世所累。杨过的天性就是这样的,和道家的自然不谋而合。杨过不会死守忠孝,做个迂腐的牺牲品,他在全真派受到各种虐待、侮辱,他在全真派的师父和师兄弟欺负他,他便大打出手、愤然离去,所谓背叛师门的罪过他敢于背负,他追求道家的自然洒脱、返璞归真。他眼中容不得虚伪和做作,他之所以亲近古墓派,正是因为小龙的返璞归真深深契合了他的精神追求。

(三)大盈若冲,笑傲江湖——隐逸之侠

金庸后期的作品《笑傲江湖》是道家思想最集中的体现,小说主人公令狐冲、任盈盈的名字便是源自老子的《道德经》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冲”者,中空也。道家的最高境界是“无中生有”,道家认为真正的的盈满就是虚无的境界,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令狐冲是五岳剑派里面的另类分子,五岳剑派代表世俗各种名誉、利益、理论、派别等等,或者浅显的解读为各种政治力量,五岳剑派、日月神教他们各自为天下第一的名号而争夺“辟邪剑谱”(葵花宝典),在争夺名利的过程中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如余沧海之卑鄙、如左冷禅之狠毒、如岳不群之阴险、如任我行之暴戾,然而这些争夺名利者,追求世间之“有”的一群自命为英雄豪杰者,最终结果都是一无所得,连自己的性命都丢失了。唯独令狐冲这个另类分子,他不求武功天下第一、不求为世人称道的名誉,最后他却得到天下最高深的内功《易筋经》和最厉害的剑法《独孤九剑》。他性格冲淡平和,不慕名利,唯一的嗜好是爱酒如命,这也暗合道家隐士洒脱与不羁的性格。《笑傲江湖》在小说中是根据嵇康的《广陵散》改编的古琴曲,从曲洋与刘正风的高山流水般的友情,到令狐冲和任盈盈归隐后的琴箫合奏,琴箫代表丝竹,代表魏晋隐士的遗风,是道家不慕名利、冲淡平和的人生观的呈现。

三、 金庸小说中的佛家思想

(一)有求皆苦,无欲则刚——佛法知苦离苦的精神境界

金庸本身对佛教文化是有深刻的理解的,不论是学理上还是人生体验上,他对佛法都有不寻常的体验,在《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池田大作对话录》这本书中,金庸坦言自己的学佛心路历程。金庸曾说:“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金庸因为长子査传侠的突然自杀让他陷入人生的极大悲痛和深入思考,他竭力探求各种文明和宗教对生与死的解读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最终在佛教找到了他欣然接受的解答。他从英文翻译的原始佛教经典开始研读,从小乘佛法到大乘佛法,最终皈依大乘的般若宗。正是因为金庸对人生意义的终极思考和参悟成就了佛法思想深邃的后期作品。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贪、嗔、痴三毒的烦恼。此三毒统摄三界众生的一切烦恼。众生皆因为被此三毒烦恼所缠缚,所以不得解脱。因为贪、嗔、痴便产生人生的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要想解脱人生的苦必须破除无明,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二)命途多舛、因果交加——苦海众生之悲悯

在小说《天龙八部》中无处不显示出人生的苦,所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每个人都是命运的承受者,同时又是命运的制造者。叶二娘为恶是因儿子被人偷去,游坦之则是因萧峰杀死了他的父亲和伯父,而萧峰本人也由于自己报仇的执着带给他无尽的痛苦,所有人都无法脱逃的悲剧命运,环环相绕,因果交加。

对权力、名声与地位的贪求,譬如慕容复、鸠摩智;对爱情、美色的贪求,譬如段誉、段正淳。小说中无处不体现人性贪、嗔、痴三毒的驱使,每个人的人生悲剧皆因自己的贪、嗔、痴,最终解脱觉悟处也是贪、嗔、痴,真所谓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在《天龙八部》中,对人生境遇的体察和同情代替了生硬的道德判断,金庸的武侠故事写到这里,侠义故事已经逐渐让位给了人生故事。

(三)平等慈悲、舍生取义——解脱参悟之佛侠

《天龙八部》里的三位主人公乔峰、段誉、虚竹,分别代表着天龙八部中的一类众生,亦或说代表人性中的三毒,乔峰的嗔、段誉的痴、虚竹的贪。乔峰本来是天众精神的代表,他是武林第一大帮的帮主,武功盖世、声名远播,号称“北乔峰、南慕容”,本来应该是何等完美的人生,但命运何曾如此简单。因为马夫人的因爱生恨,牵动出乔峰的身世之谜,当乔峰得知父母族人被杀,便在执著于报仇雪恨,被嗔念牵引无法自拔。在追寻仇人的过程中却误杀了自己最心爱的女子——阿朱,无疑是萧峰一生最大的伤痛,此为爱别离苦。最后当自己身世真相大白时,却发现所有的仇恨都是一场误解,是命运的捉弄,是贪嗔痴的结果。当仇恨的死结无法打开时,少林寺以为无名老僧以佛法的慈悲,和舍生取义的胸怀化解了他们的仇恨,乔峰的父亲和和仇人慕容博也死后余生,最后皈依佛门。乔峰经过这番巨大变故,早已化嗔心为大悲心。在契丹攻入宋境之时,乔峰选择了舍生取义,化解了民族之争,当两支断箭插入他胸口的一霎那,乔峰己经从天人境界涅槃成佛。

段誉,痴迷王语嫣却不可得,而当他准备放弃王语嫣而娶西夏公主,以成全慕容复和王语嫣成亲之后,却在枯井中赢得了美人的心。最后当段誉真得到了钦慕已久的神仙姐姐王语嫣之后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发现自己以往的执着,王语嫣最后回到了她表哥慕容复的身边。段誉终于放下了“痴”回到自己的本位,解脱了自性的迷失。虚竹,本是佛教的僧人,却在因缘际会之下连番破了杀戒、肉戒、淫戒。而且念念不忘于西夏王宫冰窖里的梦姑。然而,虚竹破了小乘的戒律,却成就了大乘的戒律,虚竹让逍遥派舍恶向善,他做了逍遥派的掌门和灵鹫峰的主人,他因此救了无数生命,给予无数人解脱痛苦,这岂不是大乘佛法的慈悲喜舍吗!《天龙八部》是试图用佛教的视角正面观照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以大智慧和大慈悲来化解人世的无穷冤孽。

四、金庸小说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价值

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因为承载如此之多的精神内涵,所以才能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有人说:“凡有华人处皆有金庸的小说”。也有人说:“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都有金庸的读者”。 何以金庸小说的受众如此之广,因为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的衰落,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相对匮乏,文化上要寻求归属感,华人需要一个精神的家园,传统典籍和学术论文里的传统文化,普通的民众无法深刻体会和感同身受。必须有活生生的文化载体,金庸小说以人物演绎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复活,我们能从小说人物的悲欢离合、处事态度、内心活动感受到文化基因的传承,我们甚至假想自己就是小说的人物,于此处为漂泊无依的精神生命找到安身之处。

主要参考文献:

[1]孔庆东.金庸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墨.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反思[J].武汉:通俗文学评论,1994年第三期.

[4]洪修平.中国佛教文化历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5]金庸,池田大作.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金庸与池田大作对话录,香港明河出版社,1998.

[6]葛涛,谷红梅.金庸其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张建智.儒侠金庸传[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9]金庸.神雕侠侣[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0]金庸.射雕英雄传[M].北京:三联书店,1994

[11]金庸.笑傲江湖[M].北京:三联书店,1999

[12]金庸.天龙八部[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13]许抗生.老子与道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4]董跃忠.武侠文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5]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网址:浅析金庸小说中的传统文化精神,读金庸就是读人生 https://mxgxt.com/news/view/418760

相关内容

谈金庸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分析金庸小说的饮食文化
倪匡解读金庸小说最全面:5天就写出6万字
金庸的读博情结
金庸的小说、新闻与史学
金庸小说是影视圈最大IP
嘉兴,勾勒金庸一生的底色
回顾金庸生平:武侠小说大师也是资深媒体人
金庸对夏梦的精神迷恋
“金庸热”消退了吗?作家六神磊磊谈经典化之后的武侠小说

随便看看